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或同行的评议专家们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体地说是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当我们在苦苦追求这种“特色”或许评判者认为作品已具有这种特色时,实际上特色已同我们擦肩而过。这就是为什么大江南北所谓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设计师们的功劳,而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恰恰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没计师们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难日渐其深。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
景观材料肌理的视觉探索
景观材料肌理的视觉探索 【摘 要】从使用者的真实感受出发,分析景观材料的肌理特征;从视觉艺术角度阐述了肌理是与光影作用、观察距离远近、其不同组合形式有关,赋予了材料新的生命;并从使用者的视觉、触觉与具体实例两个角度推导解析材料肌理的应用方法,即利用材料肌理组织形成空间界面、提供安全保障、帮助突出设计主题。 【关键词】肌理;材料;视觉;艺术;应用 材料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物质载体,兼具使用功能和艺术表现价值,环境中各种形态的存在离不开材料,而材料自身也因依附于景观来体现其价值。随着交通和运输条件的迅猛发展,景观材料的地域局限正逐渐减少,同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所带来的广泛运用,使一些景观材料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全球范围的认可,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规律正在逐步削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观的全球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发掘当地材料,从材料表面的肌理入手,赋予材料新的生命,体现新的视觉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