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国际建筑大师在中国的本地化尝试
co1463034622378
2017年04月21日 10:56:51
只看楼主

【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如何与国际建筑大师槇文彦合作设计建造一座文化建筑?设计方要应对投资方诸多的设计任务,要满足运营方的展陈需求,要应对多种规范要求,要协调施工过程中的种种“设计意外”,要和供应商保持足够的沟通,还要随时准备方案的调整和修改,来保障建成后的建筑品质......我们在工地现场采访了华阳国际该项目负责人——张胜,在他的引导下,一个半小时,我们似乎经历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

如何与国际建筑大师槇文彦合作设计建造一座文化建筑?设计方要应对投资方诸多的设计任务,要满足运营方的展陈需求,要应对多种规范要求,要协调施工过程中的种种“设计意外”,要和供应商保持足够的沟通,还要随时准备方案的调整和修改,来保障建成后的建筑品质......

我们在工地现场采访了华阳国际该项目负责人——张胜,在他的引导下,一个半小时,我们似乎经历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Q:作为中方设计团队项目负责人,请简单介绍下这个项目的设计。

A:建筑置身于三个广场间:文化广场、中央广场和滨海广场,整体布局分左右两边:左边对着公园,主要以商业为主;右边则以文化为主。设计上,槇文彦在空间上做了一些变化,“三个盒子”通过三套交通体系连接。每个“盒子”、广场与每组交通体系都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而面对希尔顿酒店的背立面,则主要做一些物流货运的入口,日本建筑师对于空间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效果图 ©槇综合计画事务所


空间上,他设计的不是那种单一的空间,而是做了很多上、下两层或者三层的竖向空间,每个空间之间还有交叉。设计中,槇文彦认为他们做的最好的就是面朝大海入口大厅中的楼梯,楼梯在转折间贯穿了4层楼,人站在不同角度的楼梯上,看到的海是不一样的。转折间,三面侧墙通过不同颜色分别象征文化广场、中央广场、滨海广场三个广场:面朝海边是蓝色;中间是绿色;面对公园的则是红色。

其实这个房子就是个单层建筑,你可以直接从室外到达任何一层。他们后期的设计主要是在做减法,复杂的东西减得越少越好,在图纸上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一点。相对而言,我们很多时候做设计都是不断地加东西,加到自己都控制不住。



Q:项目包含众多展厅,特别是V&A的入驻,也是设计互联着力去打造的,这些展厅在建造中会有哪些区别?

A:建筑中有三个主要展厅:V&A的展厅、设计互联的主力展厅、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这几个展厅的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不同展厅的团队给到的就是不同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过程中,也会因为他们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比如V&A的展厅层高就从最初的5 m调整到后来的7 m。

V&A的展厅目前还是简装,之后,V&A的设计师会做布展设计,现在,前期考虑的一些日常接口已经预留好了,包括所有吊板、灯光、安防的接口。展厅顶部是由密肋钢梁构成,结构采用钢筋桁架楼层板。最关键的问题是,V&A一直强调需要5.5 m的净高,对于这种项目来说,只有7 m的层高才勉强可以达到,整个房子抬高就是因为这个地方。


▲V&A展厅施工现场 拍摄:李梦倩


这个展厅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室内环境,特别是空调,因为这个展厅是要求恒温恒湿,所以空调的进、出风口都开在侧墙上,屋顶上的管道都是排烟、消防用的。V&A主要展的是一些工业革命后期的产品,比如说婚纱的发展史,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工业产品的发展历史。这些东西跟古董是一样的,也担心老化。

设计互联的主力展厅则是一个团体展厅,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布置,还包括二楼的一间次展厅,有一台小电梯可以上到二楼,他们有可能需要统一布展。可能以后售联票的时候,人们参观完主展厅,可以通过这部特别的电梯来上楼。这样的操作也是为了以后方便拆分管理,人们可以参观单独展厅,也可以两个展厅一起参观。

奥雷·伯曼接任设计互联馆长的时候,对设计方案提出了意见,主要针对日方设计中放置于大厅正中的公共卫生间,除此之外,设计师并没有针对每个展馆设计小的卫生间,所以他认为这一块设计得不好,应该把卫生间藏在隐蔽的空间。但是,日方设计团队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设计,也由于那时候已经到建造很后期的阶段,很难再进行调整。日本建筑师认为卫生间与人的体验息息相关,放在边角,会很不方便。


