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指标参数和其它技术要求
szhp75027
szhp75027 Lv.9
2015年08月03日 11:01:00
只看楼主

目前,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较多,在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3)中均有规定,它既适用于由有关部门认可的布线部件构成的综合布线系统,也适用于一般的情况,包括已经使用但尚未认可的布线部件或链路要求长度超过规定的情况。所以,国内外的产品均应按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规定严格执行,并以此为检验产品的准则。 1 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 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主要是链路性能要求等内容,现分别进行叙述。

目前,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较多,在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3)中均有规定,它既适用于由有关部门认可的布线部件构成的综合布线系统,也适用于一般的情况,包括已经使用但尚未认可的布线部件或链路要求长度超过规定的情况。所以,国内外的产品均应按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规定严格执行,并以此为检验产品的准则。

1 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

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主要是链路性能要求等内容,现分别进行叙述。

1.1 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

这里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和主要参数适用于各种对称电缆布线链路(除另有特殊规定外)。与链路长度有关的主要参数有衰减、近端串音衰减和传播时延等,一般不考虑进行长度换算,但要求不应与电缆布线长度及电缆材料有明显的偏离,以防止潜伏的缺陷或故障存在,影响今后使用。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规定,对称电缆布线链路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有以下几个:

①特性阻抗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媒质与接续设备(包括连接硬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特性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因为阻抗失配等现象出现,会产生反射波,降低了传输效率和信号质量。目前,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特性阻抗分别有标称值100Ω和150Ω两种系列标准,从频率1MHz到该链路级别规定的最高频率,链路特性阻抗与选定的标称特性阻抗的容差(允许偏差值)应不超过±15Ω.

②最大衰减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制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和跳线等。在测量最大衰减时,如包括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则应扣除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的衰减值。链路衰减值应不小或等于表1中给出值所连成的折线,即要求将测试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制值范围之内。

③近端串音衰减

在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个线对之间,串音信号从主串回路发送端到被串回路近端的衰减,即是近端串音衰减。其限制值是包括布线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及连接硬件、跳线在内的(但不包括设备的连接插座)。链路的近端串音衰减应大于或等于表2中所列值连成折线。

其中,D级链路除需符合表中限制值要求外,还应符合衰减/串音比的要求。因此,D级链路还要留有一定余量。

如水平布线链路采用综合电缆、多单位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个通信引出端的电缆,且组成的链路需要为传输不同的应用服务时,应考核电缆不同单位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要求其数值应比表2(相同级别)的对应值提高一个数值△NEXT,△NEXT值按下式计算:

△NEXT=6+10log10(n+1)(dB)

式中:n为多单位组合电缆内的相邻单位数。

④回波损耗

回波损耗又称反射衰减,它因链路特性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处,测试出的回波损耗应大于或等于表3中的数值所连成的折线。

⑤衰减/近端串音衰减

链路的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差值简称为“衰减/串音比”(ACR),以dB为单位。衰减/串音比用下式计算:

ACR=NEXT—a(dB)

式中:NEXT为任意两个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单位为dB。a为链路衰减值,单位为dB。

A、B、C级链路的ACR值可以利用表2中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限值与表1中的链路衰减值直接相减得出,所以不专门列表。但是D级链路的ACR值不能用公式直接得到,其ACR值应大于表4中所列数值连成的折线。D级链路要求同时符合链路最大衰减值、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和衰减/串音比值的要求,也就是说D级链路除满足表1和表2规定要求外,且应有一定的富余度,才有可能满足ACR的要求。D级链路的最小衰减/串音比见表4中所示。

⑥环路直流电阻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的环路直流电阻值应小于表5中的指标。它是按综合布线系统链路级别和信道长度在符合规定时给定的数值。

这里应注意:100Ω对称电缆的环路直流电阻值应为19.2Ω/100m;150Ω对称电缆的环路直流电阻值应为12.0Ω/100m。

⑦传播时延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的最大传播时延应小于表6中的指标。水平布线D级链路的最大传播时延应小于1.0μs.

