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宪章》60年:我们该怎样保护建筑遗产?
audrey61
audrey61 Lv.2
2024年04月30日 11:30:42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威尼斯宪章》60年:       我们该如何保护建筑遗产?      


"      
《威尼斯宪章》60年:      
我们该如何保护建筑遗产?      

     
4月18日,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在良渚举行。      

     
今年恰逢 《威尼斯宪章》 颁布60周年,作为文化遗产领域划时代的国际文件, 《威尼斯宪章》 对建筑遗产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60年过去,人们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有了更多的理解,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挑战。 保护建筑遗产,让历史走向未来,是刻不容缓的责任,也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01. "历史"的选择      
02. "艺术"的皈依
     
03. "精神"的存续      
04. 余音: 圣母院的钟声
     


01

"历史"的选择


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的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中,着重探讨了遗产真实性的问题。遗产的保护修缮中,材料、工艺、呈现效果,都成为“真实性评估”中的难题。

为了保证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保护方式,究竟是 “修旧如旧” ,还是 “整旧如新”  


伊势神宫

日本,三重县伊势市


伊势神宫是日本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一处特殊的建筑遗产。它有着超过1300年的历史,但关于它真实性的探讨一直存在。


这些讨论的背后,都和伊势神宫的 “式年迁宫” 传统有关: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块用地重建社殿并迁祭,原有社殿就此毁弃。2013年,伊势神宫完成了最近一次迁宫,这已经是历史上的第62次。



诚然,按照1964年通过的 《威尼斯宪章》 ,任何的重建都不被允许,式年迁宫的传统也让伊势神宫的真实性饱受质疑。


但是,按照1994年的 《奈良真实性文件》 ,伊势神宫的真实性似乎又有了讨论余地。迁宫传统有别于一般的重建,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传统,是使用 原材料、原工艺、原习俗 进行的复建,且建筑的精神与情感价值并未受到影响。


内宫正殿


从材料的选择,到采伐、加工、施工的全过程,匠人们都使用着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的保留,使我们能对伊势神宫进行深入的研究。
尽管伊势神宫是建筑遗产保护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案例,但它也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保护建筑遗产,不仅是保护建筑本身,同样是在保护建筑背后的“人”。


式年 迁宫的传统,让伊势神宫背后的匠人群体得以代代传承,使得使用建筑的神职人员和宗教仪式得以存续。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也都应该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主体。


伊势神宫内宫皇大神宫正殿测绘图


托萨城堡修复

西班牙,圣马尔加里塔-德蒙特维


威廉·莫里斯 的建筑保护主张提出, 建筑修缮需要依仗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工艺和材料进行,通过和原始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旧建筑的历史信息。 这和伊势神宫的路径截然相反,但却为如今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托萨蒙特维城堡位于伊瓜拉达西南方的山坡上,是中世纪以来的军事防御战略要塞,也是操控周边领域城堡的根据地。多年来,这座城堡一直无人居住,并严重老化,急需进行保护修缮。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推断出城堡层存在过屋顶楼板,西墙内部也曾有过楼层间的连接通道。这些结论成为修复工程的重要依据。  


在托萨城堡复原工程中,建筑师并没有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以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反而大胆采用了 现代的材料与工艺 ,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和原有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其实和《威尼斯宪章》的理念相符,即 “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


于是,我们在这座城堡的修复中看到了新旧的结合,既能对遗产的历史原貌有直观的认识,同时还能清晰识别原构和新建部分。  


托萨城堡中 “新”和“旧”的结合 ,为我们保护建筑遗产历史见证时提供了范例。





02

"艺术"的皈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建筑的艺术性不可忽视。而当 “建筑” 成为 “遗产” 之时,它也因此具备了历史见证的意义。《威尼斯宪章》的第3条指出, “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可是,一旦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我们究竟是去守护遗产的历史见证,还是去提炼建筑的艺术价值?


