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文化(转贴,转自abbs)
wyz_810330
wyz_810330 Lv.12
2005年01月11日 11:05:55
来自于园林植物
只看楼主

这是我在abbs上看到的帖子,这是被设为精华的帖子,帖子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很强。虽然这是别的论坛上的东西,但确实是好东西,愚认为好东西是不分坛界的,所以拿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也希望咱们论坛上也能出此好帖,绝对是要重奖的!

这是我在abbs上看到的帖子,这是被设为精华的帖子,帖子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很强。虽然这是别的论坛上的东西,但确实是好东西,愚认为好东西是不分坛界的,所以拿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也希望咱们论坛上也能出此好帖,绝对是要重奖的!
免费打赏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1:19
22楼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

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 、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孤雁儿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殢人娇.後亭梅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1:48
23楼
谈谈名梅的产地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西侧的梅花山的梅花尤享盛名,这里植梅400余亩,拥有近200个品种约1.3多株,“有名冠中国之首”、“天下第一梅山”之誉,与江苏邓尉、无锡梅园、浙江超山并称“中国四大梅山”。梅花山古梅“蹩脚晚水”别有情趣,名梅“半重瓣跳枝”,仅此山独有。
江苏无锡市梅园,背依龙山,面向太湖,园中以梅饰山,俯山植梅,别具一格,有梅4000多株,面积500亩,名种荟萃。登高远眺,但见梅林茂密,如临花海,云蒸霞蔚,有的洁白素净,有的红颜淡妆。王安石有诗咏道:“遥制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苏省苏州城西南30公里的吴县光福乡邓尉山,因纪念东汉太尉邓禹而的名。山上植数万株梅花,品种繁多,雪梅、寿桃梅、猪肝梅等名品各展风采,也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说。梅花盛开时节,满山皆白,不知何处香,弥漫十余里,有“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觉。
江苏扬州市广储门外梅岭的史可法墓,因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英勇就义,扬州百姓种梅万株纪念他。“留的岁寒真是在,梅花如雪照芜城(今扬州)”记述了史可法的英雄气概。到这里既可凭吊英雄人物,又可欣赏梅花,是旅游好去处。
浙江余杭县的超山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这里梅花已有千年历史,品种以果梅为主,梅林中唐梅和宋梅两株尤为名贵。超山探梅以朵梅亭和浮香阁的山坡为最佳。满山寒梅尽收眼底,雪梅香涛,呈现“红花绿萼同迎春,老梅新枝齐送春”景象,蔚蔚壮观。
浙江杭州市植物园内灵峰,是当今西湖最大赏梅胜地。景区植梅6000多株,汇集江、浙、皖的梅花珍品45种,每逢花季,千顷皆白,争艳竞馨,异彩纷呈。灵峰还有千株腊梅,黄花朵朵。赶上气候适宜,春梅提早竞放,腊梅延迟凋零,出现腊梅、春梅二梅争奇斗妍奇景。
青浦县西淀山湖梅园是上海最大赏梅胜地,种有4000多株梅花,名品有萼绿、朱砂、骨里红等几十个,冷香亭前一株“银红台阁”老梅为罕见珍品。梅园四周为江南仿古建筑,配以奇花异草,古树秀竹。花季来临,如烟似雪,一片粉白,飘香三四里外。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2:02
24楼
怎么观赏梅花?
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梅花的类型、花型、株型各不相同,因此,赏梅要有“三知”。
  知色:梅花以绿与墨为名贵。但人们在观赏时多喜欢看红、白、黄三种颜色,因“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梅”花色白,香味袭人,久看目不困倦,且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知形:梅株以“梅不盈十尺”为美,即枝干繁茂、粗细匀称、高矮适中。其株形分为柔伞、宝塔、蓬松等。其花形态不一,有俯、仰、则、依、盼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花品种甚多,其中金钱绿萼、骨红垂棱、早凝馨、大羽、龙游等梅中珍品。
  知香:梅花不仅型美、色美,而且还有香味美。梅花中的香味,倘若你不仔细品捉是难以闻到的。赏梅时节,人在百梅丛中,细品梅香有清醒提神解乏,润气之功效,犹如“赏梅人儿花间走,花攀衣袖步生香。”
  赏梅佳境: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等,在这些环境下赏梅,梅花璨具神态。
  赏梅佳态: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3:19
25楼
梅花,难道你不喜欢?
梅花融汇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嫁礼俗,日常交往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土民俗,这些有关梅花的风土民俗是中华民族爱梅的又一体现,也是博大精深的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原产我国, 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江采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国家之盛。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3:42
26楼
几弄梅花?
三弄!!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地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 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趟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6:40
