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水土保持实践
西周以前,我国铁器未普遍时,农业生产以游耕、休耕为主要方式,对自然植被和土壤的扰动与破坏能力有限,水土流失问题很小。随着铁器普遍使用及农业技术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林草植被不断被垦殖为耕地,水土流失问题显现,人们开始关注水土流失的治理。秦汉时期,人口增加迅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使一部分草地和林地受到人为干扰的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汉书·沟洫志》上曾记载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河泥沙含量高的特点已经出现。汉之后,朝代更迭,天下分分合合,虽有短时间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使北方草原植被得以恢复的情况,但为了镇守边疆,实施屯垦,北方草原与森林植被的破坏情况日益严重。同时东汉后期至宋元时期,大批中原士民为避灾荒战乱而南迁,南方山地丘陵垦殖面积扩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在清代中后期,人口不断增加,1840年达到4 亿人,粮食短缺严重,16世纪传入我国的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外来作物,因适于山坡地种植而
脆性黄土的微观机制休止角及其与坡角的关系
01摘要 — 土壤颗粒的休止角对边坡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有必要研究黄土颗粒的休止角与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粒径的固定漏斗法。根据振动堆积试验得到颗粒重力重量压力。提出了黄土颗粒的四种接触结构:三棱锥接触结构(TS)、四棱锥接触结构(RS)、五棱锥接触结构(PS)和六角锥接触结构(HS)。颗粒依次转变为四种接触结构。讨论了不同堆积区域粒子在堆积过程中熵值的变换。建立了自然休止角与接触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合已有的黄土颗粒在四种稳定状态下依次转变的实验结论,解释了1936年Shields提出的均匀砂颗粒摩擦角为33°的原因。黄土休止角的形成理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可以推测黄土斜坡系统的形成过程。经证实,黄土坡主要分布在30°以下。(From Goolge Translate)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情景模拟
论文主要研究了黄河流域(YRB)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并提出了三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论文通过对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以耕地、森林、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六类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计算和分析了过去30年来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采用了PLUS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并估算了每个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面积在研究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30年来,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缓慢增长了约150亿美元。生态保护情景下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对黄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以及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较和分析,为全球河流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