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辩 论文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或是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同时也是人类特定时代文明的特征性事实的表征或指代。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维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普遍成为人类个体活动的目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与体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环境技术的充分发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积极弘扬,与生态文明相应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的大力提倡与实现,各地区的原生态状况得到最大可能程度的恢复、维持与保护等。
论文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或是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同时也是人类特定时代文明的特征性事实的表征或指代。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维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普遍成为人类个体活动的目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与体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环境技术的充分发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积极弘扬,与生态文明相应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的大力提倡与实现,各地区的原生态状况得到最大可能程度的恢复、维持与保护等。
论文关键词:文明;生态;内涵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子概念。《说文解字》认为,“文,错画也。象交文”[1] 185,“明,照也”[1]141。文即指用笔画交错而形成的象形文字;明即指日、月之光芒照亮世间万物之状。文明从最抽象的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用其错综复杂的活动而形成了符合其目的的、丰富的物质结果和与其心智相适应的经验知识、精神状态。经验知识与精神状态原本是作为主体的人类个体所具有,但它却又可以以物化的方式存在下来,它或通过人们活动的物质结果反映出来,或通过直接的文字表述出来而遗传给后来的人类。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一样,任何具体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在其创造文明的活动过程中,也总会有其特殊性,因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人类文明的历史。为了把握这种特殊性,人们一般从时空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的文明,以特征性的事实来描述不同的文明。
人们曾把最初的人类历史与后来的人类历史区别开来,冠以野蛮(蒙昧)史和文明史。其实,野蛮史又何曾不是文明史。其时人类的活动当然错综复杂,人类个体当然有心智,其活动的物质结果当然有与其目的相符合者,其活动当然也形成与其心智相适应的经验知识和精神状态。只是当时的文明与后来的文明有着巨大的本质差异,使得两者无法同日而语,所以冠之以野蛮(蒙昧)云云。现在人们把人类的文明史作一粗略的划分,名之曰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者指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自然植物和猎取自然动物为普遍的食物来源的时代;次者指人类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前的普遍以人工培养自然植物和驯服、养育自然动物为食物来源的时代;后者则用来指以机械知识和无机化学知识等为主要基础的活动普遍盛行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时代。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划分方法,如黄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等,以标识不同的民族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特定文明;而石器文明、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等,则以特征性事实标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具体人类的文明活动的一些共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尤其是2007年末,中国环境哲学界在北京郊区鹫峰会议上发表的《建设生态文明宣言》,使得这一概念获得完整的学术意义。文明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人类的文明活动过程及其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结果和状态。文明概念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本来就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基础,再加上人们理解文明的时空跨度可以有大小的不同,人们用以描述文明的特征性事实也可以千差万别,所以使得对其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方便、灵活,而对其在语言中的把握却又非常模糊、不易。虽然如此,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主要可能分为三个角度:一是把文明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二是把文明理解为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三是把文明理解为用特征性事实表征、指代人类特 定时代活动的特征。那么,我们在何种角度上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呢?
事实上,人们也是在上述三种角度上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笔者在这里先试图将这三种角度上的生态文明概念作一个分析。
首先,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则生态文明指所有的人类的有利于促进、维持、保护已经存在的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不仅是人们现在提倡与追求的一种人类活动方式,而且是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一个种类。还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中的作者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或因过度攫取自然资源而具有不可持续性,或因直接破坏自然而损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因而提出过一些质朴而直接的生活、生产原则,如中国古代的圣王之制、四时之禁、匆作淫巧、民胞物与等。这些原则有的是作为法令而提出的,有的是作为生活常识告诫后人的,有的是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不仅仅指人类整体或群体的活动,而且指人类个体的活动。能促进、维持、保护地球现有生态环境的,有利于地球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制度、禁令、道德标准的出现,是人类整体或群体生态文明的标志。同时,这种生态文明活动本身却是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类个体的活动来体现和实现的。
其次,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个大的时空跨度里的具体民族的活动结果的形态,则生态文明是一个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文明形态。就像农业文明是对采猎文明的扬弃、工业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扬弃一样,人们预料生态文明将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面对工业文明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为了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人类似乎需要一种新的文明。而近些年的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似乎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文明的门槛前,人们把这种新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吁与呼唤的出现,表明地球的生态危机已经紧迫到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危机的程度,关系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
最后,从用特征性事实表征、指代人类特定时代活动的特征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也是可行的。生态环境的良好不仅是人类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前提,也是人类未来社会美好的特征。生态和谐将是未来社会的时代标志性特征。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形式上可以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理解它,那么,它在内涵上应当有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生态文明最直接的内涵,是使维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普遍成为人类个体活动的目标。人是自然的一个成员,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因而在其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觉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个体的活动,在受其他关乎人类自身需要目的的控制外,同时总是与维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已经被破坏的地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目的一致。在生态文明的社会里,热爱大自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感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素质,体验、感悟大自然成为人们普遍而经常的自觉行为,将生态学和生态科学的知识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直接或间接背景成为人们普遍的思维倾向或习惯,鄙视、唾弃那些通过破坏、损害环境而获得的利益,赞赏那些维护、改善环境的善行,则成为人们普遍的伦理情感。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涵。粗略地分析,至少可以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生态环境自身等领域来探讨它。