▲设计互联主力展厅 ©华阳国际


在一楼主展厅的中心,屋顶采用的是30 m大跨度的钢桁架。在做结构论证的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对比,是采用实心钢梁还是钢桁架,包括机电安装。现在所有的风管都是从那个桁架中间的三角形孔洞穿过去的,我们是把结构、机电放在一起做了整合设计。在钢桁架和周边柱梁体系交接的部分,我们做了加强节点的处理。同时,因为墙板比较厚,很多节点的处理都可以通过内装进行“消化”。

通过小电梯上到二楼,就是设计互联的主力美术馆次展厅。这个展厅跟一楼不太一样,他们在门口做了一个缓冲的空间,因为这个门口是没有大厅的,整个展厅只在角落设置了一面不能开口的窗户。展厅侧面中央处有一个3000 mm×5000 mm的货梯,前面会有一扇卷帘门,平时是关闭的。这个货梯完全可以开一辆劳斯莱斯进来,他们原来的想法就是这样,可以把一个小型的车开进来。


▲设计互联主力展馆次展厅 拍摄:李梦倩


还有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马未都的想法是他们的展厅可以正对着海,本来是希望开在室外,但是因为管理不方便,还是放在室内。马未都的展厅和其他展厅有很大的不一样,他没有提一些形态上的要求,净高3 m多就够了,它是展示一些中国古代的古董,也不需要太大。

展厅的室内设计,马未都请了上海中心观复博物馆(观复宝库)的设计团队(明尼苏答建筑设计)。现在,所有机电条件都帮他预留好了,毛坯交给他们,他们自己来装修。这个展厅层高很高,他们现在可能会再加个夹层,这个夹层他们希望做出时光隧道的感觉,从一边进来通过一个小台阶上到半中间,然后再穿到对面。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展厅 拍摄:李梦倩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对展示空间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高,都是些很零碎的东西。相对而言,V&A展厅要求那么高,是因为他们以后可能会展出一些大型雕塑,甚至把汽车挂到墙上。



Q:在与日方设计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A:日方一直在强调设计的完整性,在日本的设计中可以发现,整个界面会非常的干净。他们会把一些我们认为可能比较浪费空间的地方都包起来,他们希望最后面对使用者的界面是一个非常干净的界面。这个也是中日双方一些理念的差异,日方会花很多时间同甲方讲,这样的做法其实会提高建筑品质,而不会降低品质。如果是我们常规与甲方打交道,甲方一定会说你们浪费我们这么多面积,其实这个房子的使用率是很低的。

日方对于竖向楼梯的处理也与国内有所差异,楼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楼梯间的概念,就是从上到下一样宽,一样大小;而日方认为楼梯到地下室的部分不用预留那么多疏散人数,所以楼梯到地下应该变窄,在楼上是1.8 m宽,到楼下就变成1.2 m宽了,到屋顶,因为是检修楼梯,规范上说明是可以做得很陡,所以他们把到达屋顶部分的楼梯上做的又窄又陡。

这个做法对于我们的结构处理有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样做,柱子是没法落地的。原则上,我们还是很尊重他们的设计,甲方也愿意多花些钱和时间来配合他们达到这个效果。虽然对于设计院来说,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做法有助于提升空间品质,这个也是他们做的比我们国内好的地方,他们所有的空间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他们不太关心这个到底做成什么样,只关心做成这个样子后,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施工现场内装中的管道 拍摄:李梦倩


另外,水管我们一般会做水管井,但是在这个项目里,因为内装比较厚,水管都可以利用内装的空间去承载。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省掉了一部分需要结合日方设计和国内设计的过程。

建造过程中也遇到过日方必须妥协的地方,一扇门在初步设计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门洞,但因为所处的是一个消防分区的空间,国内的消防要求又比较高,要求这个地方不能有卷帘。消防局是要求最高做到2.3 m,如果要做得更高,就必须样品送检,但是样品送检对于设计周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这个项目其实是没有用到定制的防火门,都是用成品的比较低的防火门,这是日方必须做出妥协的地方。

