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上的“没文化”之举
songzengke
songzengke Lv.5
2005年10月28日 20:25:52
只看楼主

-------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书法地景”看城市造景作者:王学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一提到大雁塔,自然就想到“慈恩寺”,也联想到对130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的追忆。大雁塔,是激发人认识“大唐文化”的兴奋点,也是古长安的标志。在西安市城徽设计中,把大雁塔图形放在中心位置,出自这一理念也就当然地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大雁塔作为文化遗产,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同样跻身于世界人类古文化之林,为中国赢得了骄傲。就在这国际上享名的文化之区,西安市为了“突现大唐气象”,占地百亩、斥资7亿多元,修建了一处“大雁塔北广场”,并于2003年12月31日向游人开放。还以唐慈恩寺、大雁塔为中心,在周边除已经落成的南北两广场外,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也正在施工中,估计占地约千亩之上。那么,大雁塔、慈恩寺这一世界级的文化文物景点,就这样正被淹没在人造景观的海洋之中了。西安于文物“国保单位”之侧,用这样的所谓“大手笔”,的确在全国还属“第一家”。于长安故地,有如此之为,究竟表现了“文化积淀”的深厚?还是浅薄?功耶?过耶?该谁享名,或该谁负责!

-------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书法地景”看城市造景

作者:王学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一提到大雁塔,自然就想到“慈恩寺”,也联想到对1300多年前那段辉煌历史的追忆。大雁塔,是激发人认识“大唐文化”的兴奋点,也是古长安的标志。在西安市城徽设计中,把大雁塔图形放在中心位置,出自这一理念也就当然地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

大雁塔作为文化遗产,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同样跻身于世界人类古文化之林,为中国赢得了骄傲。就在这国际上享名的文化之区,西安市为了“突现大唐气象”,占地百亩、斥资7亿多元,修建了一处“大雁塔北广场”,并于2003年12月31日向游人开放。还以唐慈恩寺、大雁塔为中心,在周边除已经落成的南北两广场外,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也正在施工中,估计占地约千亩之上。那么,大雁塔、慈恩寺这一世界级的文化文物景点,就这样正被淹没在人造景观的海洋之中了。西安于文物“国保单位”之侧,用这样的所谓“大手笔”,的确在全国还属“第一家”。于长安故地,有如此之为,究竟表现了“文化积淀”的深厚?还是浅薄?功耶?过耶?该谁享名,或该谁负责!

占地面积大、新建筑体量大、设施配备大(喷泉、地景雕刻、音响等),是否就体现了“唐文化的雄浑博大”?据初步统计,光文字与常识性的错误就有十几处。对几位历史文化名人介绍中,把“主持”变“王持”、“秃笔成冢”变做“秃笔成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省作“唐宋八大家一”……等,令人啼笑皆非。唐诗园林中的“慈恩院”成了“慈思院”,“衲衣”成了“纳衣”,把“昔日龌龊不足夸”(孟郊句)攺成“昔日龄龊不足夸”,把“老醉花见有几人”(刘禹锡句)改成“老醉花见有凡人”,把“十层突兀在虚空”(章八元句)换成“十层突兀大虚空”……等,也难免产生使“行家误导”之虞。退而言之,给些原谅。因为这些差错,顶多只属于“校对不细”的范畴,还不足以说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不具备“浓烈的文化气息”,更不足以说明“古文之都”的长安后无“能人”。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首先是在此“该不该建”,其次是建了的是否同古文化遗产协调。对前者,在政府支持已形成事实的情况下,说了没用,不如不说;对后者,也不想作全面评论,只是借用其“书法地景”这个窗口,想窥视一下它的“文化含量”,最终要估算一下它在增进人们文化素养方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选取了唐代几位有代表性的大书法家的字体,制成大型的阴刻石板,拼对成16大块,分散地平铺在“主景水道”的两侧。每一大块的面积是4m×4m,在上面镌刻着或楷、或行、或草的选文片断。这些大可16平方米的所谓“地景浮雕”,仅仅做出平面展示,使人躬身俯视,既不便于观摩,而断句摘文,没有说明也不加釐定,“之乎也者”,使一般人“不知其所以”,大大影响了欣赏效果。再由于它是嵌入地砖之中的,高出地面仅二、三厘米,也不设围栏,使游人在上面走来走去,随便踩踏,不以为然。所以有人就说:“故宫的龙道是为皇帝走的。这里有字的铺地石,也就是给咱老百姓踩的。”至于遇上雨雪,这些“书法地景”浮雕被污损的面目就可以想见其惨状,更不要说有小孩在上面撒尿了。使怀素《自叙贴》中“经禅之”的“之”字上面少一点;把张正言的“言”字分成上下两半且不说,还由第三列末尾错位到第五列;气概的“概”字,使“木”、“既”分离又错列……。这种状况,真是别具情调。无怪乎人们调侃地说:“对于不懂的人,看不出;对于懂的人,又看不明白。” 这岂不是“让人猜谜”地长学问么?同样,正面有块“贞观之治”的介绍,做成巨型的书样铜浮雕。固然别致,位置也抬高了,使谁也踩不着。但对这个大而平且髙的东西,谁也不能搭梯子爬上去看个究竟,大家也只好“望书兴叹”了。

