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消除的歧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述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春节长假刚过,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就面临着“用工难”的问题,许多媒体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是导致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中山大学郭巍青教授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价值与生活价值上的观念变化与行为方式变化,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即农民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谈判主体地位逐渐上升。它要求政策制定与相关研究从结构观点转向主体观点”。
难以消除的歧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述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春节长假刚过,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就面临着“用工难”的问题,许多媒体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是导致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中山大学郭巍青教授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价值与生活价值上的观念变化与行为方式变化,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即农民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谈判主体地位逐渐上升。它要求政策制定与相关研究从结构观点转向主体观点”。
我自己的研究体会,要对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真正了解和真正认识,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作为一个城里人,作为并非是农民工阶层一员的人,要真正认识他们,其实我们自己可能存在着很多的偏见。我将现在政府的言论、媒体上的言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几种描述,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然后再做一个评判性的反思,因为我觉得很多描述,动机上可能是想为农民工好,动机上可能是谈了很多要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生活里来,但是实际上里面仍然深深包含着一些歧视,包含着一种污名化的效果。我谈这些,目的是引起我们的反思,既是引起我们研究者的反思,也希望引起制定政策者的反思。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的感受,特别加上中央一号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之后,我觉得有三个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描述,一个是经济取向上的描述,第二是社会取向上的描述,第三是文化取向上的描述,我的目的是对这些描述做评判性的回顾和评判性的反思,看看这些描述对不对、合理不合理,我们应该怎样更好认识新生代农民工。
经济取向上的描述:两个困惑
具体讨论之前,我们先要有一个规模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这一批人,按照最新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农民工大约有2 .3亿至2.4亿人,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那就是超过1亿了,其中90后有4000多万人。这个说法有一些重叠,因为广义来说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包括90年代后的。但我们定义在1.1亿或者1.2亿,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这些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特征呢?首先是经济描述,“现在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可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直观的感觉。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月份有一个访谈,专门谈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他用的是“第三代农民工”,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到9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他概括了四个特点:第一,他们从来没有种过地;第二,这批人都念过书,具有初中文化,是在电视机、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第三,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概念;第四,他们心理平衡度较差,难以接受“被歧视”。他给新生代农民工做了四个方面的概括,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肖像。
这个肖像在其他的专家那里看来也是差不多的,还有专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概括为“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是工作耐受力低。我理解这就是国务院的主管官员和主要的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专家们共同的看法。有这样的看法是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到中央、国务院制定政策时的考虑。怎么定义这个群体,就有什么样的政策。
我想简单地问,“三高一低”这个简明扼要的概括,新生代农民工是这样的吗?我觉得这样的概括是有问题的。以上特征描述,当然有事实的一面,而且也有好的一面,但是我认为,以上特征描述均包含一个隐藏的视角:即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普通工人标准。只有从这样的标准来要求,那些特征才成立。
我有两个困惑:第一,他们曾经是“留守儿童”吗?第二,他们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吗?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基本上就是在农民工流出的大省份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以前对这些问题讨论过很多,那么从这些状况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现在工作之后,他们怎么会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职业期望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的?他们怎么从悲惨的留守儿童,突然一变变成了娇生惯养、挑剔工作的一代呢?
