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聚区空间规划路径与实践——以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例
人在天涯903
2024年04月30日 11:29:50
只看楼主

来源:规划师杂志

|

作者:刘 沛

0 引 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创新型经济发展给传统城市空间提出新命题、新挑战的背景下,创新驱动的经济形态和城市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新的城市空间与之相匹配。同时在创新时代,通过知识经济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着力规划建设创新空间,提升空间的创新浓度,打造创新集聚区。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有关创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但是对于创新聚集区系统的空间规划路径却没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基于传统规划理论方法开展空间规划已难以适应创新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对创新集聚区的创新要素和创新结构进行识别,针对区域发展特征找准定位,选择相应的空间组织模式。


0 引 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创新型经济发展给传统城市空间提出新命题、新挑战的背景下,创新驱动的经济形态和城市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新的城市空间与之相匹配。同时在创新时代,通过知识经济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着力规划建设创新空间,提升空间的创新浓度,打造创新集聚区。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有关创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但是对于创新聚集区系统的空间规划路径却没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基于传统规划理论方法开展空间规划已难以适应创新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对创新集聚区的创新要素和创新结构进行识别,针对区域发展特征找准定位,选择相应的空间组织模式。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直联深圳、香港、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广州—佛山作为大湾区空间布局的重要一极,要求佛山在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引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佛同城化迈向更高阶段,打造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典范,是佛山发挥极点带动作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佛山提出打造重点创新平台——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以下简称“三龙湾”)。作为广佛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三龙湾是佛山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佛极点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其空间规划路径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创新集聚区概念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尝试归纳“确定区域战略定位—合理定制空间格局—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完善专项支撑体系”的创新集聚区空间规划路径,以三龙湾为例,分析基地现状城镇与水网、跨界与融合、创新与制造的协同关系,从用地、生态、交通枢纽、区域协同等方面识别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随后结合区域总体发展与空间规划,从战略定位、空间格局、用地布局及专项支撑等方面探索创新聚集区发展之路(图1)。

 

图1?规划路径图


1 创新集聚区的概念内涵和空间规划路径


1.1 概念内涵

创新集聚区是创新资源与要素的集聚空间,是指创新浓度较高的一定区域。创新浓度可被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积累程度,要素在区域内积累越多,其技术的创新浓度就会更高。创新浓度可从密度和质量两个方面体现,密度能反映聚集在区域内的要素数量,而质量则能反映区域内难以流动和模仿的特征,体现知识的“黏性”。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是创新集聚区具备的3个重要条件。技术是创新的载体,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成果;人才是创新的动力;包容体现在包容性文化和激励机制上。创新集聚区在发展初期往往依托资本、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市场规律引导下集聚发展,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突破地理要素的束缚,基于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分工体系打造科创功能与城市功能融合的创新平台。当前我国广泛推进创新集聚区的建设,但欠缺理论引领,规划科学性、适用性不足。协同互动是创新集聚区的重要特征,因此以空间规划为手段,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设施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联系,对创新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1.2 空间规划路径

创新集聚区的空间规划路径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式,但在研判区域基本特征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创新要素,测度创新浓度,可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并基于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关系,选择适合的空间组织模式,对空间格局、分区规划、用地布局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考虑。具体来说,可将创新集聚区的空间规划路径归纳为“确定区域战略定位—合理定制空间格局—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完善专项支撑体系”4个步骤。

1.2.1 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合作为支撑,确定区域战略定位

创新具有开放、集聚、网络和弹性的特点。创新集聚区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集中了城市优质的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创新集聚区的战略定位反映了创新空间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角色与作用,决定了创新集聚区对外链接渠道与内部创新功能。在分析创新集聚区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应合理判别区域发展路径,依托区位优势,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识别技术、人才、包容3个创新集聚区的重要条件,对创新浓度进行测度,精准确定区域战略定位,制定一条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以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空间转型升级的规划路径。同时,战略定位的选择应注重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合作为支撑,利用资源优势与政策红利,通过融合发展打造创新集聚区品质标杆。

1.2.2 总体统筹与协同联动,合理定制空间格局,奠定优质空间基底

空间基底体现了规划场地的自然与人地关系特征,是创新集聚区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优质的空间基底可以为创新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创新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特征,应通过整体统筹和协同联动,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根据生态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区域城水关系、产城关系,并厘清资源要素的增存关系,搭建要素联动的空间框架,从而创造良好的空间基底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区域发展核心、发展轴线,以及生态网络、道路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并围绕创新核心布局创新空间。通过“整体统筹、集聚带动、轴带支撑、协同联动”,定制合理的创新集聚区空间格局,奠定优质的空间基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2.3 集中成片与规模开发,精准配置功能圈层,优化用地布局结构

