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里面讨论通过率和互相谩骂还不如看看施兰清论坛上对出题思路的讨论
mengship
mengship Lv.5
2013年12月05日 22:02:21
只看楼主

看论坛大家都在讨论通过率,或互相谩骂,我个人感觉没别要,还不如花点时间早准备明年的考试,下面是从施兰清论坛上看到的出题思路分析,感觉挺有道理,借花献佛,希望对明年考注的有帮助 2011年—2013年一注考试考题的分析体会之一 从2011年开始,新一届的命题专家组成立,从这三年考题分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深对规范理解程度的要求 从一注考试开始要求重视熟悉规范,十年后已经发展到要加深对规范进一步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规范。

看论坛大家都在讨论通过率,或互相谩骂,我个人感觉没别要,还不如花点时间早准备明年的考试,下面是从施兰清论坛上看到的出题思路分析,感觉挺有道理,借花献佛,希望对明年考注的有帮助


2011年—2013年一注考试考题的分析体会之一


从2011年开始,新一届的命题专家组成立,从这三年考题分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深对规范理解程度的要求


从一注考试开始要求重视熟悉规范,十年后已经发展到要加深对规范进一步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规范。


在2011年《地基与基础》的考题题10中,出了一道三角型承台三根三角形布桩,有一根桩废掉,重新补一根桩,问补桩后各桩的竖向承载力。如果用《桩基规范》公式(5.1.1-2)去解,当然可以。但如果理解承台是刚性的,反力是线性分布,桩对称布置,这样利用力矩平衡就可以得出结果,而不必按公式条件,求新的桩群形心,求弯矩M,再用公式算。


对规范要了解条文的背景和条件,要懂得条文公式中的各参数的含义。而不能机械的套用。在2013年《地基与基础》考题中有一道软弱地基上大面积填土,求这种情况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按《地基规范》计算沉降量的公式只有(5.3.5)式,在教科书和以前的例题,都是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这样在公式中也定义p0为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平均附加应力系数,也要用基础的长宽比和深宽比才能得出。那么面对这样没有基础,是大面积填土应当如何理解公式的这几个参数。否则就无从下手。仔细分析,可以把填土当做特殊的基础,基础的深宽比中大面积填土深度有数,宽度应是无穷,深宽比为零。基础的长度和宽度是一样的,长宽比应当是1,这样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就可以查表得出,填土的重量就是附加的压力。用《地规》式(5.3.5)就可以算出答案。但如果认为只有有基础才能算地基的沉降,显然就做不出来。


2011年—2013年一注考试考题的分析体会之一


二。加深对规范的灵活的运用


在对规范的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死套规范。而应当灵活加以运用。过去有的考生只会死套公式。考题中给的条件和参数,必须与条文或公式一样,才会代入公式中解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要了解公式的内涵活学活用,不能死套。


在2012年《地基与基础》考题题13,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顶面作用竖向力,求基础的最大弯矩值。如果查《地规》有条文8.2.14条,但考题中没有公式中的参数,但如果理解公式的


(),实质就是3p净代入公式就是与均布荷载悬臂梁求梁端弯矩一样,就很容易做出。


三。加强对结构整体性概念的认识


在2010年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体现了从单个构件设计向整体结构设计的转变,在最近三年的考题中体现了这种转变。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7就有整个结构防止连续倒塌的概念题。


在题10有按剪重比算出的剪力系数λ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此时不能盲目的乘以地震作用放大系数来满足最小剪重比的要求。应当懂得 当底层总剪力与规范规定相差较多时,已经说明结构的选型和整体布置不合理,应当对结构方案进行调整。这个转变说明,加强对结构整体性的把握,是一个结构工程师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求的是一个结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构件工程师。


四。加强注册结构工程师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


学习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规范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和问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的运用规范。这几年的考题都出了这方面的内容。


在2011年的《地基与基础》考题中,就有承台下补桩后,如何计算各桩的竖向压力。


在2012年的《地基与基础》考题题10-11,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连锁题,求筏板基础最低混凝土强度的考题。是以一个100m高,22层的实际结构为背景。


在2013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20,一个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方案优化时,可以减少两片剪力墙。问减少那两片剪力墙结构布置合理。


这些反映了考题将密切结合实际工程,着重锻炼考生合理运用规范,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免费打赏
mengship
2013年12月05日 22:03:37
2楼
五。考题日益密切结合图纸,向从事过设计工作的人员倾斜


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刚刚出校门的学生和没有从事过设计工作,而有时间读书的考生容易通过注册考试,而从事设计工作的考生因时间关系反而不过。所以这方面也有考题也有变化。


