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经验精华集合及朱总寄语篇
the_prince
the_prince Lv.7
2013年11月11日 15:49:56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the_prince 于 2013-11-11 15:49 编辑 一、序言 这一篇文章是本人以后将认为对大家备考最有用的东西,整理下来,汇总之后分享给需要的人,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请需要的同学下载观看。本文是汇总很多前辈的注册考试及复习经验中的重要点,也包括朱总的寄语,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总结归纳。下面这些除了个人注明以外,均不是本人意见,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说什么经验。对于不赞同的点,均可在下面的点评中大家来交流讨论。本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见谅。

本帖最后由 the_prince 于 2013-11-11 15:49 编辑

一、序言

这一篇文章是
本人以后将认为对大家备考最有用的东西,整理下来,汇总之后分享给需要的人,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请需要的同学下载观看。本文是汇总很多前辈的注册考试及复习经验中的重要点,也包括朱总的寄语,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总结归纳。下面这些除了个人注明以外,均不是本人意见,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说什么经验。对于不赞同的点,均可在下面的点评中大家来交流讨论。本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见谅。

  二、篇目

  1、为前辈经验精华集合贴
  2、朱总寄语及学习建议
  3、待更新


  三、正文

  3-1:复习考试经验精华选集

  不要押题

  凡是大纲规定的规范,上面的知识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在正文、附录还是条文说明都可以是考试内容。
  当大家抱怨考试内容“偏”、“怪”时,应该扪心自问下。咱们的复习方法是否是合理有效的,是否出现了问题。题海战术,押题猜题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更重视规范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呢,将平时的结构设计和注册考试的内容结合起来;不放过平时遇到的每个问题和知识点,用手算,多了解力学背景、原理和工程简化。注册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你通过平时的知识沉淀和工程经验的积累,拿到注册时,我敢说你是一名合格、称职的结构师。

  关于解题答案的问题

  如果四个选项给的都是整数,比如10,20,30,40四个选项,显然是做了近似的,这时候选择一个比较接近的就行了。但是如果四个选项都不是整数,感觉计算出的结果和正确答案还是不会差太多的。有些题目很变态的,选项有129.7,还会有131.3,这种时候对计算的精确度要求是很高的。
  答题时要提醒的是,题干里会问:“某某值与下列何值最为接近?”就个人经验,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一旦得不到最精确的答案,说明很有可能是算错了。

  试着把握出题人的心态,看会怎么考

  支撑内力的计算在抗震规范附录里,这个考点没考过,难保未来不会考到。复习的时候要有出题者的心态,多想想这个条文可以怎么考。我在复习中如地面堆载的沉降,叠合梁的计算注意点,基础剪应力,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等考点都有思考过如何出题,所以考试的时候能从容面对。

  答题方式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答题过程,怎样写既简单又不至于让阅卷人抓住把柄,是要总结一下的。答题模板:

  如果是计算题,先写“根据砼规(如果是其他规范可以简写成:钢规、地规、砌规、高规、抗规、木规、地基处理规范等,我就是这么简写的)第7.3.4条”,接下来把公式抄上去,再代入数值,求得一个参数如As/s=0.65,然后比较四个答案的配筋,看哪个最合适。
  如果是概念判断题,把四个答案的对错都写出来。

免费打赏
the_prince
2013年11月11日 15:49:57
2楼
  复习的顺序

  复习的顺序:规范——规范条文解释——与规范配套的手册或者施书,然后就要大量做题(再强调一次)!

  概念要清

  考试的题量确实很大,我咨询过很多人,都反映做不完。但每道题并没有施书上范例那么复杂,很多参数都是提供出来的,主要考的是考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是概念清晰的话,某些题几秒就能做出来),个人认为这是结构工程师应有的能力--虽然我考的也很不好。

  高规的重点

  我今天重点谈高规的复习。

  高规与抗震和混凝土规范有比较多的重复内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计算题的出题点不多,但有陷阱。概念题出题点比较多,应重点复习。下面举两个例子谈谈感想:2005年考了D值法(具体题目记不清了,大家可以查一查),但不是求地震作用,而是求结构侧移。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我认为很好。D值的概念就是抗侧刚度的概念,求地震力的基础就是求结构侧移。但我们复习时如果只熟悉计算地震力的方法而不理解计算的原理就可能做不好这道题了。这是一个教训。
  2006年考了地震反应曲线,题目简单但是设置了陷阱:在题干中提到了周期折减系数,容易忘记。混合结构的阻尼比在混合结构一章中提到,前面没有。考试容易发蒙。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有如下体会:

