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十年,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发展之快、进步之神速是几千年来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地震对结构输入的性质是复杂的,传统的抗震理论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结构抗震设计中仍然还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有待解决。随着时代的推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将得到更深入地发展。 对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是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后逐渐开展起来的。 1915年日本佐野提出了衡量地震动的尺度“震度”的概念,并认为作用于建筑物的地震力等于震度与建筑物重量的乘积。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1924年),这种“震度法”就被纳入日本城市建筑法规中去,当时已经意识到房屋惯性力的重要性。在还无法对地面运动加速度进行可靠量测的情况下,又缺乏对结构动力反应知识的认识,对地震惯性力的大小无法以任何可靠性来估算,一般认为可以接受的是,用大约相当于建筑重量 10%的水平力进行设计。当时假定地震力与结构特性和地基情况等无关,而且还假定房屋的抗震能力仅与结构的承载力有关, 设计中加大安全系数,进行容许应力水准上的弹性设计,故建筑物对地震力的实际承载力通常要大一些。显然,早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很粗糙的。
1915年日本佐野提出了衡量地震动的尺度“震度”的概念,并认为作用于建筑物的地震力等于震度与建筑物重量的乘积。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1924年),这种“震度法”就被纳入日本城市建筑法规中去,当时已经意识到房屋惯性力的重要性。在还无法对地面运动加速度进行可靠量测的情况下,又缺乏对结构动力反应知识的认识,对地震惯性力的大小无法以任何可靠性来估算,一般认为可以接受的是,用大约相当于建筑重量 10%的水平力进行设计。当时假定地震力与结构特性和地基情况等无关,而且还假定房屋的抗震能力仅与结构的承载力有关, 设计中加大安全系数,进行容许应力水准上的弹性设计,故建筑物对地震力的实际承载力通常要大一些。显然,早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很粗糙的。
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时,取得了第一个强震加速度记录, 1940年美国在ELcentro地震中又取得了重要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在得到这些强震记录和建筑物自振特性资料的基础上,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地震反应谱理论。此后,经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研究发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本质上都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及结构能力设计原则。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邮政综合楼结构设计
下一篇:高层混凝土结构由徐变引起的竖向变形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