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以来,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沦陷于重度雾霾之中。尽管随着气象条件的改变,各地雾霾程度有所缓解,但基于雾霾的结构性成因,雾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的常态化现象。 对此,市场的反应极为迅速,与雾霾有关的产品、技术、服务纷纷涌现,基本已经形成一个贯穿雾霾防治上下游的整体业态。据粗略估计,仅是和雾霾有关的直接防护需求,如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市值就达千亿元之多,如果将其他间接产业都计算进去,真正的规模还将数倍或数十倍于这个数字。可见,面对重重雾霾,尽管空气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其中的“商机”和“钱景”却是愈加清晰,新的“雾霾经济”呼之欲出。
对此,市场的反应极为迅速,与雾霾有关的产品、技术、服务纷纷涌现,基本已经形成一个贯穿雾霾防治上下游的整体业态。据粗略估计,仅是和雾霾有关的直接防护需求,如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市值就达千亿元之多,如果将其他间接产业都计算进去,真正的规模还将数倍或数十倍于这个数字。可见,面对重重雾霾,尽管空气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其中的“商机”和“钱景”却是愈加清晰,新的“雾霾经济”呼之欲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雾霾经济”?
围绕“雾霾经济”,会派生出三方面的相关利益主体。
一是消费者。他们深受雾霾之害,为进行必要的防护,其消费需求催生了诸多终端产品和服务,他们也就成为雾霾经济最为直接的拉动者。消费者要为各种防护雾霾用品支付昂贵的“价格”(仅口罩价格就不菲),并获得相应的“好处”,看似两者是对等的,但实际上,消费者是在为工业企业的生产排放买单,然后获得最为基本的“呼吸权”。
二是企业。一方面,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是制造雾霾的源头之一,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未来造成雾霾的排放必将越来越困难,这意味着企业要减排,减排就要有技术、有设备,这是“雾霾经济”中需求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是节能环保类产品企业)将成为雾霾经济中的供给方,这些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防护和治理雾霾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企业是“雾霾经济”的受益者。
三是政府。一般而言,政府理应超脱,不应卷入利益纷争中,但事实恰恰相反。从雾霾的成因来看,在政绩考核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背景下,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催生雾霾的重要源头。时至今日,雾霾的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又希望从雾霾的治理及其所派生的经济增长中获益。一则,防治雾霾确实可因应社会大众的迫切需要,二则,雾霾催生的各种产业还可以进一步做大GDP,“雾霾经济”有望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唯有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防治雾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作用,“雾霾经济”才能有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