创新集聚区不仅是各类创新活动的集聚空间,还承载了集中建设的城镇空间,应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通过功能完善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分区,精准配置功能圈层,鼓励集约节约用地,做到集中成片、规模开发,从而保障区域空间合理布局。功能圈层体现了场地和空间在创新功能体系中的作用,创新集聚区在强调用地布局结构的同时,还应对应创新资源系统,打造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导向,多元融合嵌套互动型的创新空间,在探索创新集聚区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明确用地比例与管控方式。

1.2.4 依靠创新动力,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专项支撑体系

创新生态系统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即新兴的区域产业集群已形成创新的“栖息地”,如同一个生态系统,主体产业相关的不同支持体系和合作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集聚区的创新能力来自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并非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且需要依靠创新动力,通过专项支撑来保障。完善的专项支撑体系为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及创新区域政策的空间准入提供了条件,为创新实体接入区域创新空间网络提供了可能。因此,创新集聚区应以空间规划为手段,以协同发展为目标,围绕人才服务,通过完善设施配套、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优化交通流线,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畅通等,建设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公共开敞的交流空间、人气集聚的商业街区、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绿色智慧的基础设施等,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


2 三龙湾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三龙湾地处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域,毗邻广州南站,是珠三角水网最发达、城水关系最密切的区域之一。作为支持佛山打造高端创新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宜居创新发展示范区,三龙湾是佛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有条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创新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时代下,三龙湾应在识别区域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的基础上,聚焦全球创新要素,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1 发展现状

2.1.1 城镇与水网:水网发达,城水关系密切

三龙湾城镇快速发展,整体顺应地势,依山傍水。因三龙湾地处西江下游,腹地平坦,河网交错,受区域洪水和潮汐顶托作用影响,逐步形成以堤围、涵闸为核心的外水与内河涌两套系统,并通过多个涵闸控制外水与内河涌的衔接。三龙湾的外水主要由平洲水道、陈村水道、潭州水道围合而成,形成5个联围,堤围内拥有大小河涌约558条,水网密度达到2.3 km/km 2 ,水面率达到11.9%,是珠三角水网最发达、城水关系最密切的区域之一。

2.1.2 跨界与融合:位于广佛交界地区,是两地新一轮同城化发展核心地区

当前,广佛空间结构呈现同城发展的特征,跨界地区成为城镇建设密集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推动着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重构。三龙湾位于广佛交界地区,与广州南站一河之隔,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交汇区域,区域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三龙湾是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平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高质量同城化的首要平台,肩负着为新一轮广佛同城化发展探索生态绿色新理念、创新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使命。

2.1.3 创新与制造: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佛山是我国制造业的新一线城市,三龙湾的5个镇(街)均属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首批广东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区域重大科研机构落户三龙湾,助推了区域科研平台建设。三龙湾对外开放水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前列,与国际企业合作紧密,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德国创新企业与人才,每年都会举办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会议。三龙湾的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化能力强,龙头企业研发实力出众,集聚效应明显,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较高,已形成机器人、智能家电、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组团。同时,三龙湾已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数10家上市公司,培育了一批各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赋能制造的顶级企业研发中心。各类创新人才及要素资源加速汇聚,促进了三龙湾的创新发展。见图2。

 

图2 三龙湾现状创新要素分布图


2.2 面临挑战

2.2.1 存量与增量用地高度混合

三龙湾地处广佛城市交界区,土地碎片化特征较为突出,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交错混杂,其中: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村庄用地)、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为主,合计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为46.43%;农用地以种植园地为主。在用地混杂的格局下,三龙湾面积小于1 hm 2 的地块数量占比较大,土地碎片化程度较高。同时,村镇工业的粗放发展导致村庄集体用地内混杂了大量工业用地,亟待更新改造升级。总体上,三龙湾呈现出农林用地与建设用地混合、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交错的特点,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见图3。

 

图3 三龙湾国土空间现状图

2.2.2 生态要素连续性不强

三龙湾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比例接近,具有“半城半绿”的良好生态基底,但现状生态要素较为破碎,缺乏结构性联系,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岭南水乡景观风貌不能完全突显。三龙湾的水网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水系空间特别是内河水系被建设活动侵占的风险较高,水域面积有萎缩趋势。受潮汐作用影响,河涌的水流方向飘忽不定,加之城市建设导致断头涌数量上升、内河涌水动力趋弱、内部水体更新速度减慢。

