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zhwk5460
zhwk5460 Lv.11
2007年06月05日 08:56:08
来自于地质勘察
只看楼主

引   言   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石的力学以及与力学有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有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也是力学和地学相结合的一个基础学科。   岩石力学的发生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洞穴中繁衍生息,并利用岩石做工具和武器,出现过“石器时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劳动人民修建了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人在山区修建了“空中花园”。公元前613-591年我国人民在安徽淠河上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拦河坝。公元前256-251年,在四川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4年左右(秦昭王时代)开始出钻探技术。公元前218年在广西开凿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筑有砌石分水堰。公元前221-206年在北部山区修建了万里长城。在20世纪初,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建成了北京-张家口铁路上一座长约1公里的八达岭隧道。在修建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岩石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岩石力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才开始的。当时世界各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岩石力学的研究与实践。岩石力学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世界上,并日益受到重视。

引   言

  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石的力学以及与力学有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有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也是力学和地学相结合的一个基础学科。

  岩石力学的发生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洞穴中繁衍生息,并利用岩石做工具和武器,出现过“石器时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劳动人民修建了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人在山区修建了“空中花园”。公元前613-591年我国人民在安徽淠河上修建了历史上第一座拦河坝。公元前256-251年,在四川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254年左右(秦昭王时代)开始出钻探技术。公元前218年在广西开凿了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筑有砌石分水堰。公元前221-206年在北部山区修建了万里长城。在20世纪初,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建成了北京-张家口铁路上一座长约1公里的八达岭隧道。在修建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岩石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岩石力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才开始的。当时世界各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岩石力学的研究与实践。岩石力学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世界上,并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已建和正建的大坝,最大高度超过300m,地下洞室的最大开挖跨度超过50m,矿山开采深度超过4000m,边坡垂直高度达1000m,石油开采深度超过9000m,深部核废料处理需要考虑的时间效应至少为1万年,研究地壳形变涉及的深度达50-60km,温度在1000oC以上,时间效应为几百万年。今后,随着能源、交通、环保、国防等事业的发展,更为复杂、巨大的岩石工程将日益增多。但是,国际上有许多工程由于对岩石力学缺乏足够的研究,而造成工程事故。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垮坝及意大利瓦依昂(Vajont)工程的大滑坡。

  马尔帕塞薄拱坝,坝高60m,坝基为片麻岩,1959年左坝肩沿一个倾斜的软弱面滑动,造成溃坝惨剧,400余人丧生。瓦依昂双曲拱坝,坝高261.6米,坝基为断裂十分发育的灰岩。1963年大坝上游左岸山体发生大滑坡,约有2.7-3.0亿立米的岩体突然下塌,水库中有5000万立米的水被挤出,击起250米高的巨大水浪,高150米的洪波溢过坝顶,死亡3000余人。近年来,虽然岩石力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岩体失稳有关的大坝崩溃,边坡滑动,矿山瓦斯爆炸,围岩地下水灾害等惨剧仍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工程实例,都充分说明能否安全经济地进行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运用近代岩石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工程上的问题。当前世界上正建和拟建的一些巨型工程及与地学有关的重大项目都把岩石力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节 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发展动态

一、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前(1962)的概况

  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前,尤其是上世纪二战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国都相继建立了一些机构对岩石力学进行专题研究。当时各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如下:

美国:

(1)   美国军部工程兵团(AC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U.S.A).

(2)   美国垦务局(Bureau of Reclamation U.S.A).

(3)   卡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前苏联

(1)     全苏水工研究院(ВНИИГ)

(2)     全苏矿山测量研究院(ВНИИΜИ)

(3)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

(4)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ΜИСИ)

德国

卡尔斯鲁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奥地利

(1)国际岩石力学研究所(Interfels)

(2)维也纳工业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tat Wien)

瑞士

苏黎世工业大学(ETH,Eidgeno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urich)

英国

(1)国家煤炭局(National Coal Board, Great Britain)

(2)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国

(1)   法国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实验室(Ecole Polytechnique, Laboratorire de Mecanique des Solides)

(2)   法国电力局(Electricite de France)

(3)   巴黎结构中心研究所(Centre d’Etudes du Batimen Paris)

南非

(1)   南非采矿与冶金研究院(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AIMM)

(2)   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 South African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免费打赏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8:56:55
2楼
澳大利亚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日本

(1)   日本地质调查研究所(GSJ,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2)   土木工程研究院(PWRI, Public Works Research Institute)



