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圆明园湖底防渗引发的议论
作者: 王育人 发布时间:2005-4-18 17:22:58 3月24日,一离休同事问我:报纸上议论圆明园湖底防渗,影响到环境和生态被叫停,你有什么看法?3月29、31日,中国水利报记者打电话问我:圆明园湖底应用土工膜防渗,有专家认为会破坏生态,你看是否有既防渗,又不影响生态的材料可用?这种材料哪里生产?可不可以尽快提供一些资料?但明确说,不介入关于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争议。当我问她,哪份报纸有此类文章?她说:北京大小报纸和网站几乎都有。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社会化及广泛性。4月2日出差在外,也听到当地人士的议论,晚间从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中,看到主持人与两位专家的座谈,才进一步弄清圆明园湖底采用了复合土工膜防渗己经实施,此项技术措施为甘肃一位教授发现,认为土工膜将湖中水与地下水隔断,对环境和生态都有很大不利的影响,即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这个意见。而国家环保管理部门在了解到该项工程没有事先经过环评审批、即进行开工,所以立即叫停。此事披露之后,各方面的人士纷纷发表看法,特别是环保专家持否定态度的人士较多。下面是中央4台访谈中两位专家的大体意见,男专家说:
再谈圆明园湖底防渗所引发的议论
作者: 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秘书处王育人 发布时间:2005-5-18 17:34:58 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在京召开了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会标),但是有些媒体及网站却公布成“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尽管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提到了关于湖底土工膜防渗所引发的议论,然而我还是要重申,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历史状况(包括自然)、历史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现在湖底采用土工膜防渗,是否会影响到环境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环境这个词是非常广义的,即便只分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再加上时间性进去就变得十分复杂,难道是我们用单一的观点和眼光能够概括得了的吗?所以在拜读了。听证会部分实录(来自网站)”之后,再冒昧地谈如下几点看法。 1.我国的水资源十分匮乏,处处防止渗漏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承认圆明园中应该有湖(修复),而且对环境是有利的话,那么湖底防渗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那里更缺乏水源,在这种条件下,往往水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只能按尽量少用也能办事为原则。请看北京颐和园吧,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初,修建了官厅水库和随后修建的三家店引水工程
圆明园试用中水作为补充水源
圆明园目前正在试用中水作为园中湖水的补充,获得成功后未来有望使用中水作为圆明园湖的补充水源。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李建军说,2周前开始,圆明园管理部门开始试验,引进中水作为湖水的补充水源,目前没有发现任何不良现象,预计双方不久将正式签约。“试验阶段引进的中水量不大,正式签约后,圆明园湖中水试用量就大了,一年需要的水量为800万立方米。” 据悉,包括龙潭公园、玉渊潭公园、陶然亭公园等在内,北京市区范围内面积较大的城市河湖都在使用中水作为补充水源。 此前,城市中水管道也铺设到圆明园公园附近。由于担心中水水质问题,尤其担心发生水华现象,圆明园湖水一直没有采用中水作为补充水源。 今年奥运公园湖采用中水后的实际效果打消了管理部门的疑问。“从今年3月开始,清河再生水厂为奥林匹克公园水系供水23万立方米,没有发生水华现象。” 2005年2月,圆明园管理部门开始在湖底铺设塑料薄膜,借此解决湖水大量渗透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争议。这一行为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后,圆明园根据环保总局
三维科技重现《圆明园》风貌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