2.2.3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未能服务周边建设

广州南站是三龙湾及周边区域的交通中心,目前在流线组织、交通一体化、功能整合等方面尚待提升,其呈现的“有站无城”特征也导致其综合枢纽战略价值未能凸显,没有为周边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对周边地区带动不足。虽然环广州南站的周边地区,如三龙湾、番禺片区、荔湾片区等已规划布局多个综合载体和产业平台,但是既有平台相对分散,功能缺乏系统整合,加上一些平台的开发与管理统筹协调不够,还存在多主体职能交叉的问题。目前,三龙湾的对外交通框架基本建立,但骨架路网尚未成形。

2.2.4 区域协同发展不足,亟待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广佛同城发展10年以来,两地的区域协作主要聚焦在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边界区域的发展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合作平台和标志性项目支撑,导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潜力仍未充分释放。位于广佛交界地区的三龙湾,在设施对接、城乡环境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缺乏规划落实机制与刚性约束,亟待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空间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3 三龙湾空间规划路径


围绕城水关系、同城融合、创新发展等议题,三龙湾积极打造广佛同城化重要示范平台,将区域总体发展与空间规划作为平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规划以空间统筹为平台,落实“多规协同”,消融各类“边界”,形成了战略—空间—用地—专项的系统规划成果,进一步验证了创新聚集区的空间规划路径。

三龙湾规划研究范围达333 km 2 ,其中重点研究范围为130 km 2 ,包括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北滘镇、陈村镇、乐从镇部分区域,东至陈村水道,西至佛山大道,南至顺德水道,北至平洲水道,覆盖中德工业服务区和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同时承接中德工业服务区原有规划与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粤港澳高端服务深度合作。

规划衔接《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遵循“底线思维、低碳发展,城乡融合、区域协同,优化结构、全域统筹,传承文化、特色彰显,以人为本、品质提升”的原则,确定区域定位与产业选择,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落实,开展总体布局、用地优化及专项支撑研究。


3.1 确定创新、开放、融合、品质的战略定位

规划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合作为支撑,通过融合发展与品质提升,探索三龙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链接世界、辐射内地、融入广州都市圈核心区、深入珠三角腹地“跳板区”的发展路径,从而确定创新、开放、融合、品质的战略定位。

(1)打造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依托佛山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和市场转化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和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提供支撑。

(2)树立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立足佛山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与珠江东岸的协调联动,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交流,重点开展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全面深化对德对欧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建设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深化跨区域合作,携手广州南站片区、广州荔湾海龙片区,以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和功能布局优化,突破制约广佛同城化深层次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现更有保障、可持续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4)创建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重现岭南水乡风貌,守护“半城半绿”的生态基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孕育新时代岭南文化,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小而精,秀而美”的标志性区域。


3.2 构建“碧环绕芯、双核驱动、三网协同、四轴支撑”的总体空间格局

规划坚持“整体统筹、集聚带动、轴带支撑、协同联动”,依托良好的空间基底,突出三龙湾的区位、生态、创新、产业优势,构建“碧环绕芯、双核驱动、三网协同、四轴支撑”的格局(图4)。

 

图4 三龙湾空间规划结构图

(1)“碧环绕芯”。“碧环”即依托平洲、潭洲、陈村等水道高标准建设的三龙湾碧道环。规划以三龙湾的水系为主线,高标准建设省级示范碧道,加强沿线公共慢行与休闲游憩系统建设,推进水环境治理,打造生物栖息和公共休闲场所,促进三龙湾水、岸、城、乡联动提升,形成蓝绿交织网络,重现岭南水乡风貌。“芯”即陈村—北滘生态绿芯与三山生态公园绿芯。规划按照开放式AAAAA级景区标准,将陈村—北滘生态绿芯打造成具有国际现代风貌的花卉主题公园,将三山生态公园绿芯建设成具有岭南特色风貌的生态休闲公园。

(2)“双核驱动”。“双核”包括广佛合作发展核和佛山新城发展核。广佛合作发展核是由南海三山、顺德陈村构筑的发展核,该发展核联动广州南站,重点引进和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与研发总部,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及重大科研平台。佛山新城发展核是由佛山新城与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构筑的发展核,该发展核对接顺德制造业产业组团,突出新型产业空间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机器人、智能家居、生物医药、工业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与研发总部。

