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修复理论基础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
关于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关系的探讨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满足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对生态建设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和大规模引水等,不仅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河流生态,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河流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特点 1、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这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 自我调控净化与自我修复功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哪些
1、堤围及护岸工程 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堤围需要实施新一轮的加固建设。在设防标准上应根据保护地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或适当超前的标准,但切不可片面追求高标准。新的“筑闸联围”要充分论证、权衡得失。要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多样性,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对河道进行载弯取直和对水道湿周进行硬化、渠化处理的措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为野生的水生与陆生植物、鱼类与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方便条件。 2、清淤清障 为更好地给洪水出路防止人对水的过度侵扰疏浚清淤与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河道疏浚清淤主要是通过增大过水断面改善洪潮动力条件但工程范围、时机和工程量要有研究论证。河相变化有规律需要与之适应。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水下作业强度大应做好各种控制措施必要时可与环保型清淤和航道维护型清淤结合。水下疏浚机械开挖会对水生物造成伤害,应加强相关的监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