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新浪财经、北晚新视觉网、新快报、央广网、东方网、筑龙岩土、吴毅勇《南方地区道路塌陷的成因分析、预防及治理》、徐凯雯《雷达技术在公路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面塌陷事故频发不是错觉,而是事实! 12月9日上午11时许,北京紫竹桥下,紫竹院路西向东方向路面发生跑水,阻碍了机动车通行。据悉,事故原因为自来水管破裂。 据了解,事故发生时,紫竹院路路面发生塌陷
来源:澎湃新闻、新浪财经、北晚新视觉网、新快报、央广网、东方网、筑龙岩土、吴毅勇《南方地区道路塌陷的成因分析、预防及治理》、徐凯雯《雷达技术在公路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面塌陷事故频发不是错觉,而是事实!
12月9日上午11时许,北京紫竹桥下,紫竹院路西向东方向路面发生跑水,阻碍了机动车通行。据悉,事故原因为自来水管破裂。
据了解,事故发生时,紫竹院路路面发生塌陷,棕黄色的水流从塌陷处源源不断地涌出,路过司机见状纷纷避让绕行。到中午1点,紫竹院路西向东方向已拉起警戒线,跑水已经止住,积水基本清理干净,部分区域地面有污泥堆积,塌陷路面长约有三四米。
现场工作人员称,事故原因为自来水管破裂。
12月1日上午9点28分,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突然发生地面塌陷,马路中间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
中午,媒体记者在一段目击者拍摄的视频中看到,地陷发生时,有一辆过路的大型车辆正好经过该处,瞬间随着塌陷的地面掉进了深坑之中。
记者随后从广州地铁获悉,本次事件中,有一辆清污车和一部电瓶车陷入深坑之中。“从中午到下午又发生了两次塌陷,深坑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路面封锁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塌方地区最深达38米,涉事车辆车头向下。
事故当晚的发布会上,广州地铁集团建设总部总经理孙成伟介绍,事发后,现场立即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救援方案,但由于现场多次发生塌陷,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施救行动多次受阻,且危及塌陷区周边安全。救援人员根据专家组意见,现场马上加固边坡防止再次塌方,形成安全的救援平台,以便全面开展救援。
目前,3名被困人员中,驾驶清污车的2名人员身份已经得到确认,骑电动单车的人员身份仍在进一步确认中。
广州市11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突发地面塌陷后,有媒体查找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标题含“地面塌陷”或“地陷”的新闻报道,发现事故总数为55起。
这意味着,地面塌陷每个月会发生至少一次。
遗憾的是,有19起事故未公开事故原因。剔除这些案例后,以事故原因为主要线索,经媒体梳理了36起事故的发生时间、事发位置、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情况。
这些事故看似彼此独立,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一起来看看!
上图的36起事故中,有10起虽被归类为“自然原因”,但存在措辞模糊的问题。
比如其中两起事故,国土资源局勘察人员仅用“自然原因所致”概括,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
另有3起事故,分别被归因为“泥土松动”、“水土流失”、“连续降雨”,水土变化和不良天气究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是诱因,也不清晰。
地面塌陷事故让人恐慌的是,它可以发生于不同的路面,比如公路、人行道、公交站……
由于事发突然,行人或车辆若刚好行至事发路面上方,往往无法躲避,极易出现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但与许多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方式不同,地面塌陷事故通常的处理方式,仅限于找到负责养护塌陷地面的政府部门或直接的责任方,督促其赔偿损失、恢复路面正常使用。
在媒体统计的55起事故中,能找到明确追责结果的只有3起。其中发生于2018年2月7日的广东佛山地铁2号线禅城南庄段的事故,因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联、8人受伤和直接经济损失5328.8万元,共33名责任人受到了广东省政府调查组的处置。
5个月后,佛山地铁2号线花仙区间2号联络通道施工区也发生了地陷,但并无人员伤亡,当地政府约谈了施工单位,仅要求其“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路面塌陷,成因为何?
一、自然因素产生的塌陷
由于自然因素 (如地震、降雨、自重、土质等) 作用, 路基向下陷落导致路面产生塌陷。
在南方地区比较典型的就是湿陷性黄土产生的塌陷, 这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 土质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具有较高的透水性、湿陷性和崩解性。在未受水浸湿时, 强度较高, 压缩性小;一旦受水浸湿, 土体结构迅速破坏, 并产生显著变形或下沉, 导致路基的整体或局部下沉, 最终造成路面塌陷。
二、地下隐蔽工程产生的塌陷
1.地下管道因年久失修破裂或接口密封性能差漏水, 不容易被监测发现。经过长时间水流冲刷, 破裂口或接口周边的土体慢慢被水流带走, 逐渐形成窟窿。当路面结构层刚度不足以支撑地面荷载时, 就产生塌陷;
2.地下管道及检查井周边在施工过程中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密实, 开放交通后, 在地面荷载及土体自重力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空洞, 造成塌陷;
3.道路老涵洞或箱涵因当时条件所限, 建设标准低, 经多年运行和雨水冲刷, 受损严重, 从而引起整段涵洞或箱涵倒塌, 涵内水流将路基填土冲刷带走, 形成巨大空洞, 导致路面塌陷。
三、其它因素产生的塌陷
1.道路周边重大地面、地下工程施工, 极易造成地层扰动, 进而使得路面和路基内部都有所松动, 水流渗入缝隙后, 造成路基下陷, 最终导致路面塌陷;
2.土质路堑排水不畅, 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从而使得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 最终发生疲劳破坏引起路面塌陷;
3.在施工过程中, 为避免地下水对路基回填的影响, 经常采用管井进行降水, 降水深度过深就有可能让路基土层下的水囊被抽空, 形成空洞;还有在降水施工完成后残留的降水井也未及时进行填埋, 受降雨影响, 周边土体会被地下水带入残留的降水井中, 导致路基土掏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运行后的路面塌陷;
4.业主未按合理价格进行招标, 一味压低发包价, 加上施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以及多次转包, 造成工程成本严重脱离实际。因此, 在实际施工时采用质量标准低的建筑材料, 并且减少施工工序, 降低施工工艺要求, 产生质量安全隐患;
5.在实际施工中因业主要求, 施工单位都会赶工期、赶进度, 往往不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在低温、降雨等不良环境条件下施工, 从而将雨水一起封入路面、路基中, 为路面塌陷埋下隐患;
6.地下水超采破坏了地质的结构和路基整体水土平衡, 造成路基土内部产生空洞, 进而破坏路面面层, 造成塌陷。
路面塌陷,可否预防?