一个是消防,第二个是节能。举个例子,国内的幕墙做法目前是需要10%的开启扇,但这个项目没有一个开启扇。日方想到一个变通的方法,把一楼所有落地玻璃都做成门,作为开启扇。但是,当时节能计算后发现,即使做成门,还是算不过。他们只能把侧面原来是玻璃墙的一半做成了实体墙,这样勉强算得过。他们宁可去调整它的比例,也不要去设开启扇。有好多类似的处理方式,这是日本建筑师坚决不肯妥协的地方,他可以针对国内规范提供解决办法。在国内,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个功能要求,第一反应就会有个形式,但是对日本建筑师来说,功能和形式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你有你的功能要求,我用我的形式来解决。



免费打赏
co1463034622378
2017年04月21日 10:58:26
2楼

除此之外,在国内做核心筒,一般来说大家先提条件,需要什么东西,在图纸上排好后,来压缩这个核心筒的大小;日本建筑师的做法则不然,他会先设计好核心筒的形状,有东西往里放,一定是放得进去的,如果放不进去,他再做其他的东西。他们是这样的设计逻辑,所以他们做的核心筒差别会非常小,90%都是8.4 m×8.4 m的方块,这也是现代主义设计非常强调的一个模数化的东西。

这种模数化在这个项目中随处可见,玻璃也是700的模数,外面的石材是700 mm×1400 mm,也有700 mm×700 mm、1050 mm×2100 mm的。所有的做法都是按模数来,室内地面的铺装也是700 mm×700 mm的,这样做其实是很难的。


Q:日方建筑设计向来以精细化著称,在这个项目中是如何体现的?有遇到阻碍吗?

A:建筑一层北面入口前厅,是一个团体入口,日方在这也是做了一个大面积的承包区域,因为团体进来以后可能有很大量的承包的区域。在这个空间,他们设计了一面布满展示屏的墙,(他希望与城市建立一个联系),走在望海路上,可以直接看到这面墙。日方最开始的构想是,每进来一位市民,这里的屏幕就会显示数字的变化,不过后期可能甲方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是去做一些展示。

前厅空间的造型他们做了很多研究,包括每一个液晶面板的尺寸,都要跟铝板完全做到一一对应,就是一块液晶屏就是一块铝板的大小,日本对于这种模数化非常在意。之前我们专门针对这个事情开过一次会,他们把东芝、索尼等等品牌的所有面板都挑出来,找到其中尺寸最接近的,要求甲方去采购。

在面朝大海的出口平台,可以看到施工工人正在返工,为什么返工?主要是地面铺装与墙面对缝的问题,没对好,包括幕墙的对缝。之前可能出现过一些设计上理解误差的问题,不同的技术工种对于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日本建筑师看来,大家都应该在一个精度下工作。


▲海边正在返工的工人 拍摄:李梦倩


比如说,同样是对缝,幕墙的精度最高,景观的精度最低,这很难做到两者一一对应。日方建筑师一开始画的砖是700 mm×700 mm,但实际上我们画的是690 mm×690 mm,包括墙砖也是,所以留的都是10 mm的缝,但是日方要求是留15 mm的缝,而结果是,地砖的实际尺寸是680 mm×680 mm,尺寸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对缝。但是,过程中我们以及甲方采购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个细节,砖都是一样大的,所以最后按照缝一样宽的做法,误差就越来越大。所以已经铺好的砖,后来全部起翘,需要重新对缝。


还有一个日本建筑师要求很极致的细节,是关于找坡的,一般室外场地都是要找坡的,那如果要找坡,墙角的地方是有斜度的,日本建筑师要求所有地方都必须是平的,不能有斜的,这是个矛盾的东西,如果是平的话,就没法找坡。所以这一块是有一点没有按照日方的意愿做。

日方最初这一块设计的是架空地板,排水放在下面,面上是完全平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架空地板在国内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一旦放置架空地板,这个地方就只能人行,车子是不能上来的。但是,这个区域很难保证车子不上来的,城管等管理人员,或者领导来参观的,他很可能直接开到门口。甲方说这个虽然在日本可以通过管理实现,但是在国内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尽管日本建筑师到最后也没有改图,但是,甲方还是改变了做法,这个可能也是在设计落地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吧。


▲入口处后增加的防风门斗 拍摄:李梦倩


另外,还有像南向出口凸出来的“盒子”,实际上,日方原本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平面,后来因为位于海边的原因,海风湿度比较高,里面有很多钢结构的东西,需要保持恒温恒湿,这里又是主入口,会经常开关,加了这个盒子,就相当于有两道门。甲方有这样要求,后来日方也接受了这样的要求,虽然造型可能没有原来好看,但是他们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所以他们选择了接受,这就是大家互动的一个过程。


