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上的“没文化”之举
-------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书法地景”看城市造景作者:王学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一提到大雁塔,自然就想到“慈恩寺”,也联想到对130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的追忆。大雁塔,是激发人认识“大唐文化”的兴奋点,也是古长安的标志。在西安市城徽设计中,把大雁塔图形放在中心位置,出自这一理念也就当然地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大雁塔作为文化遗产,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同样跻身于世界人类古文化之林,为中国赢得了骄傲。就在这国际上享名的文化之区,西安市为了“突现大唐气象”,占地百亩、斥资7亿多元,修建了一处“大雁塔北广场”,并于2003年12月31日向游人开放。还以唐慈恩寺、大雁塔为中心,在周边除已经落成的南北两广场外,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也正在施工中,估计占地约千亩之上。那么,大雁塔、慈恩寺这一世界级的文化文物景点,就这样正被淹没在人造景观的海洋之中了。西安于文物“国保单位”之侧,用这样的所谓“大手笔”,的确在全国还属“第一家”。于长安故地,有如此之为,究竟表现了“文化积淀”的深厚?还是浅薄
印度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经验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印度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民族记忆和国家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从资金倾斜、技术人才培养和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境内文化遗产的保护。 多渠道寻求保护资金 印度政府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主体,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且资金投入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在2012至2013年度,印度政府针对文物保护的国家拨款为21.6亿卢比。2013至2014年度的预算则达31.2亿卢比,增加44%。以上两年度的文化遗产保护拨款分别占了文化事业拨款总额的49%。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对本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印度国内各类名胜古迹门票的收入成为维护各类文化遗产的经济来源之一。印度的纪念性建筑分为三类:A类26个,其中20个被列为世界遗产;B类为100座重点保护纪念性建筑;其余属于C类。其中,A类、B类文物建筑采取的是门票参观制,而票价又实行双轨制,国内游客和外宾的价格通常相差10倍或数十倍。这些门票收入绝大部分都由印度考古研究所用来修缮和维护文化遗产。
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摄影专题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