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界艺术生活中心位于武汉“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产业园前身是武汉轻型汽车制造厂,该厂在1957年下线了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新音界用地位于园区的东南角,紧邻一栋八十年代的办公楼,该楼后期改造成琴房使用,和加建部分连为一体。业主希望通过加建这个琴房前厅,可以向更多的民众展示一种音乐融入生活的方式,一种新的关于音乐的生活态度,而非一味的钢琴技能练习。 建筑师的任务是在12MX21M的用地上,通过空间的营造、界面的控制、材料的处理建造一个150平方米的场所,容纳进前厅、会客、休憩、茶水吧、合班教室等空间,并解决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让老建筑获得新生,并传达出新兴的音乐生活理念。
建筑师的任务是在12MX21M的用地上,通过空间的营造、界面的控制、材料的处理建造一个150平方米的场所,容纳进前厅、会客、休憩、茶水吧、合班教室等空间,并解决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让老建筑获得新生,并传达出新兴的音乐生活理念。
面对5-14岁的孩子及其家长这一主要使用者,建筑师希望在前厅的体量构成上能够自然的融合玩具积木的堆砌感,通过院落的转换能够让室内外空间达到视觉上的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光线进入。
两个院落一静一动。前院结合建筑的主要入口,并植入同园移栽的成年白玉兰,保持了建筑的开放性和容纳感。供家长休憩、体验的三角钢琴、茶水吧和交流空间围绕前院布置,并通过顶部光廊延展到老建筑的一层内部空间,以此获得视觉和动线上的联系。后院则让改造后的琴房一楼获得了必要的阳光,同时让外界面封闭的合班教室在获得光线的同时保留了私密感。
建筑师希望借用不同的空间高度,在相对紧张的场地里诠释出多重的功能需求,并通过路径转换,伴随音乐的节奏,来实现业主希望获得的体验感。这种体验包括客户通过窗缝面对求学孩子的微笑;自然落座在钢琴旁的轻吟弹唱;多年未见的朋友偶遇时的惊诧,以及那伴随音乐的午后小憩……
建筑材料选用清水混凝土整体现浇,除了应对紧张的工期外,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的张扬感,保持园区的质朴外观。不足的是限于资金压力,没有专业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团队,靠建筑师和当地施工队的现场交流,难以保证其完成度,只有通过后期修复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材料质感。
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在建筑师与业主、业主与施工队以及建筑师与施工队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博弈。所幸的是在建筑、室内、景观和家居选型等各个环节上业主对建筑师的设计工作给予了充分尊重,才在短短的两个月工期内,通过建筑师几乎平均每隔两天的现场跟踪,最大化的保证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让这次新建筑的植入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