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关于小规模BIM团队现状和出路的思考
co1486186669217
2017年03月29日 09:33:51
只看楼主

自从BIM开始火了以后,各种BIM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有独立创业的,有的依附大企业,有的出自高校。类似于实体商品经济体系,在这股BIM创业的潮流中,小规模团队还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笔者想依据自己的观察,并附带些思考,在此对这些团队的现状做一些分析,也对未来做一些揣测。若有偏颇,欢迎指正。 一、通常会面临的三个问题大部分小规模BIM都会从事着建模、咨询或培训之类的工作,也有一部分以建设BIM平台为目标。这类的工作团体在运作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笔者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自从BIM开始火了以后,各种BIM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有独立创业的,有的依附大企业,有的出自高校。类似于实体商品经济体系,在这股BIM创业的潮流中,小规模团队还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笔者想依据自己的观察,并附带些思考,在此对这些团队的现状做一些分析,也对未来做一些揣测。若有偏颇,欢迎指正。


一、通常会面临的三个问题


大部分小规模BIM都会从事着建模、咨询或培训之类的工作,也有一部分以建设BIM平台为目标。这类的工作团体在运作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笔者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收款难。许多BIM团队都有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辛辛苦苦起草了模型标准,建立了模型,配合了碰撞,制定了相关BIM应用的模型要求和工作流程。最后到收款时,却常常遇到困难,或者有拖延的情况,或者有克扣的情况。


其次,价格低。这个问题在BIM招投标阶段就有清晰的体现。在BIM应用的内容和成果上,参与竞标的团队之间差别往往不大。那么竞争的优势就不得不在价格上体现了。所以,在有些项目上甚至能看到建模费用跌破一元人民币每平米的情况。相对低的价格就压缩了BIM团队的利润,零利润甚至负利润都可能出现。


再次,发展受限。据笔者观察,许多的小规模BIM团队经营两三年之后,团队的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业务水平和层次也没有显著提升。整个团队在既定的模式里不停原地打转,重复做那些最初在做的工作。


二、造成问题的几个原因


这三个问题都普遍存在,所以应该不是小团队本身工作不努力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一些非技术因素(故意克扣和拖欠合同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行业发展特征和市场规律可能是造成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此稍作分析。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BIM新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它给用户的新鲜感开始下降了。自从“上海中心”项目在BIM上的实践获得成功后,参数化建模、三维设计协同、跨专业碰撞分析、施工进度模拟、施工方案模拟、移动端模型查看、3D扫描、全景摄像等前卫BIM应用迅速吸引了各方的眼球。但是,现在已经2017年了,观察一下各类BIM案例,似乎还是逃不出这些应用内容,只有VR和无人机的加入才算多了一些新话题。当创新内容增长的频率开始下降时,已经习惯了高频刺激的市场就开始趋于理性。虽然行业内对于BIM的认可还是很普遍,但由“热闹”催生的需求已经开始收缩,BIM从业团队受到冲击也就顺理成章。


第二个原因就是大部分BIM应用的价值仍然不够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商业活动里,当事人总是会用成本收益比来衡量某些活动是不是值得从事。用这种理性的眼光来审视BIM应用的话,有充分证据证实的能产生实际收益的应用也就是碰撞分析和设计协同,其它应用仍然都处在实验室阶段,成本与收益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比值,在设计和施工领域还不具备商业推广的条件。所以,许多复杂项目引入各类BIM应用,更多的也是为了研究和评估的目的(顺便提升一下行业影响力),而那些相对平凡一些的项目却对BIM并不怎么感冒。笔者认为这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误导了许多希望借BIM创业的人,当他们真正开始接触市场时,却发现市场并不如想象中的大。


第三个原因是BIM行业的入门门槛太低,市场很快就达成了充分竞争的局面。借用郭德纲对相声行业的描述,BIM的大门是在山脚下,打开大门后才能看到一级一级向上攀登的台阶。BIM的基础业务其实就是建模,而Autodesk的系列BIM软件上手都不算太难。所以,即便是一个资质相对平庸的人,也可以通过短短两、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就可以加入到BIM大军中来。相对低的入门条件,配合上高涨的热情,造就了大量的BIM咨询团队,他们在低端的BIM应用市场上相互拼杀,压低价格。低端应用的低价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于BIM整体价格的判断,以至于中端应用也受到牵连。