  上述研究机构中,不少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美国卡罗拉多矿业学院(CSM)成立于1874年,南非采矿与冶金研究院(SAIMM)成立于1894年,澳大利亚(CSIRO)成立于1926年等。

  这期间,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岩石力学学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大都是在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ISSMFE)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主办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的。

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以后的进展

  1962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岩石力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阶段,以下重点加以介绍。

1. 沿革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是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国际学术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和促进国际间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学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会员的会费,赞助费及出版、广告收入。

  该学会成立于1962年,比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的成立晚26年。它是在奥地利地质力学学会(Osterrichische Geoellschaft fur Geomechanik,OGG)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奥地利地质力学学会是国际上第一个岩石力学学术团体,由缪勒教授(L.Muller)发起组织于1951年,会址设在萨尔茨堡(Salzburg)。该学会自成立之日起,每年召开一次“奥地利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Osterrichische Geomechanik-Kolloguium,OGG)。在1962年10月召开的第13届学术讨论会上,在L.Muller教授倡导下,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上推选L.Muller教授担任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此后于1966年9月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1st ISRM Congress)。大会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世界40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共814名,提交论文241篇。反映了当时国际岩石力学的发展水平。此后大约每隔4年召开一次大会(Congress),每年召开区域性会议(Regional Symposium)或年会(Annual Meeting 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SRM的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和德语。法语名称为 Societer Internationale de Mecanique des Roches,SIMR,德语名称为Internationle Gesellschaft fur Felsmechnik,IGF.

2. 组织

1)会员

学会的会员由国家小组、团体会员及通讯会员组成。

  国家小组(National Group,简称 NG)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地区)的岩石力学学会或委员会参加国际学会的组织。国家小组的成员是国际学会的个人会员 (Individual member),或普通会员(Ordinary member)。

  团体会员(Corporate member)是与岩石力学有关的公司、协会或其它团体或组织,通常向国际学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也称赞助会员 (Supporting member)。

通讯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仅代表个人参加国际学会。

  据2002年底统计资料,国际学会共有国家小组47个,普通会员5016个,通讯会员84个,团体会员138个。
2) 领导、管理机构

  学会的领导机构由理事会、主席团和秘书处组成。全体理事会是学会的最高权利机构。

  理事会(Council of ISRM)的组成人员为:主席团成员,历届学会前任主席,每一个国家小组的一名代表。

主席团(Board of ISRM)的成员为:

——学会主席

——各大洲,包括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副主席,其中之一为第一副主席。所有副主席均通过选举产生。

——两名以下的无任所副主席,均由主席团聘任产生。

——当选学会主席(President elect),在本届学会任期的后两年选举产生,与现任主席在工作上有两年的交叉。

——学会秘书处(ISRM Secretariat)的成员为包括:秘书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通报》(ISRM NEWS JOURNAL)主编,及行政、管理人员。

——学会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直接向主席负责。

  国际学会的秘书处一直设在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土木工程研究所(LNEC, Laboratorio Nacional de Engenharia Civil),地址为:101AV.do Brasil P-1799 Lisboa Codex PORTUGAL。

E-mail: ISRM @Inec.pt

    网址:http://www.isrm/net

    http://www.Inec.pt/ISRM/

3)国际学会历届主席为:

Leopold Muller,奥地利(1962—1966)

Manual Rocha,葡萄牙(1966—1970)

Leonard Obert,美国(1970—1974)

Pierre Habib,法国(1974—1979)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8:57:29
3楼
Walter Wittke,德国(1979—1983)

Edward T.Brown,英国(1983—1987)

John Franklin,加拿大(1987—1991)

Charles Fairhurst,美国(1991—1995)

樱井春辅(Shunsuke Sakurai),(1995—1999)

Marc Panet,法国(1999—2003)

本届主席为N.van der Merwe, 南非(2003—2007)

学会第一任秘书长为F.Millo Mendes教授,现任秘书长为 Luis Lamas 博士(2003—)

3. 主要活动

1) 国际学术会议

历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的时间、地点如下:

第1届大会—1966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

第2届大会—1970年9月在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

第3届大会—1974年9月在美国丹佛(Denver)

第4届大会—1979年9月在瑞士蒙特诺(Montreux)

第5届大会—1983年4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elburne)

第6届大会—198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

第7届大会—1991年9月在德国阿亨(Aachen)

第8届大会—1995年9月在日本东京(Tokyo)

第9届大会—1999年8月在法国巴黎(Paris)

第10届大会—2003年9月在南非Sandton

2) 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专业组织
在主席团的协助下,学会主席可以批准成立某些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或专业组织从事与学会工作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

