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典园林“虚实”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是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其中,“虚实”关系是营造这种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1.古典园林中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就建筑自身而言,虚为空间,实为形体,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变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实”主要指粉墙,“虚”是指门窗、孔洞及通透的走廊等,这些物体与粉墙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强烈的,而一些半实半虚的效果,比如漏窗、花窗等,在空间上起着过渡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是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其中,“虚实”关系是营造这种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1.古典园林中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就建筑自身而言,虚为空间,实为形体,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变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实”主要指粉墙,“虚”是指门窗、孔洞及通透的走廊等,这些物体与粉墙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强烈的,而一些半实半虚的效果,比如漏窗、花窗等,在空间上起着过渡作用。
2.古典园林中“藏”与“露”艺术手法的虚实“藏”与“露”也是一种虚实的处理手法,藏得含蓄、境深,是“虚”;露于外是“实”。画论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同样认为露则浅、藏则深,欲露而先藏也同样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3.古典园林中“疏”与“密”艺术手法的虚实“疏”与“密”也是虚实处理的重要手法,形体组织疏则显得空,形体组织密则显得实,园林建筑尤其以布局体现最为明显。例如,苏州留园其建筑分布疏密对比就比较强烈,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的建筑高度密集,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
4.堆山叠石、庭院理水的虚实艺术处理手法凡有园,必有山石。砌峰应当空不可实,应当曲不可直,有曲才有动势;砌洞要圆不可方,“方”,为门窗,“圆”,为洞,力求让线条清晰,石块不可横竖杂乱。园中水景形成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与幽深曲折的庭院形成疏密、开闭的对比。水景通常会配合山石,于是亭榭花木与天光云影相互映衬,使得庭院宛如画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念
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下面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虚实”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1.室内设计中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有大量的留白空间走廊,其主要元素是粉墙,点缀少量的规则角窗,省略了繁文缛节,只保留了古典的写意。此外,郁郁葱葱的翠竹让新馆的意境更加优美。墙面是大面积的实空间,而顶部玻璃加上木格栅又营造出半实半虚的效果,将传统园林建筑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2.室内设计中“藏”与“露”的设计手法
在新馆的设计中,从入口大厅沿着大道笔直走下去,只见廊道紧贴前院四面墙壁,廊墙间转角处形成两个小天井,转角廊道内为墙,其上开大小适度的锦窗,右边小天井种植玉兰树,左边小天井种植桂花树。墙壁上六边形的窗洞不时显露出窗外的青竹,虚实手法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门洞后的几株翠竹让人不知后面是墙还是小径,由此,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可见一斑。
3.室内设计中“疏”与“密”的设计手法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中轴一带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为廊北之后湖、园林和庭院空间;入口大厅、廊、后湖墙则为“实”。由中轴线发展而成一个景观带,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一面的空间较空旷、舒展,是一个放松的空间。
4.室内设计中材料运用表现虚实的设计手法
新馆中玻璃与混凝土成为主角,这两者正是虚实关系的绝妙对比。混凝土的大量运用营造出博物馆需要的大面积实空间,而玻璃加上木格栅又营造出半实半虚、光影变化的生动空间,配合水波微兴、锦鲤游戏于睡莲之中的境界,灰白建筑稳稳立于水面之上,一切让人心境平和。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形式规律
“虚实”的各种艺术设计手法、技巧,都是以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为目的的。意境虽然是主观的感受,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虚实”的表现也是有形式规律的。建筑形体空间的虚实,应避免没有重点,虚实的比例不应过于平均,应该以一方为主导。比例平均会过于呆板。另外,还要使这两种元素互相交织,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有强烈对比,又有两种元素的互相渗透,这样视觉上就会柔和很多。
四、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古典
园林中“虚实”观念的现实意义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追求的核心。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朴实的美学特征。西方设计理论和思潮的涌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及过度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令我们失去了古代人造园的执著与宁静,也失去了古代文人对平和心境、如诗意境的追求,更使设计缺乏文化内涵,流于形式,忽视对心灵的关注。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才能寻找到适合我们的人文居住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的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