⑧纵向变换损耗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

ITU—TG.117建议中定义的纵向变换损耗(LCL)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LCTL),其值应大于表7中给定的值。

此外,还有转移阻抗,它适用于屏蔽的对称布线链路。具体要求尚在考虑中。

1.2 光缆布线链路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

光缆布线链路性能要求是适用于在一个传输 口中,只使用单一波长的情况。

(1)多模光缆和单模光缆波长传输窗口参数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常用的多模光缆和单模光缆链路的波长传输窗口参数见表8.

①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μm/125μm(GB/T12357规定的A1b类)或50μm/125μm(GB/T12357规定的A1a类);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②单模光纤应符合GB/T9771规定的BI.I类;131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截止波长应<1280nm,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1550nm时色散≤20ps/km.nm;③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反射衰减(又称回波损耗):多模20dB;单模26dB。

(2)光缆布线链路的衰减

光缆布线链路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出的最大光衰减不应超过表9中的规定,表中指标已包括链路接头(即光缆链路的熔接点)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由BI.I类和A1b类光纤组成的光缆,如使用在多个布线链路(如水平布线链路加主干布线链路)组成的长光缆布线链路时,其衰减不应超过11dB,这个指标仅适用于BI.I类和A1b类光纤,其它型式的光纤可能有更严格的要求,所以是不适用的。不过需说明的是,表9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标准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以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3)模式带宽

目前,单模光缆布线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在国际上尚无规定。多模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大长度为2km,因此链路最小光学模式带宽不应大于表10中规定的数值。

(4)回波损耗

光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得的光回波损耗应大于表11中的数值。

此外,还有最大传播时延,它在某些应用系统中有这种专门要求,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应了解其需要,以便在光缆布线链路中考虑。

2 综合布线系统的其它技术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除了上述的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之外,还有其它的技术要求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主要有屏蔽、接地和管理等几方面的技术要求,现分别叙述。

(1)屏蔽要求

当安防工程建设、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的内外部环境存在电磁干扰场强度较大时,为保证通信畅通无阻和网络安全运行起见,必须采用屏蔽缆线系统和屏蔽布线部件等保护措施,具体选用和安装方法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考虑。这里主要是对布线部件(包括配线设备)等产品本身和有关的屏蔽要求,它适用于需有屏蔽性能的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所处环境不同,对于是否需用具有屏蔽性能的布线部件,决定于该工程所处环境的客观情况,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必须进行调查和测定。当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具有完善的屏蔽性能和产品,就可以改善电磁兼容性,大大提高抗干扰的能力。为此,对于布线部件在这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整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必须成为具有比较完善而整体的屏蔽措施。具体有以下屏蔽要求。

①在综合布线系统中的整个信道或链路上采取屏蔽措施应连续有效,不应有中断或屏蔽措施不良现象。因此,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屏蔽性能时,所用缆线和布线部件产品本身必须从整体和系统屏蔽性能考虑。在产品设计中(尤其是布线部件)从部件结构和链接性能等方面都应全面解决,保证屏蔽性能良好有效,无明显的电磁泄漏、转移阻抗符合标准,不会产生因产品本身不具备屏蔽性能而失效,以致不能组成屏蔽系统。

②要求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以及有关设备都应具有屏蔽性能,并应满足屏蔽连续不间断的需要,以保证系统能够全程屏蔽。

③综合布线系统中所有缆线和连接硬件,都必须按照有关施工标准和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正确无误地敷设和安装,为了保证电缆和连接硬件在终端连接时,其屏蔽性能真正切实有效,在选用产品时,必须注意电缆和连接硬件的终端连接方法和产品结构形式,在具体施工操作过程中应按规定要求终端连接,务必不能产生屏蔽结构中断或不良现象。

(2)接地要求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一部分:总规范》(YD/T926.1-1997)中的规定,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接地措施。如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中需采用具有屏蔽性能的综合布线系统时,更应装设切实有效的接地系统,以保证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屏蔽性能,甚至会适得其反,这里的接地要求适用于带屏蔽的对称电缆布线链路。但是对于非屏蔽的对称电缆布线链路的接地要求也应符合以下相关部分。