六和塔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1934年,时任浙江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来到杭州,参与六和塔复原工程。在对六和塔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梁思成发现,这座古塔竟然表里不一。



六和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建于北宋,后因兵火被毁。南宋时重建六和塔,共七层。清光绪年间,对六和塔进行大规模修缮,在塔外加建十三层木檐廊,为六和塔“穿了身衣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六和塔立面。


但是,当梁先生对六和塔内部的南宋遗构进行研究后,却对清代的加建颇有意见。  


今日所见之六和塔


梁先生在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中如此评价:


“国人所习见的六和塔竟是个里外不符的虚伪品,尤其委曲冤枉的是内部雄伟的形制,为光绪年间无智识的重修所蒙蔽。”


“觉得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曲;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


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复原状图


这其实反映了建筑遗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冲突。 清代加建的檐廊是六和塔历史价值的一部分,见证了六和塔过去的历史。但这些加建部分却让六和塔体态臃肿,远不如内部的南宋形制雄伟。


如果对外围檐廊进行拆除,可以让南宋遗构重见天日,但却是对建筑遗产历史见证的损坏;如果保留外围檐廊,却委屈了内部的雄伟形制,是对其艺术价值的牺牲。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似乎无法在历史和艺术间找到平衡。  


1934年的六和塔


梁先生选择了南宋遗构。他为六和塔详细制定了 “瘦身计划” ,绘制了南宋六和塔的复原图,并详细说明了施工的相关事宜。  


六和塔内部南宋遗构复原图立面与剖面


然而天不遂人愿,邀请梁先生来杭的曾养甫厅长不久调任广东,六和塔的重修计划无奈搁浅。不久后抗战爆发,梁先生的一腔热忱,也只能随着这些图纸沉寂在箱底。  


建国后,国家对六和塔进行了多次修缮,但都依然保持其清代檐廊。尽管梁先生的计划未能实现,但这却让我们对建筑遗产的艺术性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  




观夏北京旗舰店

中国,北京市国子监街23号


国子监街23号,是一处建成于清代中期的三进四合院,拥有280年历史。当观夏北京旗舰店选址此处后,如何 在保护和利用间取得平衡 成为了设计的要点。  



这座清代宅院是众多建筑遗产的缩影:它并没有像佛光寺、五龙庙、六和塔这些遗产一样突出的价值,在国内众多建筑遗产中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存在,甚至只是一处 没有被遗产化的建筑遗存


然而,这些看起来普通的建筑遗产,若是从整体角度而非单体角度去看待,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记录着周边社区的岁月更迭。  



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建筑遗产时, 如何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往往比单纯保护其历史价值更重要。 因此,观夏在此进行了尝试。  



方案聚焦的重点,似乎 更集中于建筑的艺术性,而非单纯是遗产的历史性。 设计师将百年老宅的文化和历史融入建筑的艺术表达中。庄严质朴的古老宅院,被建筑师塑造为活泼开放的公共商业空间。  



建筑师从宅院自身的空间格局中提炼出庭院的元素,在设计中注重空间情绪的营造。材料、颜色、植物、温度、声音,都在空间的组织下,对人们的情感进行着渲染。  


传统屋顶的形式在设计中被强化,柱梁结构也被清晰展现,展现着古建筑的结构之美。庭院引入的自然光将柱列的影子投射屋内,为室内带来了光影的层次变化。  



在这座老宅中, “新”与“旧”发生了和谐的对话 ,让这座老宅焕发生机,重新步入人们的生活。这座宅院让我们看到了 古代遗产和现代建筑结合的可能 ,同样为与之类似的普遍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示范。  


轴测示意图  



03

"精神"的存续


建筑遗产承载着精神和情感价值。它们是蕴含着思考、情感、精神和社会功能的空间场所,是能唤起往事回忆,引起情感共鸣的空间场所。因此, 在保护建筑遗产时,除了历史与艺术价值,我们也应当关注到空间背后的精神。

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

中国,山西省芮城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遗存。五龙庙大殿,作为我国 现存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在建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然而,与五龙庙崇高的历史地位不相称的,是它周边环境的恶化。作为文保单位的五龙庙游离出村民的日常生活,龙王庙祈雨的文化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消失。过去这座道教庙宇是周边人群的精神中心,然而最终却无人问津,周边环境也成为垃圾堆场。


2015年万科联合都市实践,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这里开展了环境整治工程。整治工程的重点,就是让五龙庙重新融入村民的生活,重新发掘这座千年建筑的精神价值。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前后


项目采用 仿生土的混凝土挂板墙 围合出序庭,这种挂板符合可逆性原则,同时也和当地土壤颜色协调。


地面和墙面上都有建筑史知识的展览,序庭内也陈设有各种形制的斗栱模型。主殿和戏台之间的硬质铺地面积也相应扩大,方便村民在此进行民间活动。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是建筑遗产保护的一次探索,试图通过 空间序列 来突出遗产的崇高感,唤醒遗产背后沉寂的精神价值。