27楼
补充两张梅花的图片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27:26
28楼
神州赏梅去处多 :
“百花谁敢雪中开,梅花独领天下春”。素有“花魁”之称的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绽开、暗香浮动、冠领群芳。时下正是赏梅时节,国内赏梅胜地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如南京梅花山、苏州邓尉山、成都杜甫草堂、杭州超山、上海淀山湖梅园、昆明黑龙潭公园等。而长江以北的赏梅胜地也不少,较著名的有西安兴庆宫梅园、北京植物园梅岭、青岛梅园、郑州岳岭梅谷等。
苏州邓尉山、南京梅花山和无锡梅园前面已经提到,这里步再复赘,四川、重庆两地赏梅之所亦颇多,以杜甫草堂梅园、崇庆县罨画池公园为最。当年陆游在蜀中曾作诗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另外,浙江的孤山、超山,也是观梅胜地。白居易曾赋赞颂: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超山梅花以古著称,有唐梅、宋梅等,最古的历史已达千余年。而昆明黑龙潭梅园以泉取胜,有山有水,“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到那里赏梅别有韵味。
  早春二月,正是梅花从南向北次第开放时节,当地朋友可就近选择赏梅之所,赶在花开时节一睹梅花“芳容”。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30:51
29楼
源远流长的梅文化
梅为天下尤物,梅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享有重要地位。
  早在商代,古人即以梅代醋,煨煮羹汤,青年男女抛梅定情的风俗已出现在中原大地;西汉初叶即将梅树用于绿化;到魏晋、南北朝,梅花栽培更盛。梅花怒放于风雪中,傲寒凌风、坚贞不屈的品格,引无数文人雅士寓情梅花抒发情怀,以梅为主题的琴、棋、书、画、诗、歌、曲、赋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蔚为灿烂的梅文化。
  文人墨客的梅诗词、梅楹联、梅画浩如烟海。长达10卷的《梅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宋末方回著《瀛奎律髓》49卷,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花楹联常见于各地。梅树疏影横斜,最宜与花鸟、树木、奇石搭配入画,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芝仙祝寿”(灵芝、仙鹤、竹、梅)、“喜上梅梢”(喜鹊、梅花)、“五清”(松、竹、梅、兰、石)等,令人随俗会意,为之心旷神怡。宋代名画家宋伯仁,写梅百图,神态各异,整理成《梅花喜神谱》二卷,皆有标目,并各缀五言绝句一首,
  梅曲、梅戏勾联古今,韵味悠长。最早的梅花古曲是《梅花落》。李白诗“黄鹤楼中闻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代梅曲尚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分引子、暗香浮动、笑傲霜雪、凌寒盛开、尾声五部分。1984年间,有人用古琴、古筝、箫、埙、编钟、编磬等乐器,组成《梅花三弄》六重奏,咏叹梅花之高洁,曲调古朴。虽是旧调重弹,仍令人耳目一新。古今以梅为题材的戏曲更多,隋朝有《梦梅醉酒》、明时有《梅花记》、清代有《梅花梦》等。到了现代,以梅命名的电影电视剧更多。如《梅花巾》、《一枝梅》等。
  赏梅风俗在民间流行甚久。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真如黄园主人,每当梅花盛开之际,“折简邀客往赏”,才略具梅展雏形。据梅花泰斗陈俊愉院士考证,我国有史以来的首次梅展,是由程世抚、黄岳渊主持,于1947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解放后,年年春节各地均举办梅展,宣传科普知识,观众可欣赏梅花珍品、名种梅桩流派、插花艺术等。
古梅趣话
梅以曲为美,以古为贵。作为花中的“寿星”,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古梅?分布在何处?中国梅花研究中心的专家称,他们已发现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梅60余株。
  目前世界各国习惯以100年作为古树树龄的起点,《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所栽古梅其树龄均在百年以上。1991年后,专家发现云南省百年古梅数量大、分布广,在以后的古梅登录中,将树龄起点提高到200年。  
  我国已探明的60余株古梅、名梅,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广东、云南等地,由于近几年又有数株古梅死亡,目前存活的古梅只有50株左右。这其中有元梅和明梅,如久负盛名的古梅“盘龙古梅”、“扎美戈梅”、“普照古梅”,距今已有650年以上历史。
  专家介绍,古梅的主要表现是:植株特别粗大,若树胸径达1米,树高10米以上,则非500年以上树龄绝难长成;树干扭曲,250年左右的古梅树干,才出现扭曲现象,且树龄越高,扭曲程度越大;树干劈裂,木腐中空,树洞透光,百年左右的梅树心腐现象屡见不鲜,且树瘤星布,树龄越大,树瘤越大越密,且常与扭曲现象并存;树皮纵裂沟深;树皮纵裂沟深,多面隆起突出,树皮反翘剥离或侧枝筋拐下垂等。
  古梅得以幸存,主要是因为散布在中国野梅分布范围之内,自然环境优越。此外,古梅、名梅多植于寺庙、道观者中,历代僧尼及香客的爱护是其幸存至今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的古梅是祖辈遗留的传家宝,受到家族保护。果梅产生的经济效益,促使栽培者精细栽培也是其重要原因。登录古梅中近一半属果梅和兼用梅,云南省剑川县甸南乡回龙村回龙古梅、云南洱源县三营乡南大坪村古梅,虽然树龄都在400多年以上,至今每年仍产鲜果200公斤。
  专家指出,古梅、名梅为特种资源,有的还是国宝,应尽快加大保护力度。此外,古梅的开发利用价值极高,有的古梅是罕见品种,可以繁殖育苗,大力推广。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31:33
30楼
再来谈谈荷花
荷花、荷叶、莲子
荷花 荷花亦莲花,性温味苦甘,能活血化瘀、解暑、去热毒,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荷花还具有祛风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疮疥癣。用时取荷花揉碎,贴于红肿患处显效。据《本草纲目》载:荷花能镇心益气,取荷花与糯米煮粥,则益气驻颜轻身。陶弘景云:“莲花镇心益色,驻颜轻身。”《太清草木方集要》载:莲花、藕、莲子阴干,一起研成末,每天用温酒送服,能驻颜延年,永葆青春。

