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Chuck Eastman教授同济CAUP行
2016年3月22日下午,我院迎来了三位重要的客人。他们是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有“BIM之父”美誉的伊斯特曼(Chuck Eastman)先生及其夫人,以及曾在伊斯特曼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主任郑泰升教授。伊斯特曼教授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现任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数字化建造实验室主任,其著作《建筑产品模型: 支撑设计和施工的计算机环境》与《BIM手册》等奠定了他作为建筑信息模型(BIM)领域创始人的地位。郑泰升教授则在BIM、智慧建筑和互动建筑领域成果颇丰,近期出版的著作有《互动建筑:空间即媒体、界面、与机器人》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Space as Medium, Interface, and Robot)。
【Revit的BIM应用】建筑行业跨入第二次变革浪潮
自2002年BIM被提出以来,BIM已席卷欧美的工程建设行业,引发了建筑行业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 如同20多年前的“甩图板”带来的巨大变革,中国的工程建筑业正身处第二次浪潮当口。迈过这一时代入口,企业将实现由二维CAD向三维建筑模型设计的跨越。这个入口就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自2002年BIM被提出以来,BIM已席卷欧美的工程建设行业,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BIM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就是在于它利用数字建模软件,把真实的建筑信息参数化、数字化以后形成一个模型,以此为平台,从设计师、工程师一直到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方,都可以在整个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改进。
BIM帮助上海中心大厦实现高精度施工
目前,备受瞩目的上海中心大厦高度已破430米,超过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在施工工艺、绿色节能、楼宇管理等方面,都借助的BIM的帮助。 双层幕墙结构的上海中心每一层140多块各有编号的玻璃幕墙无一相同。按传统施工法,就算现场有再多的人,也无法完成如此高精度的安装。可如今“现代鲁班”出马,一层楼16个工人就能搞定。原来,上海中心采用了世界领先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 “10多年前我们建造当时‘第一高度’的金茂大厦时,所有构件必须先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如今有了BIM技术,纵然幕墙玻璃块块不同,都可事先在电脑中精准计算、三维演示,每块构件到了现场按先后顺序一气呵成。”总承包上海建工集团总裁杭迎伟介绍。因为有了超高层BIM这项 “一招鲜”技术,慕名而来的邀约工程源源不断。在经济形势整体严峻的2012年,上海建工集团实现了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连续第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建筑业产值首次跃上了千亿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