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神宫一角 日本伊势神宫是一座神奇的建筑,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建一次,在经历千年来60次重建后,一次都没有留下实际年代的印记,而且每次都被分毫不差地重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重建后的新殿都会被日本人认为是“原建筑”,是对西欧历史逻辑的一种挑战。 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是位于日本伊势市的125座神社的总称,主要由内宫和外宫构成,其构造推崇简单朴素之美、排斥多余装饰,与现代派建筑理念不谋而合。
伊势神宫一角
日本伊势神宫是一座神奇的建筑,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建一次,在经历千年来60次重建后,一次都没有留下实际年代的印记,而且每次都被分毫不差地重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重建后的新殿都会被日本人认为是“原建筑”,是对西欧历史逻辑的一种挑战。
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是位于日本伊势市的125座神社的总称,主要由内宫和外宫构成,其构造推崇简单朴素之美、排斥多余装饰,与现代派建筑理念不谋而合。
伊势神宫实施造替制度,内宫、外宫都保有两块相同大小的社殿用地,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块用地重建社殿并迁祭,称为“式年迁宫”。伊势神宫被认为是“产生和阐释价值和重要性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是传统基址、神宫木匠工坊、建造用材储备运输空间等具有文化和实践意义的活态传承空间。
迁宫仪式
每20年,人们都会在伊势神宫旁的空地上建一座和现在神殿完全相同的新殿,并且殿内所有的神明用品、饰品及宝物都要按照原样重新制作,然后把神明请到新殿内供奉,20年后再用同一种方式迁回到原处,被称为“式年迁宫”。迁宫一般被认为是为了保持社殿的清净庄严,并传承“唯一神明造”的建筑技术和御装束神宝的传统工艺。
新殿与旧殿并置的伊势神宫内宫鸟瞰
按照日本人的说法,初始时的思想或者能量无论何时都是理想的姿态。即使是神,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一定的能量。大概对于伊势神宫来说,迁宫就是为了唤醒其神力,使其再次重生,不断复活。
神宫的每次迁宫活动从起始仪式“山口祭”开始,到把内宫的天照大神和外宫的丰受大神请到各自新殿的仪式结束,历时八年,其间举行的祭典及各种活动达30项之多。
“御木曳式”
伊势市市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崇敬者身着统一服装,一边唱着伊势地区古老的运木歌,一边合力将木曳舟和木曳车拉入伊势神宫的内宫和外宫。
“持白石活动”
“神领民”们把在宫川中游河床上捡到的20-30万个白色鹅卵石集中起来,认真清洗后奉献给神宫,这些石头最终被铺于神宫正殿宫域内。据说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有“持白石有信心”的说法,人们都是自发地去捡石头。
“御木曳式”和“持白石活动”等活动是集体力量的象征,是通过“式年迁宫”将神道、教信民间化的标志。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搬运、拾捡和铺设等行为在仪式中被神圣化,成为建筑、宗教和大众之间的纽带。在大家的集体认同下,迁宫仪式得到了升华。
伊势神宫是“森林浴”的好地方,被称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伊势神宫每20年一次的“式年迁宫”作为日本规格最高、最大、最重要的祭典,延续了至少1300年。说了这么多,“式年迁宫”所规定的间隔时间为什么是20年呢?其实是因为纯木结构的主体建筑和殿顶的萱草,在经历大约20年的风雨之后便会腐朽和破败。神道所崇尚的就是洁净,为了保证神居殿堂的干净整洁,只能重建。
可持续化重建
伊势神宫正殿从宫墙到宫殿的柱子、墙壁,使用的都是未涂漆的原木(桧木),更加注重了洁净之美的感受性。正殿是一种叫“唯一神明造”的神宫特有建筑(“神明造”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样式),也是神道建筑中最纯粹、最朴素的形式。
伊势神宫用萱草铺设屋顶
伊势神宫重建过程中,铺设屋顶的萱草、鹅卵石等材料都是从神宫宫域或者附近所搜集的,多源于自然。如此,原材储备空间为神宫的可持续化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德国著名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在他的《日本美的再发现》中曾说:“一切都显得如此纯洁却又无限的美,是大单纯中的最大艺术;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技巧的痕迹。”
大正12年(1923年),伊势神宫开启“神宫森林计划”:保护五十铃川的水源,增进神宫境内的景致,确保式年迁宫的用材。
