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拦截技术让河道变清—苏州通安镇河道投入菊花草稳定植被
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镇金市村一条近200米长的河道,经过一个多月来的生态修复,河流水质已从劣Ⅴ类水变成了Ⅲ类水,这是“国家水利专项太湖项目水源地保护课题野外工作站”项目经过实地实验带来的喜人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王晓龙带领记者来到苏州高新区通安镇金市村,实地查看了河道生态修复的成果。“河道修复仅仅一个多月,河水已由当初的劣Ⅴ类水变成了Ⅲ类水”,王晓龙告诉记者。科研人员进驻到通安镇金市村后,立即着手对这条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修复过程是将原河道上的蓝藻、污浊等捞掉,然后在河道中放入可吸收富营养成分的菊花草,并通过编织的网床,将这些菊花草沉到河底或者河床边,形成了一张稳定的水下绿色植被。这些菊花草通过吸收水质中的富营养化成份,达到净化河水、去污变清的效果。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何培民也告诉记者:“运用生态拦截技术治疗水污染,这是现行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承担了黄浦江生态修复的重任。通过相似生态修复手段,对黄浦江水进行净化,并把变清的江水引入到一条1.7公里长的景观河道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