一、做好工程前期调查工作
建设单位应对周边的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等进行详细调查摸底, 通过向相关管理单位调取资料并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 把对工程有影响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情况了解清楚。根据最终汇总意见, 在设计中将影响质量安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采用拆除、加固等措施进行一并处理, 避免日后影响工程质量安全。
二、严格做好地质勘探勘察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勘察单位因为低价中标等因素, 成本价过低, 因此在勘察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取点要求及深度进行勘察, 造成最终的勘察成果不能正确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为道路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建设单位应该按合理价位委托业务水平高的勘察单位来完成勘察任务, 准确反映地质情况, 为精准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在施工中重点针对排水及地下设施进行处理
1.完善排水设施。施工过程中, 应设置临时排水措施, 对路堑地段, 应设置好堑顶截水沟, 避免坡顶雨水沿坡面滑流冲刷坡面并侵蚀路基;
2.对隐蔽地下设施的坑洞进行处理。对基底隐蔽的坑洞进行整平, 按要求进行分层回填碾压, 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强夯设备对填筑部分进行夯实, 以确保填筑质量;
3.做好施工后续完善工作。对施工过程中采用的临时降水、排水设施要及时进行回填, 避免在道路投入使用后对道路质量安全产生影响, 进而造成路面塌陷。
四、选择合理的路基土填筑材料
在实际应禁止采用垃圾土、淤泥等土质作为路基回填土。尽量避免采用湿陷性黄土作为路基填筑土, 确实无法避免时, 必须做好排水设施, 避免水流渗入路基。
五、对老旧管线定期检查与维修
建立动态的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清晰掌握地下管线权属、建设年代、运行状况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落实治理, 实行分级管理, 依轻重缓急用明显标志区分。管道漏水现象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不能期望一次检测解决漏损问题, 只有通过长期、经常性的检测才能有效地减少管道缺陷。
六、科学合理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安排进度计划, 根据天气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措施, 不能因业主要求而采用不科学不合理的施工工艺, 从而产生质量安全隐患, 为日后路面塌陷埋下伏笔。
七、加强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监测
当周边进行重大地面及地下工程施工时, 应采用测量手段对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掌握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趋势, 提前发出预警, 避免道路塌陷发生。
八、严格落实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审核部门审核的造价作为最高控制价, 不能随意压低控制价;并根据发改及住建部门制定的招标办法确定合理中标价, 避免采用最低价中标的评标法。在保证工程合理利润空间的同时, 相应做到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九、采用雷达探测道路空洞
探地雷达技术主要是基于道路下方介质电性差异, 利用高频电磁波进行探测。在城市道路塌陷时有发生的当下, 实施常规化的地下空洞探测, 减少道路塌陷事故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
道路管理单位要对周边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 必要时还需要向地下回灌水流, 以保持水土整体平衡。
除了常规方法,还有哪些高科技手段?
当开展公路建设工作的时候, 一般使用钻芯取样措施,不仅会对路面造成各种程度的影响, 而且因为代表性不强, 人为干扰多, 会影响结果。
因此近年来, 探地雷达技术开始被运用到道路检测工作之中。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不损路面。正是因为其存在上述优点, 所以它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措施的缺陷。
通常来讲, 探地雷达在工作的时候是借助发射天线的形式把电磁波传达到地下, 然后借助目标体反馈回地面由天线接收。当电磁波传播的时候, 它的幅度以及频率等会因为传输介质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依据波段的相位以及幅度等生成我们所需的持续的剖面图, 进而获知地层厚度以及构造特征等信息。
当前的公路施工工艺十分复杂, 其路面的施工品质关乎到道路的总体品质。通过无数的实践可知, 路面雷达的存在为我们开展厚度测试以及含水率测试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地质雷达在沥青路面病害的无损检测和养护中使用较多, 测试时主要包括测试布线、确定水平采样点距、时窗选择、天线频率选取、垂向取样点距选取等关键步骤。进而分析数据, 明确面层波速以及含水率等数值, 真正实现无损检测。
近几年地陷事故频发的大背景,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但如果不正视地陷事故背后的原因且不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即便基础建设极速推进,一座缺少结实路面的城市也难以称得上是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