每次迁宫所用的成材桧木多达一万根左右,为了确保后续迁宫有材可用,伊势神宫1923年制定了一个长达200年的育林计划,每年种植两万棵桧木。育林计划不仅保证了迁宫的木材供应,对于伊势市的饮用水源地五十铃川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也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伊势神宫外宫被称为丰受大神宫,里面供奉的丰受大御神守护着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产业。外宫一共有两座鸟居,穿过后便是正宫。
矶达雄、宫泽洋编著的《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中提到,日本第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Kenzō Tange)的多个建筑设计(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本馆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体育馆等)都参考了伊势神宫的结构,很多日本现代派建筑师都被伊势神宫深深吸引。
多贺宫、土宫、风宫是伊势神宫外宫中正宫之外的三座别宫。人们在多贺宫为自己祈福,而土宫和风宫则分别供奉着守护当地宫川和农作物的大神。
伊势市民的广泛参与使得“式年迁宫”成为具有强化认同感作用的社会文化活动,激发了市民的传承意识。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成为20年后迁宫中坚力量前的一次重要试炼。“式年迁宫”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培养着一代又一代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工匠们。
从古至今,伊势神宫各种事务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1975年,日本修订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正式提出“对修复、保存和继承(古建筑)必不可少的传统技术,国家施以各项保护政策”。“神明造建技术”被列入“文化遗产保存技术”得到完整保护。在历经千年的可持续化“重建”中,伊势神宫在空间、人和时间的互动下得到了活态传承。
伊势神宫的精神沿袭
日本有一种说法:“登山者中无坏人”,意思是心术再不好的人一旦进到山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敬畏自然,回到相互帮助的状态中去。不难看出,日本是个比较敏感的民族,他们把自然看作“获得开悟”的场所,喜于接近自然、与自然对话。
伊势神宫参道
在日本,人们相信高山、巨石、大树等自然界有神灵存在,伊势神宫便是日本人对明澄、纯净、自然的理想化的表现。
伊势神宫参拜者穿着宽松的统一服装有秩序地前行
虽然,伊势神宫经历了多次迁宫,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它始终没变。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每次迁宫后的新殿视为“原建筑”看待,它被普遍认为是以大约2000年前日本储藏稻米的高架粮仓为原型,并揉进了日本古代皇宫建筑元素的“古代传统建筑”。这种思维方式很难说不是对西欧逻辑的挑战。相对于伊势神宫的“复制”本身,日本人更在意的是“式年迁宫”过程所承载的文化、力量与信仰。
雨中漫步日本最古老的伊势神宫,肃穆空灵。
伊势神宫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地位,是因为神宫内供奉的是被誉为母亲神的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阳神。日本人认为,日本国建立之时,其核心人物是皇室,经济核心是水稻种植,精神核心便是伊势神宫。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神宫是日本格位最高的神社,是精神力量的主宰。
伊势神宫参拜者路过手水舍清洁手口,洗净身心。
“式年迁宫”这项经历千年的仪式能够得到延续,与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变’是为了‘不变’,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是为了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永葆青春,而绝不是为了改变它。”
“式年迁宫”不仅保留了一种古老的建筑样式和宗教仪式,使传统的建造技艺活态传承至今,更重要的是,它将供奉神明的日本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沿袭。它是人们对自然、道教、传统及技艺周期的尊重和阐释,是在仪式化的行为中对自然利用的消解,更是在实践和矛盾中伊势神宫的一次次“回归”、“表达”与“传承”。
文章来源:时尚芭莎艺术(ID:bazaarart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