然而五龙庙作为极为珍贵的唐木构遗存,关于它的保护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这次环境整治工程也引发了持续的讨论。


一些批评意见认为,序庭等一系列空间设计改变了人们进入五龙庙的流线,并没有将五龙庙带回到村民的生活中,反而加深了它和村民间的疏离感。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次设计并不是真正基于精神价值做出的,而是 从头到尾都在虚构村民 ,让村民在设计师的意识中按设计师的想象生活。  


改造工程对五龙庙进入流线的改变


精神价值,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关联。 古文中说 “有龙则灵” ,但是随着龙王庙祈雨文化的消失,五龙庙精神价值的存续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如何通过遗产保护手段,在历史语境下重塑其精神价值,我们一直在探讨,也期待得到答案。  



 



04

余音:圣母院的钟声


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让建筑遗产保护这一话题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巴黎圣母院的历代修缮,正是建筑遗产保护史的生动缩影。  


 


19世纪中叶, 勒-杜克 主持了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程,这一工程对后世的建筑遗产保护影响巨大,开启了风格性修缮的先河。


维奥莱-勒-杜克(1814-1897)


勒-杜克认为 文物建筑的修复目的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服从那些业已消失的艺术,从而恢复和延续建造之初的理念。 他设身处地视自己为13世纪的建筑师, 不为保存而保护,而是创造性地修复。  


于是,勒-杜克在修缮过程中,为巴黎圣母院增加了一座尖塔,尽管这座尖塔 此前从未存在过。  


1844年的圣母院立面


1864年的圣母院立面,勒-杜克为它增加了一座尖塔


然而2019年的大火吞没了这座尖塔,伴随而来的,是对这座尖塔的重建问题。如果按照《威尼斯宪章》来理解,尖塔这个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加建,本身就值得质疑。然而当年勒-杜克出于艺术价值的思考,如今已成为巴黎圣母院的精神象征。  


历史、艺术、精神 ,这一系列价值要素都在这座尖塔中交汇,也注定了对它的修复一定会饱受争议。是否要恢复这座尖塔,如何恢复这座尖塔,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少数观点质疑重建尖塔的合理性,认为勒-杜克修复之前的状态才是巴黎圣母院的历史真实,但更多人却希望能重现巴黎圣母院的精神象征。GoArchitect甚至发起了一次建筑竞赛,向社会征集巴黎圣母院屋顶线重修方案。这次竞赛中,现代元素被大量运用,让人们看到了古今对话的可能。


巴黎圣母院重修竞赛获胜方案


不过最终法国政府宣布, 将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基于勒-杜克修复后的状态恢复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木匠技艺被采用,工程期待的是过去的原貌。  



不过,法国政府同样发起了一项竞赛,允许当代艺术家重新创作巴黎圣母院南侧的六扇彩色玻璃窗,这一竞赛的目的是希望 我们所在的世纪 “在这座大教堂的众多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临近,我们也即将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放。这座重要的建筑遗产,从来都是遗产保护史的重要见证。历史、艺术、精神,都凝结在巴黎圣母院的塔尖,随着时间流逝、岁月更迭,散发出动人的辉光。  


我们期待,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依然动人。





结语

1964年,《威尼斯宪章》通过,对之后的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建筑遗产保护时,我们思考的内容,又和60年前有哪些不同?  


建筑遗产的价值有多重层次,比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而这些价值的保护利用,正是遗产保护的核心。


“历史”的选择,“艺术”的皈依,“精神”的存续...... 伴随这些价值的呈现,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不同方式的尝试,也带来了诸多讨论和思考。


我们期待,建筑遗产保护的路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


资料引述:

1. 《威尼斯宪章1964》

2. 《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

3. 伊势神宫:已重生63次的日本千年神社 | 知乎  

4. 西班牙托萨城堡修复 / Meritxell Inaraja | ArchDaily

5.  梁思成为杭州六和塔提出的“瘦身计划” | 知乎

6.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7. 四合院的改与留:观夏北京旗舰店 / F.O.G.建筑事务所 | 有方  

8. 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 / URBANUS 都市实践 | ArchDaily  

9. 大火五年后,巴黎圣母院修复得怎么样了?| 新浪网  

10. 大火之前的800年:巴黎圣母院建造及保护的历程与方法论 | 有方  

11.  “巨石交响乐”涅槃重生:巴黎圣母院五年修复路 | 澎湃新闻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