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休闲读品 于 2016-7-6 00:05 编辑 岷江水为什么会在雨水季造成成都平原发生水灾,而旱季却无水可灌溉呢?原因就在于有座小山挡住了泯江河道,因此都江堰的首要工程便是将此山凿开,形成一个分流渠道,即宝瓶口,岷江水经宝瓶口由南流改向东流。原来的岷江河道称为“外江”,凿开的分流渠道称为“内江”,凿出来的土堆成新的小山称为“离堆”。 表面看来都江堰只是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两部分,但实际上其中的学问很大,都江堰最玄妙的地方就是以“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原则,精确的控制内江水量和泥沙量。
岷江水为什么会在雨水季造成成都平原发生水灾,而旱季却无水可灌溉呢?原因就在于有座小山挡住了泯江河道,因此都江堰的首要工程便是将此山凿开,形成一个分流渠道,即宝瓶口,岷江水经宝瓶口由南流改向东流。原来的岷江河道称为“外江”,凿开的分流渠道称为“内江”,凿出来的土堆成新的小山称为“离堆”。
表面看来都江堰只是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两部分,但实际上其中的学问很大,都江堰最玄妙的地方就是以“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原则,精确的控制内江水量和泥沙量。
宝瓶口和离堆
成都平原所需灌溉量是一个常量,无论旺水期、枯水期都只需40%的岷江水。在没有采用坝、闸的技术手段下,都江堰是怎么来控制水量的呢?这就是都江堰第一道工程鱼嘴的作用。鱼嘴分开河道,将岷江水分为两支,40%的岷江水分入内江用于灌溉,其余60%的岷江水入外江流走,60%是岷江主河道可容纳的水量,所以泯江再不会泛滥、溢出,引发洪灾。
都江堰鱼嘴
要想保证内江40%的水量,除了控制河道宽度,还得注意河道的深度。最初开凿时,河道底埋有卧铁,在疏浚河道时,挖到卧铁所在处即可,如此控制河道深度,保证其稳定水量。
都江堰卧铁
另外,在离堆对面设置有水尺,水尺有22划,每划一尺,清代以13划为飞沙堰顶高,当内江水超过这一水位时,超量的水从飞沙堰顶流入外江,以此保证流向内江下游的水始终是一常量。
都江堰水尺
我们知道岷江水携带的沙石特别多,甚至有粒径一米左右的沙石如果这些沙石进入内江,会使内江或内江下游堵塞,从而致使内江水溢出,造成洪灾,所以都江堰有个重要的分沙功能。
所谓“二八分沙”,实际上从鱼嘴开始,泯江水80%的沙石流入外江,只有20%的沙石进入内江。这20%的沙石量依然很大,都江堰设计了一个综合分沙工程,即凤栖窝和飞沙堰配合分沙。凤栖窝与内江主河道有一角度,河道底部还有一坡度,水流顺着凤栖窝将沙石卷起,沙石卷起来的方向与内江有夹角,沙石被甩到飞沙堰上,沙石从飞沙堰上被水冲回外江主河道,而没被冲过飞沙堰的沙石便会沉在凤栖窝。
飞沙堰和凤栖窝
凤栖窝和飞沙堰的结合分去岷江15%的沙石,只剩下5%的沙石过鱼嘴进入内江,其量很少,不会堵住河道,而且维护量非常小。
这就是都江堰之所以能沿用两千余年的奥妙所在,它展现的这种治水智慧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