① 专业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

自1967年以来,先后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及工作委员会(ISRM Commission)有28个,它们是:

——隧道及其它永久洞室工况委员会(1972-1980)

——工程实例委员会(1980-1988)

——岩石及岩体分类委员会(1971-1989)

——岩石力学信息委员会(1988-1991)

——计算机程序委员会(1976-1987)

——采矿工程高边坡设计委员会(1980-1983)

——教育工作委员会(1988-)

——水力致裂测量资料分析委员会(1983-1989)

——编译出版委员会(1973-1979)

——现场勘测技术建议方法委员会(1967-1975)

——研究工作委员会(原名为最佳研究技术路线委员会)(1967-1987)

——岩石可凿性(Boreability)、可切割性(Cuttability)及可钻性(Drillability)委员会(1980-1989)

——硬岩地区岩爆委员会(1994-1999)

——地下洞室岩石破坏机理委员会(1981-1991)

——岩石爆破粉碎委员会(1989-1999)

——岩石灌浆委员会(1988-1995)

——岩石节理委员会(1988-1992)

——岩石力学尺寸效应委员会(1988-1995)

——石油工程岩石性质委员会(1989-1995)

——膨胀岩委员会(1978-1999)

——岩石力学教学委员会(1967-1981)

——构造稳定性和场地选择委员会(1988-1991)

——名词、术语、符号及图示方法委员会(1967-1975)

——实验方法委员会(原称试验室及野外试验方法标准化委员会)(1967-)

——挤压岩石中的隧道工程委员会(1987-1999)

——国际岩石力学会章程及有关细则(By-Laws)修改顾问委员会(1984-1987)

——天然石质文物保护委员会(1996-)

——地球物理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委员会(1996-)

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任期一般为4年,委员会通常由5-15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

②专业组织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有三个专业组织(Interest Groups),它们是

——采矿组织

——放射性废料处理组织

——石油组织

  专业组织向所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开放,参加人数不受限制,只要大家感兴趣,工作可以持续进行,没有时间约束。

③奖励

——为纪念国际学会已故第二届主席Manual Rocha(1913-1981)的杰出成就,学会从1982年起,实行罗哈奖(Rocha Medal), 每年一次。奖励对象为优秀博士生。

历年得奖人为:

1982—A.P.Cunha 葡萄牙

1983—S.Bandis 希腊

1984—B.Amadei 法国

1985—P.M.Dight 澳大利亚

1986—W.Purrer 奥地利

1987—D.Elsworth 英国

1988—S.Gentier 法国

1989—B.Frohlich 德国

1990—R.K.Brummer 南非

1991—T.H.Kleine 澳大利亚

1992—A.Ghosh 印度

1993—O.Reyes W. 菲律宾

1994—S.Akutagawa 日本

1995—C.Derek Mertin 加拿大

1996—Mark P.Board 美国

1997—Martin Brudy 德国

1998—Fiona Mac Gregor 澳大利亚

1999—Arno Dachnke 南非

2000—Philippe Cosenza 法国

2001—Daniel Francois Malan 南非

2002—Mark S.Diederiches加拿大

2003—Lindsay Andersen-Linzer南非

2004—Giovanni Grasselli瑞士

——为纪念学会主要创始人缪勒(L.Muller)教授的逝世,从1991年起,实行缪勒奖(Muller Award),每四年一次,奖励对象是全世界范围内杰出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专家。第一次获奖者为加拿大霍克教授(E.Hoek,1991),第二次获奖者为美国库克教授 (N.G.W.Cook,1995),第三次获奖者为美国 爱因斯坦教授(H.H.Einstein,1999),第四次获奖者为美国费尔赫斯特教授(C.Fairhurst,2003)。

4. 有关的国际兄弟组织

  在比利时比尔(de Beer)教授的倡议下,由比利时政府资助,三个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ISSMFE,1997年更名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及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IAEG),于1973年共同建立了长期协作秘书处(Permanent Co-ordinating Secretariat,PCS),协调彼此之间的各项活动。第一任秘书长为de Beer教授。1991年7月他退休之后,由比利时劳兹伯格(E.Lousberg)教授担任。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6:17
4楼
其它两个国际组织的主席及秘书长均可以观察员身份应邀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

2000年,上述三个国际学术组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共同组织了GeoEng 2000国际大会。

此外,下列国际组织的主席及秘书长也可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它们是:

·国际大坝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ICOLD)

·国际地层力学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Strata Mechanics, IBSM)