小规模团队本身的资源往往有限,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去承接利润丰厚的高端BIM项目,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去潜心研究核心技术来打造技术壁垒。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为了生存,在低端和中端应用市场上拼杀和挣扎。他们在消耗当下精力和时间的同时,也在消费未来的可能性。


三、BIM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分析了现实问题和部分成因之后,合适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被找到。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应该被加入考虑的范围。毕竟所有的解决方案都需要顾及未来的变化,不然其效力就要打折扣了。那么,BIM在未来会有哪些明显的趋势呢?


第一,资源和资本越靠越拢。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资源要寻求变现的机会,而资本需要稳妥的投资方向,二者很容易抱团取暖互通有无。工程建设行业里的巨无霸们本身就握有大量的行业资源,也能够凭借这些资源,轻松地通过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耐心来研究前沿技术,也可以通过收购来快速发展。这种情况与美国目前医药行业很相似,大型企业掌握渠道和资金,研发和并购并行,长期统治行业。强者愈强的局面在短期内恐怕很难打破。


第二,BIM将与实际工作相和信息化融合。这个趋势想必不会有人反对。毕竟BIM本身还只能起到辅助实际工作的作用,数字资料还是要与实物关联才能产生价值。目前的许多BIM应用不能产生价值,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廉价而高效的途径来与实物和实际工作关联。


第三,BIM软件必然将越来越易用,而且全日制学校的教育也必然顺应时代变化,所以培训领域势必要走下坡路。这个趋势只要参照AutoCAD的发展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四、可能的出路


BIM圈内一直有这样的声音,希望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扶植BIM发展和创业。暂且不论新政策的出台是否能够很好地兼顾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也不论这样的政策出台需要多长的周期,单单就是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上的这种想法,就要多不靠谱有多不靠谱。中学的唯物主义教育就告诉我们,客观世界并不随着人的主观意愿改变。与其等待别人来救,不如先自救。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价值”全在其“稀缺性”。“稀”代表供应少,“缺”代表有需求而不可替代。如果小规模BIM团队要生存要发展,还是应该遵从价值规律。


如果团队愿意继续从事基础BIM工作的,不妨考虑通过不断的摸爬滚打,精进建模的技术。在模型质量和建模效率上做到出类拔萃,然后在行业内积累名声。有许多连锁品牌开线下店时,往往都会有统一的设计风格,借用良好的名声和绩效,与它们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定时更新模型,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如果发展顺利,还有可能成长为类似“富士康”的建模工厂。只是过程中免不了激烈的竞争,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毕竟总是有幸运儿的。


如果团队有些开发能力,那么可以考虑寻找那些大团队不关注的点来做开发。许多大企业的团队往往都以开发平台为目标,希望达成大而全的功能体系。事实上,越是想要达成面面俱到,越容易顾此失彼。这就是小团队的机会,抓住一个被忽略的应用需求,做成可以嵌入平台的插件。在这个细分领域内,不断改善使用体验和应用效果,争取成为领袖。Eyeo是广受欢迎的浏览器插件adblock背后的公司,它就始终在广告拦截领域深挖细做,单凭一个小小的插件产品,已经在全球获得了一亿的使用量。他们的成功也许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路吧。

如果团队里有从业经验丰富的成员,还可以考虑与其它小团队一起合作。就像“长板理论”里说的那样,集合不同团队的优势,抱团成长,就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以更强大的阵容,为后发的大型企业提供BIM发展策划和支持。毕竟中国那么大,有很多地区的BIM发展还比较落后,有大量的企业需要相关服务。以先发优势换取商业利益,想必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

《孙子兵法》里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商业环境如同战场,小规模的BIM团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局面,如果还以“随大流”的心态从事工作,其结果无非就是把竞争从一个领域带到了另一个领域,利润还是得不到保障。想来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寻求差异化竞争,才有更大的可能性来获得更好的前景。当然,保守的策略也未必不能成功,毕竟总是有人能通过买彩票获得巨奖,只不过埋头苦干的同时还要注意常常自求多福。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