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态旅游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和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认为,发展生态旅游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生态旅游可言。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中,还普遍存在重旅游、轻生态的倾向。如:修建旅游设施不顾生态安危,随意开山砍树,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景区内滥建宾馆、商店和游乐设施;旅游管理失控,入区游人过多,秩序不良,景区游人容量超载运转,导致区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受损,干扰破坏生物的生存繁衍,威胁生态安全;重视开展观景游乐,忽视生态科学文化的宣传教育,缺少生态旅游应有的科学文化内涵。 因此,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应当注意: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生态旅游既要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更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安排。 第二,坚持适度开发。要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一是要通过专家科学考察和论证,并据此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力求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旅游服务设施要本着
关注中国-东盟生态保护
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出的来自东盟国家的农林产品,如那些珍贵的木制品,尚带有泥土芳香的热带水果、咖啡以及各种各样的农土特产品等,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博览会期间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要数农林产品展馆,而在峰会及相关论坛上,当讨论到中国-东盟农林业方面的开发合作问题时,参与者众多。究其原因,一是农林产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人们向往绿色,都把农林产品与绿色环境联系起来,三是在中国和东盟的多数国家中,农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例如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市场爆发危机,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大米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危机。 在历届博览会上,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农林商品展位前,都是人头攒动,客商被来自东盟国家的各式各样的农产品所陶醉,尤其是红木制品。有的大床就是由一块珍贵的木板做成;由一根木头雕成的衣柜大小的茶几,价值60万人民币立刻被定购;第四届博览会展出的一套红木沙发天价1800万人民币;第六届博览会展出的仿中国明清时代红木大床,更加引人注目。可以说,来自东盟国家的木制品一届比一届更加吸引顾客。 第七届博览会,越南展的农林产品比历届更丰富。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与目标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1.1 地域性原则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1.2 生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