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浪重点风沙口治理模式
不拘小节的紫菜
2023年07月03日 10:53:46
来自于水土保持
只看楼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为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会将在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前后持续推广宣传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创新模式。

     

一、模式背景

古浪县隶属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沙漠西南缘,是我国“两屏三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沙漠位于县域北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1.2%(1647km2),风沙线长达132km,重点风沙口20多个,沙丘以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年均降水量为160mm左右,年风沙日120d左右,沙尘暴日47d。荒漠化危及北部沙漠沿线7个乡镇792个村庄、2.67万hm2耕地和240多km道路。近40多年来,在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下,古浪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区前沿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20%提升到60%以上,八步沙等10多个危害比较严重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并逐步建成了以甘蒙省界、民调渠沿线和新修治沙道路为主的三道防沙治沙屏障,沙进人退局面得到整体遏制,北部沙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由于受水资源匮乏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早期营建的防风固沙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土壤旱化,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部分出现活化现象,严重威胁绿洲边缘人居环境,其中古浪县黄花滩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大型风沙口之一,曾引起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基于此,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对该区风沙口进行了综合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模式,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二、模式要点

(一)模式构成要素

在绿洲边缘风沙口,采用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由“前沿防风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四带一体组成[1]。

(二)示意图

(三)主要技术参数

治理模式的带长按风沙口的实际长度决定,一般为2000m,其各构成要素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前沿防风阻沙带:设置于农田边缘一侧,宽约5m,是由新疆杨、沙枣和柽柳等乔灌木组成的混交林。混交林内沿农田向防护林方向依次配置新疆杨、沙枣、柽柳,三种植物均按2行栽植,新疆杨株行距1m×1m;沙枣株行距1m×1m;柽柳株行距0.5m×1m[2]。

固沙林带:设置于阻沙林带之前,带宽100~300m,首先在流动沙丘迎风坡2/3处以下坡面上,设置黏土沙障、麦草沙障、玉米根沙障和尼龙网沙障。其次在以上沙障内选择水平根发达的沙拐枣和垂直根发达的花棒栽植,丘间低地选用榆树和沙拐枣;固沙林带内的初植密度为100~110株/亩,成活率80%,成林后的密度达80~85株/亩;固沙林带建成3年后,带内植被平均盖度已达36%,其中人工植被占35%~46%,群落平均高度76.5cm;结皮覆盖度在80%以上[2]。

外围阻沙带(沙拐枣活体沙障带):设置于固沙林带之前,带宽约20m,主要采用东疆沙拐枣扦插造林,造林从流动沙丘迎风坡距沙丘脊线2m处开始,配置株距50cm,行距50cm;3年后可建成长2km、高2.4m的活沙障阻沙带,有效阻挡越过封沙育林育草带的风沙[2]。

封沙育林育草带:设置于治理区外围流沙区,带宽不确定,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在古浪县黄花滩乡治理区设计的带宽为50m,包括天然封育区和人工辅助封育区。人工辅助封育区采用雨季直播沙蒿和沙米等植物后第三年植被覆盖度达10.4%,封育区内储存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物,地面总覆盖率达71.3%[2]。

(四)配套技术

沙障技术包括传统沙障设置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区种草技术。

以上所涉及采用的沙障均按照传统方式设置,黏土沙障规格为2m×1.5m、2m×2m以及2m×3m三种,沙障高度20~25cm;麦草沙障、玉米根沙障和尼龙网沙障规格都为1m×1m,沙障高度15~20cm。

另外,还需配套花棒、榆树、沙枣和沙拐枣等植物的抗旱造林技术。具体包括造林时采用“一把草,一棵苗”的抗旱造林技术,可使花棒、榆树和沙枣的造林成活率比常规可提高50%。沙拐枣扦插可采用ABT生根粉和水浸泡等抗逆性造林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比常规可提高15%。

干旱区种草技术主要是沙蒿播前对种子进行大粒化处理,采取撒播或条播等种植方式,种植后覆土,封育当年植被盖度达47.9%,比对照区提高31.2%,次年可达56.1%。

三、模式效果及推广

(一)适宜区域

此治理模式适宜于年降水量大于120mm以上的干旱区,主要针对绿洲边缘重点风沙口进行治理,如果当地降水条件较好,也可适当降低治理标准。该模式技术要求不高,当地农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沙障设置技术、造林种草技术一般都可掌握,易于操作,推广前景较好。

(二)运作模式

该模式属于公益类荒漠化防治模式,应在政府组织支持下由具有流沙防治技术的团队或企业组织实施。

(三)示范推广情况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经报道的古浪黄花滩绿洲边缘重点风沙口治理项目,就是该模式成果的具体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天然植被,设计并建立“四带一体”的重点风沙危害区固沙模式。示范治理面积达3000亩,该模式建立3年后,风沙流越过治理带后近地面0.5m处的风速较带前降低42.9%~83.1%,平均输沙量降到带前的0.14%。

该区域的治理,提振了当地村民风沙治理的信心和积极性,保护了一方农田,遵循了“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与“综合施治”等荒漠化防治的原则。此项目实施不仅能够改善风沙危害重点区的生态环境,使退化土地的生产力得到再恢复,而且这种景观上改变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原有绿洲边缘保护屏障的形成与完善,防止了风沙对原有绿洲的侵害,改善了原有绿洲的生态环境条件,沙产业的开发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原有绿洲产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3]。不仅如此,此项目还为河西乃至西北沙漠化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干旱荒漠绿洲区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先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