  荷花中的花蕊,称为莲须,莲须味甘涩性温,无毒。取其收涩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吐血、鼻衄、崩漏、便血;取其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治疗虚热烦闷、干渴等症;取其通肾固精气的功效,用于治疗便秘、溲赤。

  荷花成熟的花托称莲房,莲房即莲蓬壳,味苦涩性温。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崩漏、下血、腹痛、血痢、溺血。据《本草纲目》载:本品还能治疗产后胎衣不下,亦解野菌毒。研究资料表明,莲房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荷叶 荷叶既可入馔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鲜嫩碧绿的荷叶,用开水略烫,再用凉水漂凉,用来包鸡、包肉,蒸后食之,其形态特殊,风味别致,是上等佳肴。采用上等大米,再加以虾肉、叉烧肉、鸭肉、鸡蛋、香菇等共同蒸煮,可制成荷叶饭。其味清香可口,能增进食欲。盛夏之时用鲜荷叶煮粥或煮茶食之,还能防止中暑。

  荷叶粥:鲜荷叶一张,粳米100g。粳米淘净,鲜荷叶一张切成五块。沙锅置火上,注入1000ml清水,放入荷叶、粳米,中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慢煮至米烂汤稠,待表面浮有粥油时,拣出荷叶不用,放入白糖调味即可。

  据《饮食治疗指南》载:荷叶粥可以解热、散瘀血、降血压、降血脂,并能减肥,效果颇佳。祖国医学认为,荷叶有生津止渴、祛热除烦的功效。可见荷叶是解暑佳品。

  荷叶味苦性平。能止渴,清暑,用于治疗产后口干、心肺烦躁。还能治腹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以山楂、荷叶共研细末,水煎代茶饮,为“山楂荷叶茶”,有降压消脂作用,适用于初期高血压、血脂增高及单纯性肥胖症。用荷叶梗3~5枚水煎饮用,可治疗暑湿腹泻、赤白痢疾。在荷叶茂盛时摘取几张,放于室内阴干,烧黑存性,研末内服,对治疗吐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症,疗效明显。

  莲子 莲子又名藕实,古人认为经常服食,百病可却,因它“享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每百克鲜莲子中含蛋白质4.9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9.2g、钙18mg、磷54mg、铁1.2mg,并含有莲碱和多种维生素等成分。

  莲子是多功能高疗效的中草药。它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止带等作用。主要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肾虚尿频、咳血崩漏、月经不调等症。

  取莲子30g研末备用,用粳米100g煮粥,再加入莲子末,搅匀服食;也可把莲子捣碎直接和米煮粥,可以“补中强志,益耳目聪明”。老年常吃此粥,可延缓衰老,轻身益气,令人强健。老年人在吃夜宵时,也可用莲子30g加瘦肉30g,炖食。或用莲子、百合各30g 加冰糖适量,炖水饮用。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常吃,可以养心安神,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

  莲子含?茁-固甾醇、淀粉生物碱等。据药理研究,莲子心中所含的莲子碱、异莲心碱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有降压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效果。
回复
wyz_810330
2005年01月11日 11:32:54
31楼
■净土世界一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艺术多年的陆艳冰解释,对修净土宗的信徒,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皈依处。在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阿弥陀佛》中记载,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阿弥陀经》中也记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有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妙法莲花

 佛教有不同派别,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有别于净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陆艳冰说。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间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显出莲子。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别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莲花?因此陆艳冰认为“起于印度的佛教也受早于它的婆罗门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间思想影响。”
 “……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经典上记载,印度教创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莲花上诞生,受此影响,佛教诸佛也在莲花上说六波罗密。“佛因随世俗,不得不采用梵天的莲华坐,”林良一在文中写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种图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刚座、狮子座与莲花座三种造型,前两者由具威严的帝王宝座转化而成,佛陀与弟子谈话的非正式场合出现;但当世尊宣讲重要经典如《法华经》,“一定趺坐于莲花座上,”目前就读华梵学的陆艳冰说。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经典里众生可以藉由“莲花化生”,乘著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