当然,对于书法地景也有更令人“长见识”的解释。那就是:“国外有踩名人脚手印的。大雁塔北广场让人踩书法,是引进,也是创造。”嘻嘻,凡是与众不同的“创造”都值得称颂么?

面对这些任人踩踏的书法艺术,人们不禁要问设计者:
你们对外宣传的所谓“烘托唐文化的雄浑博大”,难道就是这么体现的么?大雁塔和广场二者,究竟是谁“烘托”谁?书法艺术既是供人“观赏”,而好的、成熟的展示方式不是没有,难道非要采取踩踏才能在全国创造“第一”?

这样对待自己祖先的文化成果,算是重视,还是轻视?你可知道中国人是怎么看的,海外的中华儿女是怎么看的?外国友人又是怎么看的?

不管你们在电视台、报刊上怎么造势,宣传什么“高尚文化”、“专家论证”、“全国最大”、“世界第一”……但事实胜于雄辩。一般人还意识不到你什么“九五之尊”,但看到的却是把“字”踩在脚下面的这一事实。总不能说这是对书法艺术的尊重吧,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引导游人热爱“文化”吧?

认识的高度,决定于重视的程度,总不能用“算不得什
免费打赏
songzengke
2005年10月28日 20:26:14
2楼
中国的汉字以其别致的构成特点,不仅是起着记录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符号作用,而且也以其形体美,只有通过书法家灌注抒情的挥洒,才构了一种高雅的艺术。仅从这两方面而言,它承载着历史、绵延着传统。在世界诸多死去的、活着的文字中,唯古老而年青的汉字是绝无仅有的佼佼者。

汉字发生的时间,除过具象的图画外,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菘泽——良渚文化”中都发现有为数可观的刻划符号,其间又有相当一些是令人惊奇的相似形。如果从西安半坡、姜寨算起,大约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从商代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开始,字体经历了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尽管笔划和形体不尽同一,但整形结体比较固定,都遵循着严密的构成规律、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我们祖先在使用这些“形态美”的文字的同时,通过点、线及其间架结构的关系,致力于对“视觉美”的追求,从而形成为“书法艺术”。世界上那些“蟹行文字”,或是别的什么文字,只有手写、印刷及其美术字外,它能比得上汉字及汉字的书法艺术吗?

历史造就的中国书法艺术,到唐代达到了高峰。书体齐备,书法立“法”。杰出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由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继承和发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楷书创立了“法则”,随后的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陆柬之、徐浩、李邕、孙过庭、贺知章、李阳冰、杜牧,以及唐太宗、玄宗等皇帝,都以不同的书体,成了后世遵循而无法超越的典范。不过,以这些名家、名品为范本,就为后世书法家尽情张扬个性、使书法艺术连峰迭起、宗派各别、百花争艳创造了条件。就此而言,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旺盛的生命力。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中国的书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向来备受尊重与珍爱。但是,时当今日,在书法艺术诞生地的唐都长安故地上,它们作为“文化”标签,成了贴在“金钱”上的外包装。你看看广告林立的大街、名牌别样的店铺、招摇过市的汽车……,谬误错别,谐音换字,词不达意者,绝非少见。大雁塔北广场的地景书法,在这林林总总的低俗中,虽有鹤立鸡群之概。但和着满墙的“办证”,除过震耳欲聋、耀眼眩目的“声、光、电”外,还能给游人些什么?