  计算题一定要搞懂原理(好在出题点不多,工作量不大),概念题目一定认真整理,这是高规复习的主要工作。

  规范 做题 资料

  总结一下经验:

  1、前两个月主要是熟悉规范,把施书仔细看了一遍,例题自己动手做一做,尽量对规范要熟悉。
  2、最后一个月做模拟题,每天一套,固定时间做,主要是提高做题的速度。个人感觉最后一个月的提高最大。
  3、考前一直认为以前都是五十多分才能通过,所以复习的时候一直以五十分为目标。呵呵,看来把目标订得高一点也是很有用的。
  4、考试的时候尽量多带一点参考资料,反正都是允许的。考试的时候我带了规范汇编,单行本的规范,施书,钢结构课本,带了一大包。结果吊车荷载的题和挡土墙以及桥梁的几道题就照着做的,省了不少时间。
  也有教训:由于在几道难题上花了不少时间,所以桥梁部分只做了那几道送分的题,还有几道应该能做出来的,可惜时间不多了,所以一定要学会放弃,太难的题目先跳过去。

  规范的理解 做题不宜多

  把规范从前到后地毯式的复习,只要是书上有的只要是不熟悉的正文或小字都用红笔画出来,并且把砼规、抗规和高规中相近的内容用*号标记出来,要理解着看,结合规范后面的条文说明和一套《规范理解与应用》,把有用的表格在角部折叠,把一些常用的表格比如相对受压区高度等和规范中不详细的公式抄到后面空白处。只要是多看,细看,看到你吐为止,就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就能知道大概的位置在哪里,所以今年考试时,查书的题没费多少时间就找出来了,只要是考前按上述方法我觉得这种分是白给的。其实如果有人觉得考得很偏那是书没看到,没看透。再偏也没出规范,今年要求的规范都带了,但还是常规用的多,有不少的没用上。
  至于做题方面要做到把规范涉及到的公式都练一遍,不要搞题海战术,现在出的书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做了赵的书和杨的书,施的书觉得错误太多,有些题也不严谨,有不少都抄原先老规范的书,也不改过来,真是害人不浅,自己要选择的做,要知道做的题考哪些知识点,再针对性复习,搞清公式中的参数含义以及适用条件等,不然要影响考试答题速度,我今年对于节点抗震的就没做,因为只看了一下,但是下午的地基部分看到了,就都做了。所以还是要熟练。

  规范是根本

  规范是根本,我觉得。就比如以前的高考一样,随便你的什么类型的参考书有多少,都比不上教材的作用,其他书为辅,教材为主,我的体会,所以至今我能回忆起数学书上某些知识点在哪一册大概在什么位置。要想有把握,不要什么重点,每个都是重点才行。

  规范与做题的关系

  光做题是远远不够的,理解规范才是硬道理。

  看提纲 经络

  一注结构是开卷,就得抓住这个特点,要速度,其实越生僻的题,越能在规范上找到能直接套用的公式。
  建议多看看规范的提纲,熟悉规范的纲要,你就能抓住主要的经络。而且,可以发现,很多概念题都能在规范里找到原话。

