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污泥减量”,欢迎大家过来讨论
下表是我总结的,欢迎大家修改,补充。序号 污泥减量方法 减量性质 技术可行性 工程实施 费用情况 减量效果 耗能情况1 对细菌的捕食 改变处理工艺,常用的生物膜法 国内外应用广泛 工程大,需增加填料 高 减量50%~100% 低2 微生物强化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应用不多 工程小,外投微生物菌种 低 减少16%的增生污泥量 低3 代谢终止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应用不详 工程小,投加化学药剂 中 低4 投加酶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应用不详 工程小,投加酶 中 减量50% 低5 超声波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外应用较多 工程中,增加超声波仪 中 减量10%~30% 中6 生物细胞溶解系统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应用不详 工程大,增加机械设备 大 不详 高7 Cambi工艺 不改变处理工艺 国内外应用广泛 工程量大 高 减量70% 高
关于污泥减量新工艺探讨与分析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但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对普通活性污泥法来说,初沉池产生的污泥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0.2%~0.3%(污泥含水率为95%~97%),二沉池排出的剩余活性污泥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含水率为99.4%~99.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污泥减量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可能应用于实践的新型污泥减量工艺主要有两段式好氧生物反应器[1]、投加解耦联剂、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回流污泥溶胞工艺等。 1 投加解耦联剂 微生物正常情况下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通过腺苷三磷酸(ATP)和腺苷二磷酸(ADP)之间的转化耦联在一起,即分解一定的底物,将有一定比例的生物体合成。但在特殊情况下,底物被氧化的同时,ATP不大量合成或者合成以后迅速由其他途径释放,这样细菌在正常分解底物的同时,自身合成速度减慢"投加解耦联剂是实现这种代谢解耦联的方法之一。解耦联剂通常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且一般含有酸性基团,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H+的结合降低细胞膜对H+的阻力,携带H+跨过细胞膜,使膜两侧的质子浓度梯度
关于污泥减量工艺的研究与分析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但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对普通活性污泥法来说,初沉池产生的污泥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0.2%~0.3%(污泥含水率为95%~97%),二沉池排出的剩余活性污泥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含水率为99.4%~99.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污泥减量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可能应用于实践的新型污泥减量工艺主要有两段式好氧生物反应器、投加解耦联剂、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回流污泥溶胞工艺等。1 投加解耦联剂 微生物正常情况下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通过腺苷三磷酸(ATP)和腺苷二磷酸(ADP)之间的转化耦联在一起,即分解一定的底物,将有一定比例的生物体合成。但在特殊情况下,底物被氧化的同时,ATP不大量合成或者合成以后迅速由其他途径释放,这样细菌在正常分解底物的同时,自身合成速度减慢"投加解耦联剂是实现这种代谢解耦联的方法之一。解耦联剂通常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且一般含有酸性基团,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H+的结合降低细胞膜对H+的阻力,携带H+跨过细胞膜,使膜两侧的质子浓度梯度降低。降低后的质子浓度
蚯蚓生态滤池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蚯蚓生态滤池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系统污泥产量。但其除磷或除磷脱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艺上还存在布水不均匀、局部积水和污泥堵塞等问题。蚯蚓生态滤池的污水污泥降解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选择更适宜的填料,优化滤池的污染物负荷、水力负荷和温度等条件,有利于提高滤池污泥减量效率。论文关键词:蚯蚓生态滤池,污泥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截止2009年年底,全国年污水排放量已达到589.2亿吨[1],城镇污水处理厂已超过1817个[2]。伴随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每天将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如何处理这些剩余污泥已成为制约我国污水处理工程持续发展的障碍[3]。污泥浓缩、脱水、焚烧和污泥农用等处理处置综合利用技术,因能耗大、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而难以广泛推广[4]。开发低碳环保污泥减量技术是解决我国污泥难题的首选。 污泥减量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减少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产量,同时保证污水处理效果。近年来,蚯蚓生态滤池以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污泥少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关注[5]。本文对蚯蚓生态滤池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