·国际隧道协会(International Tunnelling Association ITA)

·石油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

·世界采矿大会(World Mining Congress, WMC)

5. 信息通报

  国际学会秘书处从1967年3月到1992年9月以季刊形式出版16开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News ISRM),共97期。从1992年9月起《信息》改为不定期出版的8开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通报》(News Journal ISRM)。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包括了更多的技术内容。

6. 今后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支持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1) 与6届非连续变形分析国际会议(ICADD-6,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si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2003年10月6日-8日在挪威Trondheim召开;ISRM区域会议(Regional Symposium)

2)地质系统热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化学耦合过程:基础研究、模拟分析、试验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Geo Proc 2003),2003年10月13日-1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ISRM区域会议

3)国际岩石力学会议 (SINOROCK-2004),2004年5月18-21日在中国三峡工地召开: ISRM区域会议

4)岩石力学对新世纪的贡献国际会议——第3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3rd ARMS)2004年11月30-12月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ISRM国际年会

5)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国际会议(EUROCK 2005);2005年5月18-20日在捷克Brno召开:ISRM国际年会

6)11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岩石力学发展的第2个半个世纪,2007年7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

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借鉴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完全是一个政府、非盈利学术组织,不受任何来自行政方面的干预。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常设秘书处的工作班子非常精干、专职工作人员只有秘书长和常务秘书两人。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学会总纲(ISRM Statutes)及下属的10个实施细则(ISRM By-Laws)和6个工作指南(ISRM Guidelines),内容涉及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问题。按章办事,责任分明,工作紧张有序。

——最高权利机构为全体理事会(ISRM Council),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团(ISRM Board)有时无法左右形势的发展。

——国际学会主席与当选学会主席(President elect)在工作上有两年的交叉,便于新旧交替。

——近年来加强了与IAEG及 ISSMGE的实质性合作,除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共同召开 GeoEng 2000国际大会外,还将共同组织GeoEng 2004国际大会,该大会将于2004年6月21-24日在加拿大Alberta召开,议题为“资源开发地质工程 (GEO-Engineering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近来三个学会还共同组建了滑坡和工程边坡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 on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并计划今后每年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力求尽快成立三个学会的联合体(Federation of Sister Geotechnical Societies)。加速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2. 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随着形势的发展,IAEG及 ISSMGE与时俱进均已改名。 ISRM经历过两次动议(1996,2003年)提出将现有名称改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强调工程的重要性,均未获通过。

——会员发展工作不够理想。虽然在第9届国际学会主席M.Panet教授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或称特设委员会(Task Force or Ad hoc Committee)从事会员扩大工作,但收效不大。

——近年来,参加大会(Congress)的人不踊跃,如参加第1届大会(1966年,里斯本)的代表为800余名,参加第4届大会的(1979,瑞士Montreux)的代表近700人,参加第10届大会(2003年南非Sandton)只有300余名。与国际隧道学会(ITA)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信息通报》的出版也不够及时。

——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期限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团的换届同步(四年一次)。目前大部分委员会已停止工作,这种作法显然不利于学科发展。

四、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发展动向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6:57
5楼
将结合“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发展前景展望”(第3节)来叙述。

  参考文献

1. Director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1996,2000),Compiled by the   ISRM Secretariat   A. A .Balkema/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2. 傅冰骏   光辉的历程——纪念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立35周年, 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1997年第4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北京

3. 周维垣主编 高等岩石力学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4. 傅冰骏 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参加第8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报导 西部探矿工程 第9卷 第2期,1997年

5. 蔡美峰、何满潮、刘东燕主编 岩石力学与工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2

6. Lin Yunmei et al(2002),(Editors),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inton Press, Inc. Princeton, USA.

7. 傅冰骏 参加1996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工作报告 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1996年第4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北京

8. 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2001,2002,2003)Vol.6 No.3,   Vol.7 No.1, Vol.7 Nos.1,2,3

9. 傅冰骏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罗哈奖(Rocha Medal)综合报导,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1998年第3期

10.. 傅冰骏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缪勒奖(L.Muller Award)情况报导,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1995年第1期

11. 傅冰骏 参加第10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简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2003年第3期

第二节   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主要成就

一、简单的发展历程[1]~[14]