社会取向上的描述:极其冷酷的因果颠倒
接下来是社会描述。这是来自媒体上的一篇文章,“如果他们游荡在城市,就显然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新生代农民工看作是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来源,甚至可以简单地说,他们就是罪犯。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的概括,特别来自公安部门、警察和负责维护社会秩序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表述。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题目是《中央首提“新生代农民工”意味着什么?》,当前大多犯罪的人在这一群体。去年11月16日,广东警方公开悬赏通缉50个命案逃犯,大多数人来自农村,这一显著特征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表示,农村留守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2009年11月17日《广州日报》)。
最近《检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二代农民工年轻、阅历浅,不愿吃苦又想过上好日子,在诱惑面前,很容易走上歪路。新型犯罪多发生在二代农民工身上,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这一群体多受过一些教育,有一定文化,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思路开阔且办事手段灵活。南京雨花台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许多二代农民工不屑于干盗窃、抢劫等‘小偷小摸’的事,理由是来钱少、风险大。在他们眼里,制作贩卖假发票、办理信用卡套现是‘低风险、低投入、高产出’的发财捷径。”
这又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一个描述。
这篇文章同时谈到对二代农民工犯罪原理的分析,雨花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顾晓宁认为,多数二代农民工自幼跟随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同于农村居民的特有生活、行为和就业方式,他们的生活处于多元化价值观的无序混合状态,其结果是,文化冲突导致他们的行为失去了原有规范的束缚,评价善恶的标准也失去了统一尺度,并在内心不断受到冲击乃至弱化。二代农民工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经济困境,城市丰裕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拔高了他们对物质的期望目标。然而,由于城市政策、自身文化素质以及择业不稳定造成的生活窘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导致其极易偏离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有这一类的社会描述,明显就是警察的眼光、警察的视角,我们看了之后,就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犯罪的高发群体。所有的描述当中,我认为社会描述中含有冷酷的因果关系颠倒与个人心理归咎,留守儿童或者跟随父母在不同的城市里流动,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这本来是我们的政策、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一个巨大的制度缺陷,现在将这个缺陷作为一个背景隐藏到后面去了,突出显示出个人的心理扭曲和行为错位,于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转化为家庭没有正确的教育,无根漂泊与读书难问题转化为“内心失去善恶标准”。
这是一个因果颠倒,而且是一个极其冷酷的因果颠倒,我倒不是说说这些话的警官、检察长心理不好,而是我们习惯了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描述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留守儿童呢?为什么父母不能在他们的身边呢,或者他们不能在父母的身边呢?为什么他们不能有一个好的教育呢?按理说,过去我们有那么多留守儿童的讨论,我们应该在这个方向上追问有哪些制度根源、政策要弥补和消除,过去也谈了很多,但是忽然就没有了,剩下就是个人心理行为错位,然后就是犯罪了。
文化取向上的描述:被排除在80后概念之外
第三是文化的描述。央视“新闻1+1”报道“他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为什么要将这些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呢?每一个城里人的孩子下迪厅、染染头发、到网吧,不会作为他们的特征,但是农民工来了之后就觉得很惊讶,你也染头发、你也穿漂亮衣服、你也用手机、你也上网等等,发出这种惊讶的时候,背景是你觉得他们原本是不会这样的。
既然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80年后出生的这一批人,那么按理说他们就是80后。可是,关于80后所有的概括、定义、描述和分析,是根本不包括这些80后的农民工的。在使用80后这个概念时,潜意识、无意识地就将农民工排除在外,80后出生的这些农民工其实并不归纳在80后的概念当中。
80后字面意思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
媒体上有这样的一段描述:“80后”主要是计划生育后的一代,童年度过了美好的一段时间,学历也较上代人高些。但相对较低的就业率和房价高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当然还包括与“70后”争夺女友。刚参加工作的他们也因低收入和物价上涨而成为非自愿的“月光族”。该群体同样面临着即将担负家庭重担的压力。所以种种压力使得80后人群逐渐成熟起来。“80后”现在已经成长为壮年,逐渐成为各个岗位的责任人,逐渐变得理性而不再冲动,“80后”大学生居多,在各个岗位上都冲在最前线,当然做苦力的事情也变得多了。“80后”独具个性和魅力,80后做什么的最多呢?是互联网,领军现代科技,将人们的生活引向新的时代。
这样来描述的80后概念,为了使80后这个群体与70后、60后区分开这样来描述,当然不一定准确,但是这属于80后自己的描述,我们看这些文字,心里会想,他写这样的话时,从来没有想过有80后出生的那一些留守儿童、农民工这一类人,否则不可能这么描述的。他们的形象和我们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一回事吗?我们有共同的集体记忆和集体经历吗?如果在你的描述当中没有,那就是割裂开来的,如果有的话就是包含在这里面的。
本来新生代农民工指的就是80后的农民工。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有关80后的大量论述,并不将新生代农民工包括在内。因此在这个角度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这么说,他们在身体的存在上,就是这个人已经在融入城市的消费,前面说了他们染黄头发、用手机、泡网吧、唱K、穿时髦的衣服,他们在我们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其实他们的身体存在已经存在于我们这个城市的环境当中,但是他们却被排除在有关80后的文化的论述当中,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排斥,或者说这是我们自己都不觉得的排斥。当我们自己为80后而骄傲时,我们没有想过这个概念本身是指什么。
农民工的问题,以前谈了很多了。除了户籍障碍和经济障碍之外,还有政治上的障碍。此外,还有平常不太明显的,是我们自己无意当中在强化的,是文化上的障碍。就是我们用的词汇,被天然的垄断了,将人家排除在外,这是文字上的霸权,而你无意识,而使得他就不能将自己摆进这个群体当中,这就变成了一个从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