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很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水污染而引起的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都有数起,甚至数十起相关传染病发生,所以水对人全健康的影响引起普遍关注〔1〕,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有明确要求〔2〕。 为了了解水污染状况,我们对我区1995年至1997年3年来水污染作了微生物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样品来源:区内水样(每年采304份)
水是很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水污染而引起的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都有数起,甚至数十起相关传染病发生,所以水对人全健康的影响引起普遍关注〔1〕,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有明确要求〔2〕。
为了了解水污染状况,我们对我区1995年至1997年3年来水污染作了微生物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样品来源:区内水样(每年采304份)
1·2 采样时间: 1995年发生5次水污染,每次采8份水样品, 1996年发生2次水污染,每次采10份水样品, 1997年发生1次水污染,采10份水样品。
1·3 采样方法:用预先加1·5%硫代硫酸钠无菌瓶采样。
1·4 检验方法与培养基:
1·4·1 菌落总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3〕。
1·4·2 大肠菌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4〕。
1·4·3 致病菌:类链球菌、伤寒、痢疾、变形等,按《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检验》一书中常规进行操作。〔5〕
1·4·4 培养基:乳糖蛋白胨培养基(3倍浓缩)〔6〕、普通营养琼脂、营养肉汤、GN增菌液、SC增菌液、SS、双糖铁〔7〕化验室自制。
2·结果与讨论
2·1 1995年至1997年水污染情况见表:
数理统计结果如下:
三年污染率显著不同,明显减低。1995年5次水污染40份样有38份污染超标,占全年正常水样(304份) 12·5%,有2次检出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两种致病菌, 1996年2次水污染20份样品有16份污染超标占全年5·2%,有1次检出痢疾致病菌, 1997年1次水污染10份样品有6份污染超标占全年2·0%,未检出致病菌。
2·2 由于水源污染,供水设施卫生防护不健全,水质消毒不彻底等造成水污染,为了防止水污染,采取以下措施:
2·2·1 供水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忌疾病不得上岗,并要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2·2 对水质做到有效的净化和消毒。
2·2·3 造择良好的水源、加以合理的卫生防护〔9〕。……定时进行水质检验、水源卫生学调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做到跟踪治理同步进行。
2·2·4 对贮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切断溢流管。
2·3 1995年至1997年3年水污染,每一次被发现后,立即停止供水,对污染源进行彻底治理,连续三次采样检验,检验结果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并要在恢复供水后,持续消毒一个月(余氯0·4mg/L),对病人进行治疗并控制疫情蔓延,在肠道传染病潜伏期内进行随访,密切观察。由于水污染事故原因确定并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没有继发病例,也没有发生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各水源供水情况良好。2·4 水污染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1997年6月19日大什字街142号楼水污染, 142号、141号、144号三楼居民900人左右,发病100人,发病率占11·1%,表现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因此不可忽视水污染、要预防水污染,另外从表可以看出我区水污染率呈下降趋势,说明水质情况正在变好。随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和防护要受到重视逐步使居民饮上量足、质好的水。
参考文献
〔1〕林新,张海云等·饮用水卫生管理人员必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1):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6, 10 (1): 82~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6, 10 (1): 82~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6, 10 (1): 84~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4, 9 (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6, 10 (1): 8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50—85·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4, 9 (1): 28
〔8〕杨树勤等·卫生统计学·从民卫生出版社1992, 10 (1):77~79, 208
〔9〕王翔朴等·卫生学·1984,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