  在解放前的归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岩石力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水利、水电、采矿、交通、建筑、冶金,国防等建设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大量急待解决的岩石力学问题,从而使这门学科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单位就建立了岩石力学实验室,初步开展了若干研究工作。而系统地、全面地对岩石力学进行研究,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为适应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的需要,在国家科委领导下成立了三峡岩基研究组,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及中国科学院为主体,在陈宗基教授指导下,集中了全国水利、水电、建工、矿冶、高等院校等18个单位100余名科技人员,下设大坝地基、地下结构、岩质边坡、动力特性、灌浆加固等5个专业组,在室内外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如:岩体流变试验,隧洞压水试验,地应力测试,振动爆坡试验等。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还研制成功一批仪器设备,如岩石三轴仪(垂直总荷载5000kN,侧向压力150Mpa,试件直径9cm,高度20cm),大型电磁振动台,岩石扭转流变仪,液压钢枕等。三峡岩基组的工作,不仅对我国水工建设岩石力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岩石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全国的情况一样,我国的岩石力学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人员仍然发挥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若干重点工程,如葛洲坝、刘家峡水利水电工程,金川镍矿工程、成都—昆明铁路工程及国防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针对葛洲坝水利枢纽进行的岩石力学研究最有代表性。

  葛洲坝工程是我国于70年代在长江干流上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1座巨型水利枢纽,有“万里长江第1坝”之称。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坝基中广泛分布有原生或构造软弱夹层,总计约80余层。在陈宗基先生指导下,来自水利电力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全面探索夹层的矿物、物理、力学、化学性质,除进行一系列宏观、微观分析外,着重进行了室内和野外抗剪、蠕变、松驰、振动爆破及抗力体试验。在抗剪蠕变试验中,考虑到浸水、振动、长期渗透、反复荷载等因素对强度参数的影响。野外抗剪蠕变试验采用的试件尺寸为50cm×60cm,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抗力体试验尺寸分别为11.65m×1.70m×2.30m×及9.54m×1.70m×2.30m(长×宽×高),规模之大,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根据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运用流变力学原理,解决了软弱夹层及非连续、层状岩体结构的力学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数学、力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大坝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极为复杂的岩基上兴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当时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通过兴建葛洲坝,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坝工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岩石力学发展史上,也堪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8:11
6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岩石力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拟申请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和出席该学会第四届大会的请示”报告[(78)科发外字第2041号]。同年12月31日获得国务院方毅等5位副总理的批准。紧接着,我国即正式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National Group China, ISRM),并以团体会员名义加入国际岩石力学学会。1979年9月以陈宗基先生为团长、谷德振先生为副团长的中国10人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士Montreux召开的第4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

  陈宗基先生分别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及学术大会上做了介绍中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的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在陈宗基先生倡导下,1982年成立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1985年成立了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对外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此外,在水利、水电、煤炭、铁道、建筑,冶金等部门也根据行业特点,建立了各自的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这支队伍为解决国家重大项目:如三峡、葛洲坝、小浪底、二滩、南水北调等水利水电工程,大冶、攀枝花、金川等矿山工程,成昆、南昆、京九、青藏等铁路工程,抚顺、大同、两准、兖州等煤矿工程,大庆、胜利、克拉玛依等石油工程,秦山、大亚湾、岭澳等核电工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铁工程,以及成千上万个中、小型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岩石力学难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二、主要成就

2.1   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持续创新

  我国于1979年成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时,只有10名会员,目前国家小组人数超过100人,增加了10倍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于1985年成立时,只有2000名会员,目前已发展到12000余名会员,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总数的2倍多,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专业范围涉及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多个分支学科。目前有11个专业委员会或分会,它们是:①地面岩石工程、②地下与地下空间岩石工程、③岩石动力学、④岩体物理数学模拟、⑤岩石锚固与注浆技术、⑥岩石破碎工程、⑦岩石力学测试、⑧软岩工程、⑨深层岩石力学、⑩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及⑾环境岩土工程,即将成立的有:隧道掘进机及工程应用分会。

  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才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高等院校超过50所,约占全球院校总数的1/10,居世界首位。不少年轻学者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期间造成的“断层”现象,正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在学科发展方面,继岩石力学界先驱陈宗基先生在岩石流变学[10]~[14],谷德振先生在岩体结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15]~[16]之后,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关键块体理论、不连续变形分析(DDA),数值流形元方法(NMM),岩石分形分准、智能岩石力学、软岩力学、岩石破坏过程分析(REPA)、卸荷岩石力学、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岩石力学非线性研究、岩石工程位移反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诸多创新的成果。[17]—[36]

2.2   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岩石力学重大项目通过了鉴定和验收[37]~[39]

  自第6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岩石力学中的一些前沿课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