(3)“三网协同”。“三网”即生态设施网、基础设施网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生态设施网由绿道网、碧道网和通风廊道组成,基础设施网由轨道网、路网和市政管线网组成,公共服务设施网以15分钟工作生活服务圈为支撑,实现区域广覆盖。

(4)“四轴支撑”。“四轴”即高端服务集聚轴、协同创新发展轴、科技产业发展轴、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轴。规划依托港口路—碧桂路及城市轨道形成高端服务集聚轴,北联荔湾、南接南沙,串联广佛交界处的多个重要创新平台,展现高端要素集聚特色;规划依托裕和路(横五路)及城市轨道形成协同创新发展轴,串联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自西向东对接广州大学城等创新集聚平台,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规划依托三龙湾大道(魁奇路东延线)等构建科技产业发展轴,西联佛山中心城区,东接广州南站,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联动沿线高端产业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展现智慧、创新、生态的产业发展特征;规划依托南海大道等形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轴,向北联动广东金融高新区,向南辐射顺德制造业产业组团,构建“金融—创新—转化”的发展格局。


3.3 依托功能圈层,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优化用地布局结构

功能圈层的设置应顺应区域空间特征和发展需求,采用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行规划分区,并根据分区特征提出差异化的发展建议。规划依托功能圈层的设置,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基础上,引导城镇紧凑集约发展、功能完善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并充分衔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将三龙湾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5类一级规划分区:①生态保护区总面积为1.54 km 2 ,是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具有特殊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敏感脆弱,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政策进行严格管控。②生态控制区总面积为13.06 km 2 ,主要分布在潭洲水道、陈村水道等水体区域,是需要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外的重要生态功能区。③农田保护区总面积为0.35 km 2 ,区域内的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严格管控,优先保护耕地,保障农作物的基本生产,引导农业结构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调整。④城镇发展区总面积为112.81 km 2 ,是为满足各类城镇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功能和空间布局而划定的区域,其空间范围与城镇开发边界一致,作为城镇开发建设的主要集中区域,该区域应加大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增加优势空间和土地的供给。⑤乡村发展区总面积为21.49 km 2 ,主要包括外围行政村生活生产区域,对乡村发展区内的村庄建设用地和各类配套设施用地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管控。

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各类建设用地紧凑布局;综合运用存量空间再开发实施手段,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功能;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障民生设施和重大战略平台、重点开发区域的用地供应;优先安排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等各类民生设施用地;重点保障 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互联互通,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障区域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同时保障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见图5。

 

图5 三龙湾土地利用规划图


3.4 依托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筑多层次专项支撑体系

为了实现创新集聚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应以创新为推动力,依托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交通、产业、人才、市政等方面进行配套完善,从而构筑多层次的专项支撑体系,为区域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3.4.1 构建岭南水乡空间新模式,营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规划梳理城水关系,针对空间混杂的问题,构建适应现代需求的岭南水乡空间新模式。同时,剖析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和三龙湾岭南水乡演变历程,提出“水网重构+水运复兴+水岸空间营造”的研究框架,具体策略包括:①探索水系空间优化新方法(图6)。利用跨学科方法模拟全流域558条河涌的水动力与水环境,采用“水动力水质模型+水网空间优化模拟”的联动方法,实现33处闸口的智慧联调,促进外江与内河的水体交换,打通堵点,优化水网,改善水生态。②构建人水互动的新单元。以蓝绿水网为底,结合开发时序划分16个岛状单元,以公园群和百里碧道进行串联,形成“岛状”城市格局。③营造多样魅力的水乡新场景。基于区内多形态与多尺度河涌,塑造水街、水居、水景、水游等多类型城市特色滨水空间场景。④以“品质”消融“边界”。面向国际化人才提升设施能级,沿广佛交界的陈村水道打造“广佛之链”与广佛中央生态公园,通过品质空间的建设消融区域“边界”。

 

