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heguanglei126
2006年10月05日 03:02:47
只看楼主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了他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这是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霍华德后来确定的田园城市概念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有: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了他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这是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霍华德后来确定的田园城市概念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有:
(1)城市的“磁性”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图2-2-1是他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2)田园城市的结构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城市中心是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
(3)社会城市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霍华德称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为“社会城市”。六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一个人口规模为5.8万的中心城市,形成规模为25万人的城市集合。这些城市以快速交通和先进的通讯手段相连接,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经济上相对独立,能够享受到一个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拥有的一切设施与便利,而没有当时大城市的种种弊端。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存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
1922年他出版了《明天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一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图(图2-2-4),中央为中心区,除了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方案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和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用于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通过铁路来联系。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19世纪末是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Auturo Soriay Mata)于1882年提出的线形城市(Linear city)理论(图2-2-5)。按照玛塔的想法,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线形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城市不再是分散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断的的城市带,并且这个城市可以贯穿整个地球。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线形城市理论对上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的规划、欧洲的哥本哈根(1948年)的指状式发展规划等。但是线形理论重要的不是它的形态,而是这种形态所依据的原则。
(2)戈涅的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的设想是法国建筑师戈涅(Tony Garnier)于20世纪初提出的,1904年在巴黎展出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现代城市的功能组织。
这是一个假想的城市规划方案(图2-2-6),城市位于山岭起伏的地带的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建立这样一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在这个城市中,戈涅布置了一系列的工业部门,其中包括铁矿、炼钢厂、机械厂、造船厂、汽车厂等,在大坝上是发电站,这些工厂被安排在河口附近,下游是主干河道,便于进行水上运输。城市中的其他用地布置在日照条件良好的高地上,沿着一条通往工业区的道路展开。


(3)格迪斯的学说
格迪斯是一位苏格兰生物学家,他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进行基于生态学的研究,他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他的研究显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他认为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在格迪斯1915年出版的著作《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这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将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他指出,工业的聚集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使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城市以及它们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后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格迪斯认为城市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城市。他的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即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