1.“6.5”期间,涉及到岩石力学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

  (1)地下工程快速施工

1)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支护的研究

2)地下洞室快速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研究

3)应用隧道掘进机加速地下工程施工的研究

(2)复杂地基的勘测与处理技术研究

1)复杂地基的工程地质研究与勘测技术

2)复杂地基的基础处理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2.“7.5”期间,涉及到的课题为:

  (1)勘测新技术研究

(2)岩体力学测试及高坝地基原位监测技术研究

(3)高坝地基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可利用岩体质量标准研究

(4)高坝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5)煤与瓦斯突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6)煤矿突水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7.5”期间专门就三峡工程单独列项进行攻关,涉及的课题有:

(1)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研究

(2)坝区高边坡和建基岩体工程问题研究

(3)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4)库岸稳定性研究

(5)环境地质评价与预测

(6)三峡工程高陡边坡开挖、加固技术研究。

3.“8.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涉及的课题有:

(1)高边坡稳定及处理技术研究:

1)岩质高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及软件系统

①大型滑坡调查总结及相应的数据库

②岩质高边坡失稳破坏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

③岩体结构特征及力学特征研究

④岩质高边坡稳定评价和分析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综合系统

2)岩质高边坡开挖及加固措施研究

①岩质高边坡开挖控制爆破及动力反应

②预应力锚固技术

③边坡施工合理顺序及综合加固处理的优化设计

3)岩质高边坡勘测及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①摄影(像)析技术在边坡岩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②直接横波测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8:42
7楼
③层析成像技术在边坡岩体勘测中的应用

④钻孔彩色电视孔壁成象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⑤钻孔多点渗压测量及压模系统

⑥近库坝段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⑦边坡监测数据处理系统预报软件及应用研究

(2)高拱坝坝体、库水和坝基相互作用动、静力分析研究

    1)坝体渗流特性及拱座稳定分析研究

    2)安全监控标准及反馈分析理论

(3)勘测关键技术及综合应用研究

    1)原位保真取芯技术研究

    2)“3000”系列测井仪的改造和原位密度的测试研究

3)岩体裂隙结构面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4)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研究

5)岩溶勘测新技术

6)地应力测试新方法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9~1992年将《岩土与水工建筑相互作用》列为重大项目,该项目包括7个专题,与岩石力学有关的有3个。

(1)裂隙岩体力学特性与洞群施工力学研究

(2)加固后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建基面准则研究

(3)裂隙岩体中水的运动与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

5. “9.5”国 家科技攻关涉及的课题为:

(1)快速勘探技术的综合应用

    1)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及应用研究

②深挖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成图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③地下洞室围岩地质编录成图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2)综合物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①地震波CT技术及应用研究

②钻孔彩色电视孔壁成像系统及应用研究

③声波测井技术应用研究

④高密度电法勘探研究

3)钻探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

①复杂地层安全快速钻进技术研究

②钻孔岩芯定向技术研究

③自振法抽水试验技术应用研究

4)工程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

①工程地质综合分析系列软件研究

②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及强度参数取值研究

③软弱夹层力学特性参数研究

(2)300m级高拱坝坝基稳定研究

1)高拱坝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及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2)拱坝与地基整体失稳机理、分析方法及对策研究

3)考虑暴雨入渗等因素拱坝坝基滑动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

(3)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合理布置及围岩稳定研究

1)水库蓄水后地下洞室结构和围岩稳定与支护方式分析

2)地下洞室群合理施工顺序研究

3)地下洞室抗震稳定性研究

(4)坝址及近岸滑坡体稳定性研究

1)溪洛渡近坝滑坡体的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检测方案

2)小湾坝前堆积体稳定与加固方案研究

  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均通过了国家鉴定和验收。通过科技攻关,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岩石力学总体水平。

2.3   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

  1979年前,有关岩石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1979年,中国代表团10人小组参加了在瑞士Montreux举行的第4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打开了通向国际岩石力学界的大门。此后,尤其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以后,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在国际活动方面,截止到2002年年底,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发起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有12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1)“复杂岩石中的建筑物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 北京)

(2)“三峡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国际科学技术讨论会”(1993. 宜昌)

(3)“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讨论会”(1994. 沈阳)

(4)“国际锚固与注浆技术研讨会”(1994. 广州)

(5)“岩石力学与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1997. 重庆)

(6)“锚固与注浆技术面向新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1999. 广州)

(7)第2届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讨论会(2002 沈阳)

在国内组织召开了300余次学术会议,其中全国性大会7次。

  全国学会还成功地举办了多期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技术培训班、进修班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多次组团参加国际学术大会,以及邀请包括各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在内的国际知名专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

书籍、期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国内(或国外)出版的外文专著或论文集已不下20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40]—[52]

(1)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in Complex Rock Formations, Chief Editor: Tan Tjong-Kie.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1986.

