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特点,施工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高发,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一代丧失了吸引力,现在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比2007年增长了10多岁。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建筑业将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特点,施工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高发,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一代丧失了吸引力,现在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比2007年增长了10多岁。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建筑业将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速度非常快,如果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替代,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让“中国建造”更有科技含量。因此,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对建筑自动化等基础性课题研发的支持,通过工信、科技部门的科技项目,引导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建筑相关应用场景的重视。促进建筑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建立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的渠道和平台,研究人工智能在单体建筑机器人以及系统化解决方案中的应用。
第二,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建筑机器人的建造方式不同于传统建造方式,需要对现有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安全标准以及监管过程进行革新和突破,但目前建筑机器人的施工过程、施工设备验收等国家尚未有专门标准,急需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推动制定。又比如,面向机器人施工的建筑信息模型还不完善,如在原有建筑信息模型中加入建筑机器人需要的尺寸和施工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标准化,能大大增强机器人对图纸的理解能力,这也需要行业协会推动。
第三,施工单位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一方面,开发适合机器人施工的工艺,创造条件为机器人施工提供场景,培养能够操作建筑机器人的员工,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应用速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技术,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进行全程管理,实现数字化施工,让工地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