▲入口处细长的进风口 拍摄:李梦倩


在这个入口平台上,抬头还可以看见一个细节,在悬挑出去的盒子楼板下与墙交接的边上有一条细长的进风口,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


▲正在改造的楼板 拍摄:李梦倩


这块在改造的楼板,当时结构图已经出完了,业主觉得要改材料,本来是涂料,现在想用铝板,日方认为既然改材料,结构楼板就要往回收,以保持内装的完整性。这是我们施工单位很难接受的,一般改材料都是往外推的,不可能往里收的。

这个项目的风管用了三种类型,一个是在天津工厂成品定制的超静音风管,因为原来一部分空间是准备做书店;另一种是排烟风管,是消防要用的,平时也不会发出声响;还有一种最差的铁皮风管,很有可能后面,商业空间的业主自己装修的时候会拆掉。这个就叫作精细化设计,要控制成本,也要保证品质。


Q:对比中日双方对施工的要求,你认为国内在这方面有什么向日方学习的?

A:建造过程中,日方提出了很多施工上的细节问题,希望施工单位能很好地处理掉,不过,效果并不理想。我总结可能有两点原因,不是说工人手艺不好,而是我们缺少专业的施工工具,同时,还缺少专业的测量工具,比方说,日方要求精度高,但是工人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反馈准确的精度信息,我们必须费很大精力去测量,才能进行反馈。目前,混凝土板的施工已经在招商局实测实量的控制下,已经算完成得很好了。

建造过程中还碰到了一些施工养护的问题,导致很多材料需要替换,这可能也是国内项目管理上的不足,在日方看来,现场你不能到最后再一起收拾,应该一边施工一边维护。虽然日方提了很多细致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操作还是很难执行。当时一个情况是,在施工主体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日方认为原有的白色石材与地面的石材颜色不一致,之后又进行了替换。但是,临时更换材料,为了赶工期也只能用一些质量不高的石材替代,现在手续走完了,还是觉得不好,又开始重新调整。

特别是材料的养护,现在很多铝板看起来都很光,但是有些地方已经磕了一点点。在日本,对于施工的要求是没有竣工之前,材料的保护层都不能撕掉,而我们对于材料的保护并不是很重视。

库哈斯做深交所的时候,室内也用到铝板,对于厚度的选择,常规做法是,吊顶的是2 mm,挂在侧墙的3 mm,铺地上的5 mm。日方挂墙上的铝板就用的5 mm,一是因为板材比较大,二是他们要保证铝板的平整度,越厚,施工的时候,品质越容易保证。甲方为了这个事情多花了上百万去找了一个专业的加工厂家去做这种铝板的平整度。我们要精致,其实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能指望施工工人抬的时候小心一点,这些都是没法执行的,就只能让材料的刚度提高一点。

除此之外,日方做设计,一个小改动,他会改动所有相关的地方。国内基本不会这样做,改哪里就是改哪里,所以甲方不理解为什么设计要改那么多时间。日方就跟甲方讲天花改,采光要跟着改,隔音要重新计算,说着说着,甲方就放弃了。


▲入口大厅巨大的“Y”形结构柱 拍摄:李梦倩


Q:项目中还有哪些特别的做法,是国内不太常见的?

A:北侧入口大厅有一根扭转90°的“Y形”结构柱,超过300 ㎡的整个入口大厅都靠这个柱子支撑,国内这种做法很少,光这个柱子的造价就是几十万,施工也非常困难,包括与上下如何连接、如何计算、柱子的制造工艺。后来,我们是找了一个四川做军工的企业来做的,一般的厂都做不了。

另外,所有的疏散楼梯在日方设计中都没有贴到梁,做的是板式楼梯,比一般楼梯厚很多,日方不做梁,设大板,光这一项,就增加近百万的造价,这样,楼梯间里面都是平的,甲方也认可了。一般的结构做法,楼梯面到底部的直径是100 mm,这个项目里,我们做到200 mm,就是为了替代原有大梁的受力。这只是个简单的疏散楼梯,日方的要求同样细致。


▲华阳国际项目负责人张胜正在讲解楼梯的构造细节 拍摄:李梦倩


原则上日方是不设开启扇的,他们在多功能厅的幕墙两侧开了两扇门,因为是双层幕墙,他实际是把开启扇做到地平以下了,从室内是看不到的。两侧开的两扇门平时是关闭的,还可以作为检修门。在与幕墙深化部门的配合上,日方也是做了好多轮的“斤斤计较”,就比如说在这里有个小凹槽,一头粗,一头细,我们设计的时候就做成一样粗的,他们一定要两头粗,中间细,认为方便修理维护。

Q:项目建造过程中,有哪些与日方沟通的环节令你印象深刻?

