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与抗震加固的鉴定
抗震鉴定从根本上讲,就是对房屋在地震中可能的破坏作出评估,一旦有可能出现不容许的破坏时,则予以加固处理。 抗震鉴定应强调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一是要区分整体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二是要对抗震措施和抗震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 房屋的抗震鉴定主要从房屋高度和层数、墙体实际材料强度、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主要构件整体性连接构造的可靠性、局部易损构件自身及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和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抗震加固中的注意事项: (1)房屋抗震横墙间距,楼、屋盖为刚性时取平均值,柔性时取最大值,中等刚性可相应换算。 (2)房屋的宽度,平面有局部突出时按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平面内的局部纵墙略去不计。 (3)同一楼层内各墙体厚度不同或砂浆强度等级不同时可相应折算。 有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抗震鉴定: 未经抗震设防或抗震加固的; 未经正式设计进行改建、大规模装修、安装大型设备的; 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破坏性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承重结构出现局部倒塌、裂缝或抗震能力严重受损的;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
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频度和强度通常可划分为小震烈度、中震烈度和大震烈度。所谓的小震烈度即为多遇地震烈度(众值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中震烈度即为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大震烈度即为罕遇地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由烈度概率分布可知,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即多遇地震烈度)相差约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例如,当基本烈度为8度时,其众值烈度(多遇烈度)为6.45度左右,罕遇烈度为9度左右。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建筑行业的进步尤为突出,建筑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多、高层建筑,除了高度增高以外,平面布置、竖向体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也日趋多样化,这就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间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具有相应的抵抗能力。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如下:1、在结构体系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对地震作用进行全面的进行分析,防止地震来袭时对建筑物的破坏。2、地下部分: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建筑物上部的荷载应均匀分布与地下部分,这样可使其受力构件布置连续、规则、受力均匀;将平面布置复杂的平面以防震缝的形式划分为若干规则的平面;如果上部结构构件与地下结构构件对齐布置,可利用防震缝将与上部塔楼连接的地下部分与其它地下部分脱开;如果上下构件不是同一种结构形式则会形成转化构件,并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还应注重转换层层高的控制,避免形成薄弱层。3、延性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结构体系应设计成为强
建筑抗震包括建筑结构抗震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抗震包括建筑结构抗震、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和建筑机电设备抗震两部分。建筑结构抗震和建筑非结构构件抗震起步较早。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而建筑机电设备的抗震正处于上升阶段。目前,抗震支吊架广泛应用于机电抗震中。抗震支吊架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抗震连接件和抗震斜撑组成,起到限制机电设备位移、减少振动和将载荷传递到承载部件的作用。如何确定建筑物是否应该抗震?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忽视抗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任何施工环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能会降低,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1、建设项目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原有设计功能,可能对抗震性能产生影响的,应当进行抗震性能评价。2、下列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标准,且未列入 ** 改造计划的,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