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问题
现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而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院提供的节能设计基本都达到50%的节能目标,而且这只是个理论值,我认为实际上是完全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而我们公司一直提倡做绿色建筑,太阳能热水、空调凝结水、卫生间台盆废水回收,处理后冲马桶,CO2控制空调箱新风阀门开度,调节室内新风需求量,C0控制车库的排风风机。这些都是很好的节能概念和技术,但投入的成本都很高,但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在华北,冬季可以利用市政热源供暖,节约能源,在华南,冬季基本不用供暖,更节能,而在华东,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又没有市政热源,怎样的设计节能而且环保1、电制冷+锅炉:电制冷效率高,能解决夏季制冷问题,但锅炉,特别是电锅炉效率不高,不节能,而且锅炉的位置比较难解决,能否安装在地下室?用电锅炉,燃气锅炉,还是直燃机?2、风冷热泵:一套设施,可解决冬夏两季采暖制冷,但效率更低,运行成本高,唯一的优点是不占使用面积,风冷热泵用模块机还是螺杆机好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阅读城市建筑蕴藏的文化
关于城市的界说之一,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 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中国现代大都市的形成主要源自两种不同的历史:一些口岸城市如上海、香港、青岛、大连等,在殖民统治或租界时期,主要是在外国人的管理下形成的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而内地的历史文化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主要是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建设和改造,形成的今天的城市面貌。 作为新中国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而发生在北京的事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 北京和南京 虽然在许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显著地形成一种对比;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却是北
全球公认的绿色建筑标准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发布,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又提出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5年后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桃战2000标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6年、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据悉,中国内地也将在2006年推出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 BREEAM认为评估的内容包括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
各种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美国 美国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试点建造工作,近年来异常活跃,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建筑有: 1.美国生态房。美国诺次大学设计并建造了一种生态房。这个四居室的生态房,隔热性能特别优良,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家庭用电依靠安装在凉亭上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来提供。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蓄存在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过滤,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 2.美国生态村。在面积为488公顷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维寺的海岛上,建起了150栋生态房屋,叫做生态村。这里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面貌,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的痕迹。设计者在建筑这些生态村时,用合住的方法替代了以前的独住,如每6~8个住宅单元合用一个能源中心、一个煤气锅炉、一个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