A:日方最初拿了一个很简单的效果图,做汇报,得到的反馈是,他们这个在中国不能叫效果图,日方认为效果图只表示他们一个阶段设计了的东西,没设计的东西坚决不会放上去。我们国内不是这样,设计没设计的,都先堆上去。现在项目进展到这个阶段,设计全都做完了,日方又做了大量的效果图,室内、景观,等等,它的效果图都是跟着项目的施工深度在推进的,这是我们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一旦项目涉及改动,他们都会出新的效果图,它的效果就是与设计一一对应的。





回复
co1463034622378
2017年04月21日 11:00:45
3楼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音乐厅最初被甲方设想为一个多功能厅,不仅能开音乐会,还能在里面放电影、演话剧,日方表示空间太小,做多功能厅,最后只会什么都做不好。日方的设计,最后就是单纯的音乐厅,设计师给甲方保证做出一个深圳最好的音乐厅,他们找来日本专门做声学设计的团队协助。就因为这个事情,招商局把日方设计团队的2号负责人请来深圳,开了三天会,当时日方非常强势,他们的2号负责人,沟通能力非常强悍,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们的2号负责人不卑不亢地跟甲方说,“要我们改,我们作为乙方可以接受,但是我们也有条件,我们先要花3个月时间做深化设计,来验证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我还要3个月时间来做深化设计,至于造价改动多少,对公司影响多少,也希望业主能同时考虑”。我们国内一般的设计师没办法这么讲的,甲方说改就改,不管你改得好不好,别说3个月,让你3个礼拜搞定,怎么样都要拿出来。

日本建筑师做事非常认真,他们所有的样板都是从东京全部带过来的,带到现场,甲方一次又一次的拿国产厂的产品跟他们的样板对比,(看是否可以找到替代品)。施工阶段,日方建筑师每个月都会来现场一次,一次来3-4天,我们只能说是总包公司与他们配合最多的公司,还有景观、灯光等等环节的国内公司与他们配合。

我最佩服的是他们每次来的都是同一拨人,几乎什么都谈。特别是他们的项目负责人长谷川龙友,真的什么都懂,在最近开的一次会上,我们拿来音乐厅的座椅样品,我们一般也就看下造型,他看了半个小时,问我们人们坐椅子时手经常接触的面料有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另外,他希望面料转折的地方是立体裁剪的,而样品上的面料是二维裁剪的,边上的地方还是用突出的缝线缝的,他认为做的不好,手感不好,讨论的非常细致。能感觉到,他对人的体验非常重视。

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做一个项目负责人要工作20年,才够资格,当时长谷川龙友接这个项目的时候工作才19年,说是因为他做的特别好,才被破格提拔了。


Q:这个项目有大面积的屋顶花园,一般此类项目都会遇到排水的问题,日方在设计上是如何应对的?你们在建造过程中,又是如何把控的?


A:关于屋顶漏水的问题,设计之初就讨论过很多轮,大概有两方面意见,日方设计时会对防水做分区,他们认为不会漏水,有问题就是排水不畅的问题,就是如果只有一个地漏的话,那就很容易堵,一堵就会积水,积水多就容易漏,就是说实际上只要不积水,原则上是不会漏的。

他们认为漏水是因为长时间积水,腐蚀了,所以他们就会设置大量的地漏,算下来,整个屋顶有40个地漏。每个地漏就意味着楼板上开洞,而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你每多开一个地漏,漏水的隐患就会越大。国内的问题还不是积水的问题,而是施工本身就存在隐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办法不是与工人沟通,没有人能保证做得很好,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通过设计手段去减少地漏的数量,这样它漏水的几率就会小,最后我们采用了虹吸排水,与常规地漏不同的是,它的排水面更大,常规200㎡设一个地漏,虹吸排水可以做到500㎡一个,通过这种方法,地漏数最后减到了19个。

▲施工现场屋顶中的排水沟 拍摄:李梦倩


虹吸排水对于排水沟的要求很高,我们做了很多的排水沟,做了500 mm的面层,因为虹吸排水,地漏要有空间才有虹吸的效果,所以面层就要留很厚。整个造价全都因此提升,我们一般都不会做这么深的沟,这就是我们本地化的解决策略。


Q:项目中,能看到一个“盒子”悬挑出很远一段距离,在结构上你们是如何设计的?

