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我们的附会何时了?
这个流派、那个风,这个大师,那个式的,没完没了地乖张喧闹。建筑这东西落到实处的好就一个词——舒服。足以涵盖其空间内涵的精髓。无他。原本就是沁染在中国文脉中成长的人,任凭你如何出位,你也无法逃脱骨子里的中国,就像孙大胜腾云驾雾翻天覆地也还是在如来的手掌中一样。中国建筑师只要你放开了尊重生活去设计,即便你引用了他国的建筑形式,你还是中国的。看看我们的大街旁那些“很外国”、“很异域”的家伙,连同那些完全抄袭的在内,没谁逃脱很中国的烙印。放轻松,摒弃作态的虚浮,设计出属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好建筑是顺理成章的简单事。怕只怕把“中国式”也供成了一种停滞效仿的做作,扭捏了得。那样,即便是有文化自信的初衷,也还是会落得同摹仿异域建筑文化表面形式一路上的“五十步笑百步”傻乎乎自以为是的那啥。建筑是生命体。用各种风格、流派来分类,仅仅是为了便于认知它演变发展的来龙去脉,一种小小的方式方法。如果我们把小伎俩当做原则去定义建筑,无异于将建筑的生命凌迟,把它分落的碎片放在了历史的街边示众。这样被定义出的建筑,被我们用对形式的敬意和诚挚一个一个、一批一批整成烈士了。
关于“参照建筑”和“基准建筑”
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涉及到了“参照建筑”和“基准建筑”的概念。大致意思如下: “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对围护结构热功性能进行权衡比较判断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 “基准建筑”:baseline, 按照标准提出的节能50%的目标,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其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设备及系统、照明设备的参数,都按当时情况选取。 “参照建筑”和“基准建筑”,这两者之间是同一个概念吗?如果是同一个概念,为什么有不同的定义?并且参照建筑里也没有提及80年代和节能50%的要求;如果不是同一个概念,那参照建筑内部的设备是和设计建筑内部设备一样吗?那怎么能保证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要求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应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 请高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