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一个非框架梁的锚固长度的不够问题,以前没太注意这方面的比较细节的东西,经过自己查相关资料,终于了解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1.首先,非框架的连接方式:刚接和铰接。 问题一(何为刚接和铰接)刚接和铰接 最大的区别是是否能够传递弯矩,从结构力学上分析,这与梁的支座(也即约束)有直接关系,所以说 一般讲混凝土梁与柱之间都是刚接。而非框架梁的连接方式也要看支座的情况,就单单从施工方面在支座的体现就是锚固问题(此处可由11G101-1的33页可以看出),这就要看施工能否达到要求,一般上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0.6倍的基本锚固长度是很难满足的,所以一般把次梁以及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点铰处理也就合理了。
1.首先,非框架的连接方式:刚接和铰接。 问题一(何为刚接和铰接)刚接和铰接 最大的区别是是否能够传递弯矩,从结构力学上分析,这与梁的支座(也即约束)有直接关系,所以说 一般讲混凝土梁与柱之间都是刚接。而非框架梁的连接方式也要看支座的情况,就单单从施工方面在支座的体现就是锚固问题(此处可由11G101-1的33页可以看出),这就要看施工能否达到要求,一般上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0.6倍的基本锚固长度是很难满足的,所以一般把次梁以及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点铰处理也就合理了。
2.既然按铰接设计非框架梁,应注意以下问题:
a,理论: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 ,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b. 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c.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
d.200mm的主梁宽度或剪力墙的厚度,按照铰接的锚固要求 非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12mm(按13SG903-1的非框架梁配筋的排布计算所得), 下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16mm .
250mm的主梁宽度或剪力墙的厚度,按照铰接的锚固要求 非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16mm(按13SG903-1的非框架梁配筋的排布计算所得), 下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20mm .
300mm的主梁宽度或剪力墙的厚度,按照铰接的锚固要求 非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20mm(按13SG903-1的非框架梁配筋的排布计算所 得), 下部纵向钢筋(带肋)的最大直径为25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