宗教和修行是两件事,但是两者往往是在同一个躯壳里面。单纯的个人修行其实只要有个能够遮风挡雨保温的容身之所就足够了,但是宗教就不一样了,无论哪种宗教,它都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集体行为,必须有能满足人们实用、纪念、思考和进行各种训练、仪轨的物质空间功能和精神引领特色。重要文书经典和宗教人员的言行给信众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包括建筑空间在内的宗教艺术对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每个时代和地域的宗教传播都有当时当地的传播语言,比如佛教从古梵文、巴利文向古汉语的转译,再向白话文的转译,从纸质书到互联网,从普通话到各地方言,经典传播在中国基本都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建筑空间的现代转化并没有跟上语言的转化节奏。
宗教和修行是两件事,但是两者往往是在同一个躯壳里面。单纯的个人修行其实只要有个能够遮风挡雨保温的容身之所就足够了,但是宗教就不一样了,无论哪种宗教,它都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集体行为,必须有能满足人们实用、纪念、思考和进行各种训练、仪轨的物质空间功能和精神引领特色。重要文书经典和宗教人员的言行给信众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包括建筑空间在内的宗教艺术对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每个时代和地域的宗教传播都有当时当地的传播语言,比如佛教从古梵文、巴利文向古汉语的转译,再向白话文的转译,从纸质书到互联网,从普通话到各地方言,经典传播在中国基本都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建筑空间的现代转化并没有跟上语言的转化节奏。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寺庙道观有大量新建,所造建筑几乎都是仿古。但这如同书画艺术,临摹古代名家作品其实只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手段,不能当成目的,将临摹当成最高追求,凡是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是幼稚的。佛教(包括道教)建筑空间的建设已经陷入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窠臼。2013年,成都一位道长在请一家古建设计院设计建造了一个“古建”之后感叹现在的所谓“古建”设计就像复印机复印一般,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寺庙道观建设除了仿古似乎别无他路。关于建筑空间的设计建造观念,设计师十多年来一直以设计实践的方式在给佛、道教界建议:进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