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大师怎么样学设计的?
记得以前我们公司曾经与一位比较知名的设计师合作过,在这里我不说具体说啦,这位设计的作品多次在亚太地区的室内设计大赛中获过奖,而且有多个代表性的样板工程.所以说当时真正能够跟这样的设计师合作,却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作为公司,我们只是负责图纸的绘制和整理工作,整体方案完全由这位设计师来完成.就在他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以曾经跟他请教过一些问题,看看大师在某些方面是怎么想的,可能他的想法能够开通你的思路,所以当他给了我们一些见意的时候,果然真的让你脑子开扩了很多,惊奇的发现原来有些东西可以这样来做的.在那时的真的休会到创意无限不在的寓意.他也曾经跟我们说过"最初做东西,可以学习一下别人所作的东西,学习东西的时候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做?而且要深度的体会作者的心理感觉意图,还有特有的表现方法,而不只是一味的追求那种捡豆的学习方法,因为好的作品通过整体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局部能够体现空间的意境的.最后他说,不要随波逐流,教条主义,要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设计是需要创意的,要学习多多尝试.平庸的设计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但精明的设计还是由自己来创造的.
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之一于海平
于海平,籍贯山东文登,毕业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工程勘察工作26年,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全国超高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于海平是目前记者采访的工程师之中获奖最少的一位,可是工作却是非常重要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一位。他是全国超限建筑专家委员会44名委员之一,也是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五省仅有的一名。也就是说,目前山东省的高层建筑设计图纸基本上都得经过他的审查。所以,这也成为他不能参评建筑设计和不能获奖的原因之一。不过,在2000年以前于海平从事的就是建筑设计工作,而且经他设计的建筑还创下多项山东之最。高达三十八层,设计于1993年的山东电信技术中心就是于海平设计的,大楼封顶时,曾保持了山东省最高建筑纪录。
“大师设计”进入中国意义何在?
日前,深圳中心区ShenZhen 4 Tower in 1项目已确定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担任总设计。ShenZhen 4 Tower in 1将围绕着OMA07年设计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设计四栋大楼。最终确定设计名单中大牌云集:Morphosis(普立兹克奖得主)、Coop Himmelblau、Hans Hollein Atelier和张永和,还有一位大牌MVRDV则出现在落选名单中。这个超豪华阵容让人不禁要问:这个不算太大的商业区有必要出现这么多的顶级设计师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著名建筑师在中国和中东地区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毫无疑问,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个低迷时期。而大家在欧美市场的明显低迷中却也赶上了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建设浪潮,这些地区对品牌设计的巨大需求,为建筑师们创造了一个功成名就的绝佳的时机。进中国前请三思不久前,美籍犹太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公开发表评论说,设计师们在去中国工作之前必须得好好地思量一下。他的这番评论引起业界的广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