在2013年《钢筋混凝土考题》题3,8度区,框架结构办公楼,给了楼面的平面图和平法标注,问某梁端纵筋配置考虑地震组合的剪力设计值。这道题没有在题干的文字说明中给出具体配筋,也没有给出梁端截面的剖面图。所以没有从事过设计或施工的考生,对平法标注根本就看不懂。无法做这道题。


在2013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19,8度区,丙类建筑,Ⅱ类场地,给了高度限值和层高要求。在考题给的四种方案中,要求从结构体系、层高、混凝土用量综合考虑,选出合理方案。这道题对于从事过设计的考生是比较容易回答,而没有搞过方案设计的就可能是难题。


六。加大计算机在考题中的内容


与过去相比,这10几年来,设计中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在结构计算与绘图中的广泛运用。这方面对考题也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


1、对计算参数的选择和对专有名词的理解


在2011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17,第一次出现“CQC效应组合”“SRSS效应组合”这是采用计算机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出现的词汇。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9,用CQC法给出水平地震作用的个楼层剪力标准值,要求算结构的扭转位移比时的“给定的水平力”是多少?


这几道题说明由于软件的运用,可能会出现计算机编程带来的的专有名词。


在2013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31,在结构性能化设计,需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补充计算,在7条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和4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哪一组地震波合理?


这道题要求设计人员在用软件计算前,首先要会选用正确的参数。


2、对计算结果的判断


有的设计人员对软件算出的结果不加分析盲目相信,忽视对计算数据的判断。针对这一问题,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10,就给了用计算机软件算出的: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层间位移值、底部剪力标准值和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的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判断这些结果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


3、突出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力学知识


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普遍运用,带来的一个影响是设计人员对基本力学概念和简化的手算方法的弱化。这几年的考题在这方面有要求。


在2011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21,要求用D值法计算框架柱的柱子剪力。在《桥梁结构》考题题39,给了4个图形,问哪一个是梁端的弯矩反力影响线。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1.一根框架梁上有一块雨蓬板,给了4个梁的扭矩图,问那一个内力图正确。在题14,要求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梁梁端的弯矩标准值。


在2013年《砌体结构与木结构》考题题21,计算木屋架上弦杆的截面尺寸,首先要会用结构力学的桁架的截面法,算出杆件的内力,才能用《木结构设计规范》的条文做出答案。


力学概念其实始终贯穿历年的各个考题。近三年也不变。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提高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运用的另一个影响是设计人员手算能力差,速度慢,算不准。针对这一问题,这几年的考题,尤其是近两年的考题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有的考题如果不熟练,动手能力差,六分钟根本做不完。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2,梁在剪力和扭矩作用下,计算箍筋配置。在题3和题2同样这根梁,要求计算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和挠度。


在2013年的《混凝土结构》考题,又一次出了梁的剪扭和算梁的裂缝宽度的题。这些计算题,计算量都比较大,说明对考生动手能力和对规范的熟悉程度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抗震方面的要求贯穿全部考题


在一注考试的六大类结构类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与木结构》、《地基与基础》、《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桥梁结构》,每种结构的考题都有抗震方面的内容。《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是最多的。这几年的考题,对于过去很少或不出的结构类型也加大了抗震的考题分量。在《钢结构》的考题比较明显。


在2011年《钢结构》考题只有一道题22,计算钢框架中心支撑,考虑地震作用时,支撑斜杆的受压极限承载力。


在2012年《钢结构》考题就有3道题,两道概念题题24和题30,一道计算题题25,按抗震要求,框架柱的长细比。


在2013 年《钢结构》考题仍然3 道,题21,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工字型截面的钢梁的板件宽厚比是否满足要求。题23,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钢柱插入基础的最小深度是多少。题30,概念题,钢框架采用V形支撑的框架梁,支撑点处的不平衡力应如何计算。


在《砌体结构》考题中,2011 年有3道考题,题34,计算某墙段没延米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题35,该墙段增设构造柱,计算考虑构造柱的组合墙受剪承载力。题40,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的水平分布钢筋时多少。


在2012年《砌体结构》考题有4 道题,题32,概念题,多遇地震下,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题34,某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已知,该层的某墙段可分配多少。


题37,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题38,已知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某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


在2013 年《砌体结构》考题有5道题,题31,概念题,底框结构的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抗震墙,可采用哪种砌体材料。题32 计算题,若抗震墙采用配筋小砌块,计算该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的抗震受剪承载力设计值。题33,概念题,该底框结构在7度设防时,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题34 该工程建筑在7度,0.15 g 按抗震构造要求的构造柱的最少设置时多少。题35 该建筑门厅有一道大梁,该梁的满足抗震要求的支承长度是多少。