真正的“文化”,在这个时候,又是这个地方,遭到的不仅仅是被漠视、冷落,而简直是践踏、亵渎!你能说不是?

寓教于乐,在休闲场所把造诣极高的艺术品当作“配衬”,似乎也无可非议。但降到了漠视其存在、任人践踏的地步,不但贬损了自身的价值,也大概有违于设计者的初衷。我们的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娱乐场所,固然不应该板起面孔去说教,但传播什么、导向如何……却是个不能不慎重考虑的大问题。现在强调作品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娱乐中“知识性”同“参与性”的结合,就是要把知识、道理、是非……一些基本的、第一性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人接受。这对青少年尤为重要,做好这一工作是社会责任,也是历史责任,岂可弔以轻心!

神圣与粪土,是高下的两极之物。对于推崇、爱护的东西,只有放在令人敬仰的地位,人们就会羡慕而仿效之。过去上小学,描红、写斗方,是练字的基本课。村镇到处都设有“化纸炉”(又名“字纸炉”),把写过字的纸、旧书、册本,统统拿去烧掉,绝不随地乱掷,更不会“揩屁股”。因为“字”是“圣人”造的 ,所以就给仓颉立庙,供奉敬祀。现在好了,经济大潮大有淹没“文化”之势,“一切向钱看”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言与行也往往向“钱”上靠。岂不知:“钱包鼓,头脑空”的覆盖率还正在迅猛增长,反而把这些高雅文化和优良传统当作“无知”的“迷信”,漠然视之。恶性结果又是什么呢?字不认得,不要说含义,更不要说艺术。“美容美发”,偏要故作风雅地由简变繁,把“髮”写成“發”;“家俬城”、“家俬菜”,无处不“俬”;“不准停车”,偏偏要换成“不准泊车”……。中国那丰富的词库,懒得去查,一旦见有人用了个好词,连含意都没弄懂,就群起而效之。于是,众多店名、厂名、人名、公司名,变着位置混用,不伦不类。

过去,对一篇书法作品中的“败笔”,往往引以为憾。而现在的“败体”,竟然入了电脑的“字库”,堂而皇之地放在广告展版上。本来,这些“不肯下功夫”的“懒体”,根本算不上什么美术字体,却硬要强调这是“个性发挥”、是“艺术自由”。诚如此,那艺术优劣还有什么标准呢?大雁塔北广场开放不到三天,怀素雕像手中的笔就被不逞之徒给“摘取”了。在这里,谁能把他同地面上“书法地景”的遭遇联系起来?又有谁愿意把他的行为同意识联系起来?结果是反映不一,或不以为然;或顶多嗤之以鼻,曰:“素质不髙!”那么,提高“全民素质”又靠谁、靠什么呢?

有人说:“‘艺术品’是给会欣赏艺术的人看的。”这话不无道理,但从“不会欣赏”到“会欣赏”的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大雁塔北广场的“书法地景”设计,总不能说是为
回复
mydesign
2005年10月28日 21:08:13
3楼
西安是六朝古都之一,也是最早的古都之一。历史上的秦朝、汉朝以及后来的大唐都在这里定都,这里拥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古园林。秦始皇陵、阿房宫、华清池等等,都是建筑中的经典,园林中的美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建筑、古园林都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现在国家、政府已经加大保护的力度,甚至有的地方在搞复原了。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去说,辩证的。欢迎大家多多讨论。。
回复
gcc77
2006年04月07日 12:09:48
4楼
同已,祖国的千年文明被破坏,实在令人难过。在一些地方官的眼中,文化古迹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法宝。
回复
515199
2006年04月08日 10:09:57
5楼
中国很多地方的做法都令人心痛,但是又很无奈,我想大家都应该站出来呼吁或者搞一些活动什么的,增强国人这方面的意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