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关于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界定
主要讨论三种典型的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框剪1.区分这三种结构体系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我先提两条最基本的,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补充:(1) 明确各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这一点在新的高规中已经定义得很完善了,即根据各部分分配到的地震倾覆力矩来划分(2) 不同的结构体系对应不同的位移比要求我的疑问在于这第二点,在复核位移比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时,各结构体系的界定还是按照第一条即倾覆力矩比例来划分的吗?以高规8.1.3的第四条为例,框架承担了80%以上的倾覆力矩,那么位移比的要求该按照1/550还是1/800来执行呢?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满足框剪的1/800要求的可能是比较渺茫的。按照该条文最后的说法这种情况要进行专门的分析和论证。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应用应该不少见,结构体系以框架为主,少量剪力墙增强抗侧刚度。都要分析论证岂不太麻烦了。2. 再假设一种情况,有一半地下室建筑,室内外高差超过1.5米,桩筏基础,半地下室层外围设挡土墙,以上层均采用纯框架。因基础形式为厚板桩基,可认为基础对混凝
常用高层结构体系的特点
混合结构是指由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框架-筒体结构,以及由钢或型钢混凝土外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框架可以是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组成的框架,也可以是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组成的框架,筒中筒结构体系中的外筒可以是框筒、桁架筒或交叉网格筒。为减少柱截而尺寸或增加延性而在混凝土柱中设置型钢,而框架梁仍为混凝土梁时,该体系不宜视为混合结构。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一种特例,具有协同工作的特点,其中核心筒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剪力,是抗震(抗风)的第一道防线,而外周的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对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并承受竖向荷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框架柱间距可达8~10米,甚至更大,布置方式较为灵活,在建筑高度较大时,可在外框架与核心筒之间设置伸臂桁架,如需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侧力效率,外围框架宜布置环带桁架。设置伸臂桁架后的结构体系,其建造高度可达400m以上,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深圳地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