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全球水的总储量为 13.86亿 km3,海水就占有96.5%,人类可取用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仅为0.79%,且随地域和季节变化分布极不均匀。为了向大海索取淡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膜技术便被优先提出来了,至七十年代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实现了商品化,经过产品换代、工艺革新,目前已成为最经济的海水淡化和高盐度苦咸水脱盐技术。在国家支持下,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成为具有自行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的国家。1 应用概况 海水淡化是指将35000mg/L的海水淡化至500mg/L以下的饮用水。目前,世界上装机应用的海水淡化方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D)和反渗透法(RO),半个世纪以来己养活了世界上1亿多的人口,促进了干旱沙漠地区和发达国家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 据国际脱盐协会统计,截止1995年底,全球日产水量在100m3以上的装置有11066台,每天生产淡水2030万m3。截止1997年底,装置总数12451台,每天产水2273万m3,其中海水淡化为1337万m3、苦咸水淡化为5840万m3
沸石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原理:膜法和热法
沸石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原理:膜法和热法 沸石膜海水淡化原理 沸石膜主要通过孔道结构及表面电荷效应实现海水淡化或废水脱盐。理想的聚多晶沸石膜是连续的(晶体间充分交互生长)、无缺陷的薄膜,只包括均一的亚纳米级沸石孔道,一般情况下水合阴、阳离子、分子的动力学直径较大而很难或不能通过,此外经过离子交换改变沸石孔道的大小也可限制离子通过,因此具有非常理想的脱盐选择性。但由于固有性质及合成技术的不完善,制备出的沸石膜常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非分子筛孔道(通常指比沸石孔大的孔道,包括晶间孔、堆积孔和裂纹等),即沸石膜存在缺陷。因此减少沸石膜缺陷是提高沸石膜脱盐率的关键。根据工作压力和温度的不同,可将沸石膜脱盐技术分为反渗透和渗透汽化两大类,其分离原理如图1 所示。沸石膜反渗透脱盐主要依靠较的渗透压力作驱动力,膜两侧均为液体;而沸石膜渗透汽化脱盐属于加热辅助型的分离过程,进料侧为液相,不需要较高的压力(也可以有压力驱动),且渗透通量相对较大,透过侧为气相,这样即使有少量盐离子透过膜,也会沉积在膜表面,不易进入已分离水相,因此
我国海水淡化事业的走向
我国也是淡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之一,因此,一些国家在海水淡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政府引导是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关键。国外海水淡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海水淡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对于海水淡化发展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我国已发布实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并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大水价改革力度,通过合理调整水价及其结构,促进海水淡化水的生产和使用。要依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海水淡化水价格,允许进入城市供水系统,并保证一定的使用量。 二是技术创新是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国际上一些长期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知名大公司,虽然在当今的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但为了保持他们的地位,仍在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我国海水淡化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数量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但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工程规模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