(2)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Edi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1986.

(3)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cis and Engineering, English version Vol. 14 Supp. Edi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95.

(4) Advances in Rock Mechanics, Chief Editor: Yunmei Li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Ltd. Singapore/New Tessey, London, Hong Kong 1998.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9:15
8楼
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Special Issue: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Chief Editor: J. A. Hudson, Co-editors: Wang Sijing, Yan Zhifa Vol. 37, No. 3 April 2000.

  在中文期刊方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定期出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历届全国性学术大会都出版了论文集[53]~[59]。各专业委员会、分会出版的论文集更多。此外,涉及到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全国性刊物还有:《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勘察》、《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岩土工程界》、《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工程学报》等。

  在书籍方面,近3年来,正式出版的已超过200册,广泛涉及基础建设各个行业。

我国科技人员还在不断总结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一系列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方面的规程、规范,有的属于国家标准,有的属于行业标准,主要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岩石实验规范》、《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公路隧道勘测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等。

2.4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技咨询活动取得重要成就

  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的学术团体遵照科学技术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充分发挥跨学科、跨行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针对国内各个大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了科技咨询活动。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为例,参与咨询的主要工程项目为:三峡、小浪底、二滩、引黄入晋等水利水电工程,金川、抚顺、大同、兖州等矿冶工程,北京、深圳等地铁工程。仅对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就有11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两次是:

1. 1996年春,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组成了以学会理事长孙均院士为核心的专家组对三峡工程双线五级永久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工作历时近3个月,经过认真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高水平的咨询报告。

2. 1999年4月7—10日在学会名誉理事长潘家铮两院院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学会组织了以理事长王思敬院士为核心的专家组对正在进行施工的三峡永久船闸重点分三个专题进行了咨询:

(1) 高边坡稳定性问题

(2) 中隔墩岩体裂缝问题

(3) 工程技术措施

  在短短4天内,专家组成在王院士的领导下,会同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张超然总工程师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顺利地完成了咨询任务,受到三峡总公司的好评。

上述各项活动,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5 我国的成就已引起国际岩石力学界的高度重视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累积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各种岩石工程的丰富经验。虽然从总体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正迅速走向世界。如第7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C. Fairhurst教授(美国)在参加了“三峡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国际科学技术讨论会”后,立即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学报》上,以大量篇幅进行了报导。在卷首语中,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岩石力学面临数不清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首创、献身精神令人敬佩。除了国际著名的三峡工程以外,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在建或拟建的大工程。通过对这些重大工程的实践,中国会对岩石力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此后,第8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力学与矿业科学学报》主编J.A.Hudson教授(英国)特意在该学报上组织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岩石力学发展与成就的专刊(Special Issue: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 Vol. 37,No.3 April 2000)[45]。 2001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暨第2届亚洲岩石力学学术大会。会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Chung-ln Lee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秘书长J.D.Rodrigues博士、美国地下建筑协会主席J.Reilly教授等均致函会议组委会主席王思敬院士、秘书长傅冰骏研究员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我们的盛情接待表示感激[61]。

  还值得提出的是:

(1)   陈宗基先生于1983-1987年荣任第五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2)   孙均岩石于1995-1999年荣任第8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3)   钱七虎岩石从今年开始到2007年荣任第10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09:44
9楼
4)   在今年9月6日的第10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上,除东道国南非共和国以外,中国代表团的规模居各国之首,中国也是向大会提出议案最多的国家。中国国家小组提出的两项重要议案,均获通过,它们是:①关于2004年中国岩石力学学术会议(SINOROCK’2004)办成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支持的区域性国际会议(Regional Symposium ISRM)的建议;②关于重新建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工程实例委员会(Commission on Case Histories ISRM)的建议。

(5)   2002年5月由钱七虎院士率领的中国专家组,包括施仲衡院士、傅冰骏研究员、沈凤生教授共4人应邀赴意大利Modena参加了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博览会暨学术交流会,并分别在会上特邀报告。傅冰骏研究员还聘任为大会国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专家组的全部费用皆由对方承担。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的倡导下,组成了以王院士为核心的编委会,从事《世纪成就》专著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了提高质量,编委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知名专家对54个专题进行综述。该专著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岩石力学与工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孙钧   世纪之交的岩石力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 王思敬   作为现代学科的岩石力学研究与实践,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 傅冰骏   对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4. Jun Sun and Sijing Wang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of-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Special Issue: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Vol. 37, No. 3 April 2000

