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1]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其中重点。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文献综述 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1]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几年来,这个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可,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低碳经济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其中重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需要新的产业结构模式支撑。因此,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发展合理的产业模式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梳理,首先简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环境保护论文,然后阐述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接下来举部分行业在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最后评价文献并得出相应启示。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文献综述
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1]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几年来,这个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可,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低碳经济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其中重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需要新的产业结构模式支撑。因此,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发展合理的产业模式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梳理,首先简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环境保护论文,然后阐述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接下来举部分行业在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最后评价文献并得出相应启示。
一、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2]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述。国外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更加深入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Low Greenhouse) 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3]。牛文元(2009)[4]、贺庆棠(2009)[5]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国内学者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袁男优(2010)[6]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论文怎么写。发展低碳经济有低碳社会、低碳市场、低碳产业3个切入点。作者将低碳经济划分为三个切入点,低碳产业是其中之一,为能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产业调整,本文将从低碳产业调整方面文献进行梳理。
(二)产业结构的内涵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新一轮的经济变化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作为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点和抓手,通过实现产业节能、产业增加值、提高产业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改善我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高能耗的态势,缓解我国在低碳国际标准形成过程中面对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带来的压力,以实现低碳经济的中国含义。苏伟(2010)[7]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给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有学者指出我国实行低碳化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应发展碳强度绝对值小、边际碳强度有下降趋势、并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
(三)碳排放与产业经济调整的关系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进行大量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影响。NoamBergman,Nick Eyre(2011)[8]指出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内能源消耗占四分之一环境保护论文,传统节能减排方法与发展新能源产业相比具有直接、低成本的优势,但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的社会效应,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通过分析论述得出新能源产业在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 艳,严金强,李真(2010)[9]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根据部门内部不同的技术类型,资本技术构成可区分为低碳型技术构成和高碳型技术构成。技术类型、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邹秀萍[10](2009)等利用1995年~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随着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的增加,碳排放量呈现出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由文献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排放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切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四)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路径
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已不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转型与产业结构提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在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路径方面,国内外学者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M. Evans(2003)[11]指出国际碳排放交易将降低减排成本,加大对碳环保经济的投资,促进碳环保投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蒋明麟(2010)[12]从国家层面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一产、二产和第三产业之间发展比例的调整,一、二、三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发展的比例调整问题,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探索有力的途径。
薛云伟(2010)[13]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加快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归根结底环境保护论文,要走低碳发展之路论文怎么写。第三产业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业,附加值高,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李宏岳(2011)[14]以低碳经济为依托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并提出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1)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升级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2)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3)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4)低碳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
张丽峰(2010)[15]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措施:1)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2)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3)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4)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5)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6)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7)其它配套政策。
郭晶(2010)[16]低碳目标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的主要三个经验:1 )调整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型工业;2 )推动知识型产业发展;3 )拓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低碳经济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大产业的调整、三大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比例调整以及发展新兴产业都可以优化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二、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
Lin Sue J., Lu I.J., Lewis, Charles(2007)[17]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产力和平均能耗情况,设计了关于经济、能源、环境质量的灰色关联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应调整产业结构,为了减少能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应由高能源密集型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变。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2007)[18]阐述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地方制定的长期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并指出为了达到目的,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措施是必要的。同样,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时认为中国要走向低碳经济,必须首先对现有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前提及有效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论文,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比例不协调等。陈春(2010)[19],产业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很大,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保证低碳排放,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有较大问题。赵明(2010)[20]在大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催化和加速中国经济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经济型发展转变。我国也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林君暖(2011)[21]因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认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现状,并且依靠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引导、能源结构优化、传统高碳产业改善、科技进步等一系列辅助策略。刘再起(2010)[22]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不会增加而且会减少碳排放量,所以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环境保护论文,加快调整力度与步伐。综上学者的观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