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基:国家建筑工业化担心之事
jijifu123
jijifu123 Lv.7
2017年06月29日 15:35:17
来自于建筑构造
只看楼主

2017年可能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历史上最火热的一年,主管机关的领导发了狠话,各地出台了法规或政策,许多大公司建了不同规模的预制厂,就是要推行装配式建筑。 作为毕生从事建筑工业化的老人,我在60年前即翻译了前苏联推广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会议的文摘,这些年眼看建筑工业逐渐进步,其过程收纳在我著的《从砌砖到装配——亲历我国建筑工业进步六十年》的论文集中。 看到今天国家建筑工业的进步,既感欣慰,也有焦虑。担心之事有三:


2017年可能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历史上最火热的一年,主管机关的领导发了狠话,各地出台了法规或政策,许多大公司建了不同规模的预制厂,就是要推行装配式建筑。

作为毕生从事建筑工业化的老人,我在60年前即翻译了前苏联推广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会议的文摘,这些年眼看建筑工业逐渐进步,其过程收纳在我著的《从砌砖到装配——亲历我国建筑工业进步六十年》的论文集中。

看到今天国家建筑工业的进步,既感欣慰,也有焦虑。担心之事有三:

一,我们城市的建筑还有多少内需?这几年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极大改善,人居面积扩大了许多倍,房子已不单单是生活必需品,而成为投资盈利的商品。如果国家为抑制这类泡沫,出台政策收紧建设,试问,我们的建筑工业化急剧的发展不会受到影响吗?现在装配式主要在标准设计程度较高的保障性住房中推开,其他建筑刚刚开始试行,急匆匆地一下子高调铺开,会不会“粥多僧少”呢?

二,建筑工业化的技术与传统施工方法有很大区别,我们的技术力量明显欠缺。60年前我国大专院校设有混凝土预制构件专业,那一代的毕业生都已垂垂老矣,现在很多地方还不知道搞预制构件的工程师要懂得材料科学、建筑结构、机械设备,没有技术培养,那会有发展和创新的储备呢?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建设还很薄弱,从业人员的策划管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也很欠缺。我们的预制厂建设起来了,但全国没有这类实体的管理办法,只好沿用大锅饭、承包制、专业分包的办法,距离真正工业化甚远,严重影响工业化项目的质量提升。

三,我们的工人队伍显然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他们还是最初级的劳工,拿一天钱,干一天活。我在30年前建设国内第一条美国制品生产线,每天早上开工前讲产品性能,下班后拿着原版说明书给工人讲解生产线。有刚进厂的机修工通过工作和学习,居然在几年后对进口设备做的改进,连美国原厂的工程师都佩服。这位机修工最后做到厂长,直到退休。在社会浮躁的今天,如何能培养出这样的工匠?我们的主管人员有没有耐心用自己的知识去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呢?

窃以为,技术发展有个过程,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政策推行应该延续,今天有个时髦的技术,就把过去执行了50年,且为业界熟悉,经济效益不错的技术全抛之脑后。主管部门鼓励新技术无可非议,但新技术有个被认识,被熟悉,慢慢成熟的过程。订年限、下指标,那是“拔苗助长”,无助于事。

在各地工业化没有被重视的过去,我是一路在鼓吹,在提倡,现在形势一片火热,我倒是提醒冷静,不要冲动,不要见风就是雨,再出现产能过剩,损失的是国家,是人民

(深圳市建筑工业化研发中心顾问总工 陈振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