在2011年和2012年的《桥梁结构》考题中,涉及抗震规范的各一道题,在2013 年有两道题。


所以这几年,《钢结构》的抗震考题有增多的趋势。《砌体结构》和《桥梁结构》的考题大约稳定在4道和1-2道左右。
回复
mengship
2013年12月05日 22:04:26
3楼
八.各种规范的附录是考题的考点
这三年的考题中,规范的附录成为出考题的内容。
在2011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28,考《抗震规范》附录E的“转换层的框支层楼板配筋要求”
在2012 年《钢结构》考题题21,考《钢结构》附录B,用公式计算钢梁的整体稳定系数Φb。在《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30,考《高规》附录E的“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的计算”。
在2013 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24,考《高规》附录F,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设计。题30,又一次考《高规》的附录E。
所以规范的附录的内容日益成为考题的内容。
九..规范的各项条文可能成为考题
在这三年的考题中,都有考规范条文中容易忽略和不被认为是考点的的条文和内容。
在2011年考题《混凝土结构》考题题9,计算悬臂式广告牌这种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标准值。《钢结构》考题题27,问寒冷地区对钢结构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
在2012 年《地基与基础》考题题43 求在季节性冻土条件下,基础的埋深要求。
在2013 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16,问地下室顶板消防车道区域,在计算裂缝和挠度时荷载取法和计算结构温度效应时,温度作用标准值取法。
这些考点一般都是考生在复习当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是比较生僻,比较偏的地方。

[QUOTE] 原作者 shao
[B]六。加大计算机在考题中的内容
与过去相比,这10几年来,设计中的最大变化是计算机在结构计算与绘图中的广泛运用。这方面对考题也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
1、对计算参数的选择和对专有名词的理解
在2011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17,第一次出现“CQC效应组合”“SRSS效应组合”这是采用计算机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出现的词汇。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9,用CQC法给出水平地震作用的个楼层剪力标准值,要求算结构的扭转位移比时的“给定的水平力”是多少?
这几道题说明由于软件的运用,可能会出现计算机编程带来的的专有名词。
在2013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31,在结构性能化设计,需进行弹塑性动力分析补充计算,在7条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和4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哪一组地震波合理?
这道题要求设计人员在用软件计算前,首先要会选用正确的参数。
2、对计算结果的判断
有的设计人员对软件算出的结果不加分析盲目相信,忽视对计算数据的判断。针对这一问题,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10,就给了用计算机软件算出的: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层间位移值、底部剪力标准值和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的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判断这些结果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
3、突出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力学知识
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普遍运用,带来的一个影响是设计人员对基本力学概念和简化的手算方法的弱化。这几年的考题在这方面有要求。
在2011年《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横向作用》考题题21,要求用D值法计算框架柱的柱子剪力。在《桥梁结构》考题题39,给了4个图形,问哪一个是梁端的弯矩反力影响线。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1.一根框架梁上有一块雨蓬板,给了4个梁的扭矩图,问那一个内力图正确。在题14,要求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梁梁端的弯矩标准值。
在2013年《砌体结构与木结构》考题题21,计算木屋架上弦杆的截面尺寸,首先要会用结构力学的桁架的截面法,算出杆件的内力,才能用《木结构设计规范》的条文做出答案。
力学概念其实始终贯穿历年的各个考题。近三年也不变。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提高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运用的另一个影响是设计人员手算能力差,速度慢,算不准。针对这一问题,这几年的考题,尤其是近两年的考题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有的考题如果不熟练,动手能力差,六分钟根本做不完。
在2012年《混凝土结构》考题题2,梁在剪力和扭矩作用下,计算箍筋配置。在题3和题2同样这根梁,要求计算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和挠度。
在2013年的《混凝土结构》考题,又一次出了梁的剪扭和算梁的裂缝宽度的题。这些计算题,计算量都比较大,说明对考生动手能力和对规范的熟悉程度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B][/QUOTE]


施班学员建议----标题宜改为:加大对电算结果的前提条件、计算结果合理选取的判断考核。“计算机”不能考核的,是人对其输出,输入的控制能力。


回复
acdboy
2013年12月05日 22:13:49
4楼
话是这样说,但能力无上限,如果题目每道都像泥鳅这样滑你能抓住么?生活在中国就是最大的悲哀:明明写的是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但却不是个人的执业资格,而是设计院的执业资格。我记得有人说过过了注册考试不是说你成为一方牛人,而且结构入门,具备了运用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说真的现实中碰到规范没有的情况,谁敢自己改公式来计算?
回复
孤帆远影
2013年12月05日 23:23:10
5楼
支持楼主。我觉得也是的。很多东西既然不能改变,就去适应。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