回复
the_prince
2013年11月11日 15:49:58
3楼
  考试答题:放弃 考点

  前面说了,平均6分钟一道题,由于去年失利,今年我在考场上时间掐的比较准,扣除答题卡的时间,时间基本控制在昨晚一遍至少还能回头过一遍的水平。任何一道题目,如果一上来就不知所云的,直接过掉,有点明白的,如果3分钟左右还没能找到规范的条款或者没有解题思路,也过掉,其他的会做也要做的快,做得准。边做要边想考点在哪里,陷阱在哪里,抓住考点,越过陷阱。当然不是每一道题目都有那么多陷阱的,比如今年下午一道地基题,说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1500,问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是多少。这就是一道很简单又没有陷阱的题。大家都知道,极限承载力除以2就是特征值了。不到一分钟结束。就这样一路往前赶过去,(打个岔,少喝水,免得上厕所,耽误时间,又打算思路)到头了,就回过头来,那些拿得准的,一带而过,刚才花了时间找没找到的,一个个加以解决,该放掉的,就要狠心放掉,不用再看,免得空费时间精力。(想起了抗震设计的两种方法,抗,也要放,呵呵)今年情况比较好,基本上题目都做了(除去桥梁和放弃的其他几道题),最后结果也显示会的基本都做对了,动手做了大概70道题,最后得了62分。放弃了大约10道题,赢得了60分钟,用来保证其他题目的准确率,应该说来是只赚不赔了

  桥梁

  04年桥梁题要难些,但是也大概有2-3个送分题,如果你把施书看了的话,应该至少可以得到5分左右。

  桥梁的复习

  对于非桥梁专业来说,桥梁部分该如何去复习。一句话,先看施的书再看规范,反复一下,桥梁就没有问题。其实我个人观点,桥梁最好拿分。

  如何学规范

  今年我第一次考专业,考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题不在多,而在精;规范不但要熟,还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能自己预设考题,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我在今年的考试复习过程中也做了不少题目,有些题目甚至做了几遍,考后才觉得没必要这样,施书中的计算题类型分的很细,在复习中如果不进行整体总结,做这些题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做题目是很花时间的,一个构件的完整设计计算通常在考试中是一个系列考题。

  关于规范的复习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计算和概念两大部分,当然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复习时应该有所侧重。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应侧重概念(及对规范条文的理解)。读规范也很有学问,要用出题人的思路读规范,对于不容易出题的部分应该略去(这样有些功利),以提高效率。对同一本规范前后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相关规定对比阅读。比如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高规和抗规是如何规定的。规范复习应遵循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由于复习时间不够)。

  如何做题

  其实,我是把施岚青、杨伟军、徐建和赵赤云的书都看了一遍,其中施岚青和赵赤云的书看了两遍,基本上没有动手做,一般是这样:看完题干后,立即想到会涉及到哪几个知识点(即规范条款),哪些参数,哪些需要折减等等。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其间,对照“规范理解与应用”方面的书,把几本主要规范看了一遍,看完施岚青、杨、徐和赵的书(第一遍,当然是结合规范看)后,再将主要规范看一遍。

  审题

  要过审题关。记住,所有的考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知道题目在说什么,如果你连题目都看不懂,那么是很糟糕的,特别是主要题干,一旦看不懂,可能后面有5道题目,那么损失是巨大的!

  熟悉规范 题目涉及的知识

  当对主要规范内容相对熟悉以后,应着手练习计算题。计算题市面上的书籍都可以,做题是应抓习题精髓,不要过分看重细节,重点是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清楚就可以了。一定要大量做题,主要是提高手算的速度和精确性,不然考场上会做的题目做不对答案就郁闷了、

  习题与规范的关系

  “规范”里的每一条都同等重要,我想这种考法是对的。
  大家也应该换换思路,不应该死抱着某本习题集,习题集的作用只是让你熟悉“规范”。

  细读规范

  总结以下几条,供大家参考:

  看书、做题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规范上圈圈点点的东西越多越好,但注意别太乱,否则考试时反而会搞混。上面推荐的三本书最好都能读完,实在没时间,孙老的书可以不要。

  做题很重要,但也不一定要题海战术,施老的题很有用。做题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做题是为了加强理解规范,个人认为施老和孙老的题足矣。

  7本主要规范要熟练,大纲规定的内容都要仔细阅读,其他规范考前一个月看都来得及。

回复
the_prince
2013年11月11日 15:49:59
4楼
本帖最后由 the_prince 于 2013-11-10 18:41 编辑

  学会放弃

  按难易程度一般可将考题分为难、中、易三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难易程度的划分一般包括命题专家的考前预测和对全部考生答题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考后检验两部分,而不是以考生个体的答题难易来判断),其大致比例为20%、60%和20%,如果以答对全部考题的60%为合格线的话,答对总数为48道,拿住16道相对简单的,再把握住48道中等难度题中的2/3,通过考试不成问题。