A:这是三个盒子中看山的“盒子”,是他们的一个多功能厅,最初甲方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可以在这里开汽车发布会,货梯也设计的是3000 mm×7000 mm的,车子可以直接从下面开上来,这个空间一大半都是悬挑出去的,它是依靠屋顶的空间桁架结构,以及核心筒支撑的,对于屋顶上的大梁要求非常高,施工难度也非常大,实际上在施工过程中是有点误差的,钢结构多少会变形,在后期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去修正误差,靠内装、幕墙去修正。

▲悬挑屋顶下方露台 拍摄:李梦倩


▲看山的多功能厅 拍摄:李梦倩


屋顶也改过很多次,现在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风管,完工后屋顶的样子会呈现像波浪一样的形状,他是分了好几条不同波浪幅度去做的。他做了几道横、竖向的空腹桁架,中间是次梁,还有一些斜的拉杆,最细的还有10 mm的槽钢,是为了固定风管,大部分管线都是吊在这个细的槽钢上,吊杆都是打在第四道龙骨上,因为这块要受力,我们的钢结构都是5 mm的蒙皮和轻质混凝土,因为要减轻荷载,我们不能用很重的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我们就不能随便打洞,打洞容易漏水,所以就单独做了一套钢结构系统去专门吊这个管线。总的来说,我们第一层是桁架,第二层是次梁,第三层是拉杆,第四层才是10 mm的槽钢,这对设计上的要求是非常细的。


Q:项目中,是否有一些有趣的设计?

A:四楼有一个露台,很有意思,一般我们的栏杆都是做平的,但是这里,它有一块是往里凹的,这是设计师的有意为之,从外面看起来,这个立面他想破掉一点。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奇怪,日方拿了个模型过来,我们就发现露台往里掰了一下,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是模型出了问题。后来我发现日方给的CAD图纸,也是这么画的。

第二次开会,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唯一一个长谷川龙友回答不了的问题,他说这个是槇文彦自己掰的,他觉得这样挺好。施工到现在还出了问题,验收的时候说掰的缝太大了,人会掉下去,需要补块玻璃。

▲无法解释的“掰了一下”的露台 拍摄:李梦倩


屋顶有一个高耸的构筑物也是本地化设计的结果,消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做消防水箱,要求高度是高于室内空间最高点的,因为这个项目都是斜屋顶,如果在屋顶直接放一个水箱的话,体量很大,肯定会覆盖这个屋面,日方的态度坚决不能破坏屋顶造型。

然后就想了这个办法,这个外墙也是700模数的铝板,做了这个菱形的水塔。以前我们做水塔,都是一根棍子撑着,底下是架空的,现在这个水塔是围合的,就涉及到算面积的问题。

▲屋顶上被围合的水塔 拍摄:李梦倩


Q:通过这次与日方的合作,你觉得未来国内建筑行业改革的方向有哪些?

A:以后越来越多的东西会在工厂化定制,这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经之路,理想状态就是工厂生产,现场安装,以后就没有施工了,就是生产和安装。国家现在也在推装配式建筑,希望5-10年能够推到30%装配式住宅的比例。现场精度太低了,大量浪费都是因为精度问题,所以尽可能的工厂化预制,这就涉及到整个行业链的整合。

登录MAHOOOO.COM,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

本文为马良行MAHOOOO的原创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咨询。相关资料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wangxueleiyy
2017年04月21日 17:30:39
4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wangxueleiyy
2017年04月21日 17:31:19
5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yuyanhui63
2017年04月22日 08:01:15
6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wxlyy
2017年04月24日 08:25:44
7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336siji
2017年04月24日 08:29:15
8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柴俊狗
2017年04月24日 09:03:34
9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