5. 傅冰骏   迈向新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周光召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世纪,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Zhang Yuzhuo & Yao Jianguo, New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in China, Wang Sijing, Fu Bingjun, Li Zhongkui(Editors) Frontiers 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A. A. Balkema Publishers, Lisse/Abingdon/Exton/Tokyo 2001

8. 傅冰骏   21世纪我国岩石力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界,第3卷第4期,2000年

9. 孙钧   岩石力学的若干进展,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0. 陈宗基论文选,白武明,傅冰骏选编,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11. 陈宗基院士生平(1922~1991)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2002年第3期,总第59期

12. 岩土流变和土固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纪念陈宗基教授逝世10周年,傅冰骏撰,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 2001年第3期,总第55期

13. 陈宗基先生1979年在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的讲话——纪念陈先生逝世10周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 2001年第4期,总第56期

14. 谷德振著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15. 谷德振文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编,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年

16. 刘锦华,吕祖珩   块体理论在工程岩体稳定分析中的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 石根华,任放等   块体系统不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新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10:03
10楼
18. 石根华著,斐觉民译   数值流形方法与非连续变形分析(NMM — DD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9. Xie H.(谢和平)   Fractals in Rock Mechanics, Balkema Rotterdam/Brookfrield 1993, 453

20. 哈秋舲,李建林,张永兴,刘国霖   节理岩体卸荷非线性岩体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21. 冯夏庭   智能岩石力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 何满潮,黄福昌,闫吉太主编   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23. 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   软岩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4. 于学馥   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25. 俞茂宏,李跃明   强度理论研究新进展。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26. Maohong Yu, Advances in Strength Theories for Materials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 in the 20th Century,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Vol. 55, No. 3, May 2002

27. 唐春安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28. Chun’an T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ogressive Rock Failure and Associated Seismicity, Inter. J. Rock Mech. Min. Sci, Vol. 34, No. 2, 1997

29. C. A. Tang, Coupled Analysis of Flow, Stress and Damage(FSD) in Rock Failure, Article in Press, Int., Jour. of Rock Mech. Min Sci.

30. Selected RFPA Publications, Center for Rock instability & Seismicity Research,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2002

31. 杨志法   有限元法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2. 王芝银,李云鹏   地下工程位移反分析及程序。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3. 吕爱钟,蒋斌松   岩石力学反问题。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34. 杨林德   岩土工程问题的反演理论与工程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5. 孙钧,蒋树屏等   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36. Fu Bingju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in Hydro Construction in China. A Brief Deview and Outlook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s Journal. Vol. 5, No.1

37. 中国水力发电年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编辑部编纂,第5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8. 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Vol. 1, No. 4 1994

39.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in Complex Rock Formations Chief Editor: Tan Tjong-Kie Scince Press, Beijing China, 1986

40.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Edi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m, Beijing China 1986

41.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ethods in Rock Mechanics, Vol. 1 & Vol. 2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ethods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Chief Editor: Lu Huaiheng, Sha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Xian China, 1993

42.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回复
zhwk5460
2007年06月05日 09:10:58
11楼
43.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iques, Edited by Commission on Rock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iques CSRME, Econarc Communication(Group) LtD, Hong Kong, 1994

44.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ethods in Rock Mechanics, Editors: Zhou Weiyuan, Yang Ruoqiong, 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 LTD,1995

45.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English Version, Vol. 14, Supp. Edi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95

46.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8’ ISSST, Edited by Zeng Qingxuan et al.,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47. Anchoring and Grouting——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owards the New Century, Edited by Commission on Rock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iques CSRME, Zhongshan University Publisher, 1999

48.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ISSST, Edited by: Li Shengcai et al,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0

4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Special Issue: Rock Mechanics in China. Vol. 37, No. 3, April, 2000

50. Frontiers 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utury——Proceedings of the ISRM 2001-2nd ARMS. Editors: Wang Sijing, Fu Bingjun, Li Zhongkui. A. A. Balkema Publishers, Netherlands, 2001

51. Advances in Rock Mechanics, Chief Editor: Yunmei Li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LTD. Singapore/New Tessey, London, Hong Kong, 1998

52. 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编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53. 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9

5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5. 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会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6. 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7. 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58. 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9. Fairhurst, C. From the President ISRM, 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1994, Vol. 1, No. 4

60. 国外来函选登,岩石力学与工程动态,2001年第4期,总第56期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