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干流和库湾消落区植被物种动态分布研究
论文导读::发电和通航是三峡水库的三大主要功能。自然消落区作为水陆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这样既保证聚类区域间有70%左右植物物种相似。植被物种动态分布变化。论文关键词: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物种,动态分布 在自然条件下,江(河)水位的季节性涨落导致江(河)两岸土地周期性的水淹和出露而形成了自然消落区,自然消落区作为水陆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由于建坝等水利工程建设,通过人为改变江(河)水位涨落的自然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水库消落区。水库的水位调节方式依不同的建坝目的而不同,防洪,发电和通航是三峡水库的三大主要功能。三峡工程建成之后,水库在145 m~175 m之间,实行“冬季蓄水、夏季泄洪”的水位涨落节律的人工调节,原来适应长江水位节律性变化的植被难以适应新环境的急剧变化小论文,逐步消失或死亡,导致水位下降至低程145 m后,库周两岸形成落差达30 m的“黄色”裸露水库消落区[2]。逆反洪枯规律的水位变化对消落区植被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3]。三峡水库蓄水前,王勇等(2001)对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区进行了系统的植
混凝土的裂缝的分析与研究
本帖最后由 无间道 于 2014-4-27 19:03 编辑 由于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和倒塌是从裂缝扩展开始的,因此人们对裂缝往往产生一种建筑破坏的恐惧感,是可以理解的。早在1932 年,前苏联A. флолейт 教授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理论就指出,如正常配筋受弯构件的破坏状态是指受拉区钢筋到达屈服强度,受压区混凝土到达受弯的抗压强度,此状态称为承载力极限状态。这一状态全过程是伴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裂缝出现(钢筋应力只有40~60MPa),裂缝扩展,受压区塑性不断发展,最后达到完全破坏。此时破坏荷载往往是裂缝出现荷载时的3~5 倍,因此,很多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仅仅自重就超过了极限荷载的30%,在此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轻微裂纹是完全正常的,结构是安全的,恐惧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