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彰武县实例论述了生态脆弱城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彰武县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从划分生态功能分区,环境质量改造,生态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彰武县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彰武县 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及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发展重要的因素,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彰武县
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及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人类发展重要的因素,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1 彰武县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彰武县属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为风积地形,中、南部为冲—洪积平原,柳河两岸为次生风沙地。总体上北部为科尔沁沙地的延伸地,南部为松辽平原的坡水地。
由于本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受科尔沁沙地南侵影响以及历史上不合理的农牧业发展等人为破坏,县境北部地区严重沙化,部分乡镇就位于沙地之中,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
1.1 干旱比较严重
彰武县是省内干旱较为严重的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地干燥,部分粮食作物绝收。
1.2 土地退化问题突出
1.2.1 耕地受到污染,土壤贫瘠化加剧,低产面积比例较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化肥和农药在本县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量越来越大,单位耕地施用量越来越多。
1.2.2 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抬头。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北部乡镇近邻该沙地,其中有的乡镇就位于沙地之中。
1.2.3 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彰武县除北部风沙危害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之外,在其他丘陵和浅山区,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1.2.4 天然草场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盐碱化土地尚需治理。
彰武县历史上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但是由于大规模的开荒种地,草地严重过载,致使天然草场严重退化,相当一部分草场已经成为荒漠,现存的草场也因过度利用致使生产力急剧下降。
1.2.5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降低。
全县植树造林和草场建设的速度较快,植被面积不断加大,但从生态建设的需要看,森林和草场的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不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1.3 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1.3.1 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
生活污水连同县城内的工业、第三产业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主要受纳水体(养息牧河),使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1.3.2 固体废气物处置不当,二次污染严重。
由于没有建成统一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彰武县排放的各种工业废渣、城镇生活垃圾全部露天堆放。
2 彰武县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彰武北部面对内蒙沙地,部分乡镇就位于沙地之中。县境地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少,干燥度大,大风日数多,降雨时段集中,单位时间强度大,土壤多为草甸土和风沙土,地下水位低,上层土壤干疏、粘性差、易流动,植被稀疏,是土壤干旱、风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2 污染源治理进展迟缓,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刚刚起步。
由于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限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展不快。
2.3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仍未彻底消除。
在过去漫长时间里,彰武县的生态环境因大规模的开荒种地、草场严重超载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尽管经过不断治理,但是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
2.4 建设资金不足。
彰武县经济欠发达,财力较弱,加上生态建设任务较重,所以,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用于污染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经费很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与现实需要差距很大,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速度。
2.5 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城镇生态和环境质量差。
彰武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低、清洁燃料应用不普遍、城市道路完好率较差,给排水覆盖面较小,垃圾和污水尚没有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绿化覆盖率低,城区现在还没有一处较大、功能较完善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化与防护绿化不成规模,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化水平低于国家和省、市的平均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前面对环境的分析,要使彰武镇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建成环境清洁、优美,具有较高舒适度,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3.1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分区
彰武县域生态功能区主要根据大的地貌类型、植被类型、矿产资源分布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业布局和人为经济活动方式为主要指标进行划分,对每一功能分区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
3.2 改善环境质量
3.2.1 水环境质量
为保证地表水各个功能区能够达到和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规划了以下控制措施: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并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3.2.2 空气环境质量
在县城内加大推行集中供热、供汽力度,所有位于集中供热供汽覆盖范围之内的热用户,一律不准建设分散供热供汽的燃煤设施。
3.2.3 噪声环境质量
加强道路建设,建设外环公路,分流过境车辆,降低城区机动车密度;加强交通管理,对畜力车和农用机动车辆进入主城区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加强对工业噪声源的管理,在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的基础上,将位于非工业区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工业区。
3.2.4 固体废弃物处理
实施减量化产生方案,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大力促进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3.3 开展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经济建设,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它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性,并追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3.3.1 种植业
大力发展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加农民和财政收入的粮食、食品、饲料牧草加工业和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原料的工业产业门类,拉长农业经济链条。形成以种植业为龙头、以养殖业、加工业为增值手段,各相关产业相互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3.2 林果业
在林业建设的结构上一是继续抓好北部风沙区、柳河两岸以及风口部位的防风林建设,使其发挥防风阻沙的生态屏障作用;二是抓好浅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建设,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保障;三是抓好平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和薪炭林建设,为中南部平原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保障。在确保林业的生态效益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彰武县林业不但在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生态效益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主要环节。
3.3.3 畜牧业
在养殖业发展的模式上,采取适度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基地和养殖园区,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舍饲饲养,禁止传统的放牧散养,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要建成以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3.3.4 生态工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重点行业和骨干支柱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环保和无污染、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加速工业小区建设,走集团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路子。加快工业和经济发展速度。立足于本县资源条件,以对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升第一、第二产业产品附加值的行业为重点。
3.3.5 第三产业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具有高附加值的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商品流通、交通运输、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产业。在乡镇和农村优先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机维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储存销售、兽病防治等服务业;培养壮大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的经纪人和中介公司以及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运输等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服务保障体系。
4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社会方方面面都要以大局着眼,力戒盲目建设,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重视环境,恢复和构建生态城市,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才真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