图6 三龙湾水系分级规划图

3.4.2 创新应用智慧型交通模式,构建高效便捷交通网络

一是高效衔接区域门户枢纽,增强国际国内交通辐射。发挥区内城际铁路的作用,重点加强与区域性空港、水港(“双港”)以及周边广州南站等高铁枢纽的快速衔接,接入区域放射型铁路通道、广佛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增强片区对外交通的辐射能力。二是以直达湾区主要城市为主要目标,共筑区域交通网络。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实现1小时内从三龙湾快速直达区域门户枢纽及湾区主要城市。在广佛都市圈层面,遵循“一张网,一张票,一座城”的理念,与广州共建一体化轨道网、道路网,在三龙湾内形成9个城市轨道衔接通道、12个道路衔接通道。三是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依托蓝绿空间发展特色交通。按照一体化整合的思路,根据高标准、新要求,统一网络布局、节点形式、建设标准,构建现代化、一体化的开放式道路网及公交网,全面提升片区交通的可达性与互通性。依托三龙湾优良的蓝绿(水系+绿带)空间本底和生态条件,发展高品质、有特色的慢行交通和水上交通,创新应用智慧型的道路设施,实现智慧交通管理与智慧出行。见图7。

 

图7 三龙湾道路交通规划图

3.4.3 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助力智慧产业园区建设

规划注重构建产创关系,打造链接型、集群化、定制化产业与创新空间。一是面向区域,培育两类链接型空间,通过网络互联推动产业空间重构。二是面向片区,培育3类产业集群,组织3大核心空间模式。以美的为集群产业链链主,牵引上、中、下游产业生态,形成“链主牵引型”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中小企业为核心,形成“片区集群型”产业集群;以季华实验室为代表的专业服务设施牵引相关行业的企业集聚,形成“设施牵引型”产业集群。三是面向企业,基于产业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定制化“产业地图”。全面摸清三龙湾产业用地现状,构建产业空间绩效评价体系,绘制包含地块基础信息与发展优势、产业用地指标数据等信息的“产业地图”;深入调研企业家与决策者需求,强化土地要素与工业物业的信息共享,研发“产业招商地图”云平台,助力智慧园区建设。见图8、图9。

 

图8 三龙湾主导产业发展指引图

 

图9 三龙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载体布局示意图

3.4.4 注重优质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

一是开展人才社区规划建设导则研究与理想人居空间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布局各类创新创业场所和高标准服务设施,营建岭南理想人居环境。制定面向国际人才的规划建设导则,规划佛山新城、季华实验室片区作为国际化人才社区试点。同时,划分基本服务设施、创新产业服务设施及3大类服务设施。基本服务设施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为依托,重点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性,选址上结合居住空间的布局集中布置;创新产业服务设施包括服务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设施和产业邻里中心,其中生产性服务设施可与产业邻里中心合并布置;国际化服务设施对标国际高品质设施建设标准,以国际教育和国际医疗为主,为区域提供一流的服务设施。二是以多元文化塑造片区精神内核。依托陈村花卉世界及历史文化遗存,维育传统岭南文化绿芯,留住本地化人才;依托佛山新城高端艺术社区,打造都市时尚文化核心,吸引国际化人才。

3.4.5 建设绿色市政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多功能、集约化、全覆盖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大湾区智慧城市示范区。重点推进5G智慧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对城市全局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远程调控和数据共享;结合城市功能需求,建设多级网络衔接的智慧综合管廊系统;健全城市智能安全网络,建设城市三维基础数据库,打造信息化、体系化、专业化的防灾减灾系统;健全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部门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针对自然灾害和城市运行安全、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发事件,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3.4.6 探索多样化改造模式,合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规划针对制造业探索存量地区的多样化改造模式,关注技术创新全链条与制造类企业成长周期,以“工改工”为主要手段促进产业空间转型升级。一是对78家制造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找出企业最期待、最关注、最想改善的方面,以此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如调查发现大企业最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培训,小企业最需要合作研发和金融支持;二是从“大规划”到“小织补”,建立“物质空间环境+权属及用地性质+地块发展效益潜力+改造经济可行性”的用地适改性评估指标体系,识别用地适改性重点区域,以定量化的现状评估有效引导存量地区旧城改造规划方案的生成;三是深入研究“工改工”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依托三龙湾土地资源形态和产业特色,探索多样化改造模式以更好地服务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4 结束语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科创驱动、边界合作、都市圈叠合等新的发展趋势,开启了区域发展新时代。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三龙湾是支持佛山打造高端创新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宜居创新发展示范区,是佛山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有条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创新平台。本文以三龙湾为例,围绕创新发展、水乡重构和同城融合,从战略定位、空间格局、用地布局及专项支撑等方面探索创新集聚区空间规划路径,即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合作为支撑,确定区域战略定位;通过总体统筹与协同联动,合理定制空间格局,奠定优质空间基底;强调集中成片与规模开发,精准配置功能圈层,优化用地布局结构;依靠创新动力,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专项支撑体系。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