生态文明在经济层面的主要内涵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所依赖的新生产方式,应该是在克服工业化生产方式缺陷并对它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方式并不彻底消灭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既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又与其相区别的新型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联系,它依然是一种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但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更能促进自然、社会与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产的目的和价值指向,仅仅在于满足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只是关注如何尽最大的可能和最便捷的途径从自然中获取人及其社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地球自然仅仅成为人们可以随意获取物质利益的“原料库”和倾卸废物的“垃圾场”。而生态化生产的生产目的和价值指向,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仅以获取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为目的,而且也以获取良好的生态环境成果为目的。生态化生产在目前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
在工业化生产目的和价值取向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而减少成本主要以自然为代价。生产者在生产时,不会考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排放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只要这种污染排放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小于其利用和污染处理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除非这种污染成本已经等于或高于它处理污染的成本,或者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进行污染处理。而且,虽然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生产,但这种计划并不把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考虑在内,只是以最方便、廉价的手段获得低成本的优质生产原料,不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从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除非企业的这种浪费成本已经等于或高于节约资源的成本,或者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浪费。这就在客观上使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了污染和浪费的特征。而在生态化生产目的和价值取向条件下,生产过程在充分满足人及其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生产活动不仅要以提供人及其社会所需的物质产品为直接目的,还要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对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使排放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的范围内,表现为“清洁生产”的过程。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为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对已经进入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重复利用,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化生产也表现为“循环生产”的过程。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和谐,而生态和谐是指生物间的和谐共生共存状态,或指一切自然存在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人等)的协调平衡状态。清洁与循环的生态化生产方式是与生态和谐目标相一致的生产方式。
生态文明在政治层面的最根本的内涵毫无疑问是民主。民主政治是一种通过制度、程序来保障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每一个公民都获得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东西可能是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充分表达其利益要求,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让人们充分说话。很难设想,在一个还有许多人的利益都不能充分表达的社会里,生态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利益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样很难设想,在一个生态正义与生态环境利益不能得到充分表达的社会里能够建设起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政治层面除了根本的民主内涵以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特殊内涵。如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行政与监管机构,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法律,形成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与运动等。虽然这些特殊的内涵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最充分地实现。
在文化层面,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环境技术的充分发展,积极弘扬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的大力提倡与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比工业文明在更大限度上依赖科学的发达。工业文明是主要建立在牛顿机械力学体系的科学基础上的一种人类文明,虽然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对于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大厦来说,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砖一瓦,远不是人类科学知识的全部。因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必然有所偏颇,而且这种偏颇正是造成现在全球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和降级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局面,人类首先要在科学知识上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获得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的完善。这种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和领域,就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技术。在生态文明的社会里,这些科学技术不仅获得极其充分的研究和发展,还要提高其普及程度,以至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技术的知识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或直接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将把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积极文化成果包括在自身之内,并将之改造成为生态文明的组成成分。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自然观、价值观上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自然观上,人们主要持一种生态的自然观,地球的生态系统整体而清楚明晰地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依据。在价值取向上,彻底摒弃统治自然、奴役自然态度而采取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和促进生态发展的态度。爱护自然、维护自然、促进自然的生态稳定,成为人们普遍的道德素养与素质。同时人们普遍采取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在今天的社会里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生活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化与节约化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在道德上对其他生命充满敬畏和仁慈的生存方式。
在生态环境层面,生态文明的内涵应是各地区的原生态状况得到最大可能程度的恢复、维持与保护。工业文明已经几乎使地球各个部分的原生态环境遭到了损坏,呈现为整体地球的生态失衡与危机:土壤流失、农药残留、或由于化肥的使用而质地改变、或人为地使地形地貌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植被破坏、荒地难觅、森林匮乏、灌木稀丛、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消失或种类失衡;草原退化或沙漠化;水源枯竭或污染、江河或近海水质低下、地下水位下降、水生动植物数量大减或种类灭绝、或江河坝阻不利于迁徙鱼类的繁殖与生存;矿产、木材、石油等各种资源日趋衰竭;空气污染、臭氧层的完整性缺失、气候恶化变暖、酸雨普降、灾害频繁;人口爆炸、都市城镇膨胀、战争与核战争及核污染的威胁笼罩……要恢复原生态,首先要通过生态技术来治理已经存在的污染,减少乃至最后彻底消灭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带来的污染,使上述各种生态失衡与危机得到改善或修复。地球各区域原生态的恢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而原生态景况的出现则是生态文明的特征性标志。
为了将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具体化,特抄录《西游记》中的几首山水诗于此。
迭障尖峰,回峦古道。青松翠竹依依,绿柳碧梧冉冉。崖前有怪石双双,林内有幽禽对对。涧水远流冲石壁,山泉细滴漫沙堤。野云片片,瑶草芊芊。妖狐狡兔乱撺梭,角鹿香獐齐斗勇。劈崖斜挂万年藤,深壑半悬千岁柏。奕奕巍巍欺华岳,落花啼鸟赛天台。[2]247
这首诗是吴承恩对荒野的描述,第二首则是他对近人居区的描述: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去飞。幽鸟乱啼表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麇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来云去岭上峰。[2]287
第三首是对一个花园的描写: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艳,翠竹共青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縻艹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药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谓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2]293
以上三首诗,至少可以看作是在吴承恩时代,中国内地山区与丘陵地带的原生态的缩影,对我们应有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