①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设计应按《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和相关标准执行。在接地系统安装施工时,各种工艺要求和具体操作应按有关的施工规范办理。

②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电缆屏蔽层应连续,不得中断,并统一汇接到楼层配线架(FD)或建筑物配线架(BD),然后汇接到总接地装置处。

③汇接成接地系统的设计中应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接地线路的路由应是永久性敷设路径,并保持连续不断。当每个设备或机架的接地线路需要单独设置或汇接时,应直接汇接到总接地装置处,并应防止汇接过程中发生中断现象。

2)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应将所有缆线的屏蔽层互相连通,形成完善的整体,为综合布线各个部分提供连续不断的接地途径。

3)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例如综合布线系统采取单独设置接地体,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当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为了减少危险影响,要求总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以限制接地装置上出现高电位值。

④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宜与智能化建筑内部其它系统的接地装置汇接在一起,形成联合接地或单点接地,以免产生两个及以上的接地体之间有电位差的影响。若必须有两个系统的接地体时,要求它们之间应有较低的阻抗,同时,要求它们之间的地电位差有效值应该小于1V,如果不能保证地电位差有效值小于1V时,应采取技术措施解决,例如采用光缆等方法。

有关接地系统设计中的接地方式的选用、接地导线的规格、接地体间的间距和接地装置的具体安装要求等细节,在工程设计和安装施工中另有详细介绍,可参考相关技术书目和资料。

(3)管理要求

为了使综合布线系统在安防工程建设、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功能,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具体实现高度灵活性和广泛通用性,这就必须从工程设计、经安装施工、直到运行维护的全过程,都要按统一的要求严格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真正能为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的用户,承担传送各种信息的任务。为此,要求所有参与综合布线系统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要重视和熟悉统一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是安防工程建设、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中重要的公用设施,且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其通信缆线品种较多、容量规格各有不同,连接硬件广为分布、连接点和接插件星罗棋布、跳线更是千头万绪,面对如此复杂而众多的通信网络结构,必须要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要求执行,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工作有序,使综合布线系统能正常运行,更好地为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的用户服务。

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包含有完整的管理内容、全面的管理方式、统一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等。

①完整的管理内容

完整的管理内容必须是系统而完整的,其管理内容主要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起,经工程设计、安装施工直到工程验收等一系列实施过程中,对于所有设计文件、技术资料、基础数据、测试记录、检验凭证、随工签证和竣工验收文件(包括竣工图纸和各种验收记录)等,都应收集汇总、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必须妥善保存,以便今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备考查阅,有利于提高维护检修的工作效率。



此外,综合布线系统与其它系统的互相配合、综合协调的有关资料和记录,都应收集整理、归档保存。


同时,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或电缆的敷设路由、规格、容量和数量(包括长度和条数)、配线设备或布线部件的配置数量和装设位置以及安装通道或空间等辅助设施(如暗敷管路、槽道的规格、数量和安装方式),都应有较为详细的记录或资料。

上述管理内容应根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建设规模大小和范围,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

②全面的管理方式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上述管理内容的具体要求,必须是完整和系统、全面而准确。因此,要求管理工作不是短期或一时的,应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全面管理,掌握综合布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任何变化情况,要求及时追踪管理,随时收集资料和记录数据,达到真正全面反映综合布线系统的实际状态(其中包括系统正常运行和发生故障状态以及检修方法)。

③统一的工作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管理工作都要求规范化和统一化。例如设置标志的管理措施,要求按通信行业标准在各个主要布线部件采取统一的规定色标、排列顺序和分配线对的原则执行。当调整网络系统和日常运行管理时,所有工作方法都要按统一的规定办理,例如缆线连接顺序、图表表达方式和运行记录内容均应规范化和统一化。工作方法的一致性是使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④先进的技术手段

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缆线和设备极多,且有各种数据通信和资料。为了对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组成部分等具体内容,及时进行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管理,这是保证达到上述管理要求必要的技术手段。
co1441507600170
2015年09月07日 14:10:31
2楼
新人学习中,谢谢分享
回复
电气小师傅
2015年09月07日 21:58:11
3楼
这篇帖子不错的,学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