  但是应注意,各个部分考题均有难、中、易之分,且一般是以先易后难的规律出现,考生应把握这一规律,抓住简单的,把握中等的,必要时学会放弃难题或至少放弃先做难题。从往年阅卷情况看,学会放弃不容易,但是的确是考试的重要技巧之一。

  学习规范方法

  4、所有的规范都没有索引。所以如果一个系数的取值方法在本条规范没有,你一定要把这个系数的取值方法给注上,简单的,直接写在边上,把规定这个参数的取值方法的条文和在规范中的页码写在边上,不然考场上,你肯定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这个系数的取值的。

  5、重要的构造,要用荧光笔(Highlighter)给标注,譬如用红色表示重要的构造,用绿色表示重要系数,用黄色表示重要的计算公式,把相关的地方涂上,这样考试的时候,你的眼光始终在有颜色的地方跳跃,速度可以加快。譬如,可以作为嵌固端的地下室顶板的配筋要求和刚度要求。你把嵌固给涂上颜色了,你就很容易识别它。不然就是你记得大概位置,可能也就是死活找不到具体的条款。

  6、规范的条文说明很分散,再以嵌固举例子,高层结构可以作为嵌固位置的地下室顶板要求,有三处。一处是刚度比值,一处是配筋要求,还有一处是板厚要求以及开洞限制。你在规范前面空白处,自己列的索引,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并且在三处都注明其他两个条款的位置。不然,你大概记得在哪一个条有关于嵌固的,但是找到后,发现不是关于这个细节的规定,就蒙了。再以框架柱或者角柱的调整举例子。调整的系数有好几个,你不注明,可能调整一次就完了,但是可能人家题目的目的,要求你同时按照几个条款调整。

  7、一些重要的调整系数不要忘。譬如砌体结构的强度和木结构的强度。为了防止考试忘记,你在强度的表格表头上,用红色笔写个注意什么条款的调整系数,并把调整系数的调整考虑的因素的关键词全部用荧光笔标注出来。

  8、看规范要细,这个我再强调一遍。特别是复习一轮以后,很容易自满或者烦躁,一看总以为都会了,眼光在字上面飘,根本看不进去。这也是我要求用荧光笔的原因,因为这样,你可以加深印象,起码复习到了,你就有印象了,不然可能复习到了,考试时候也忘记的光光的,根本没有印象!!

  学习施书的方法

  我现在觉得,施的应试指南中对知识点的总结是很好的,只是没有时间来学习和把握了。因此,每天抽时间对其内容总结和把例题过一下,就不进行具体的计算了,想象一下计算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陷阱,再对一下计算过程中是否都考虑了就可以了。

  研究试题

  最后,在对规范熟悉掌握的前提下,可以收集一些历年的考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试题规律。例如:2004年试题中出现的地基处理试题几乎把《建筑地基处理规范》中的典型地基处理方法一网打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独立基础计算的试题也是出得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可以估计出第二年这两类试题再次大量出现的几率很小,而以桩基础为代表的深基础等则应列为复习重点。2005年的试题验证了我的推测,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考试内容和规律,准确把握考试形势,才能在考试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优先做真题

  多做题很重要也很必要,题海战术虽然老套,但是屡试不爽哦!找往年的考题细细做一下,和考友们多讨论讨论,可以摸清出题组喜欢考的地方,也有助于正确理解运用规范,还有就是熟悉考试难度、考点,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总之,考注册是需要大量做题的,首选的当然是往年的考试真题。

  真题定方向

  真题最重要!去年(04)考的时候,没有弄到什么真题,只有样题,复习参照复习指南,花了不少时间,最后考了37分。今年(05)在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时候,幸好在网上找到了前辈们辛苦弄来的真题,就觉得复习有了方向,看规范,看习题的时候有的放矢,最后用了很少的时间复习(不是不想多花时间,而是实在没那么多时间用来复习),也考了49分。

  真题的做法

  题目不需要做太多,但是要做透彻,最好的题目就是历年的真题,可以做5遍,而且还要研究题目的特点,琢磨是如何出考题的,赵赤云的30天冲刺,题目不错,要做好。光看规范是不够的,要结合做题目来熟悉规范,另外将规范上面常用的参数,都用标签标出来,这样容易翻到,另外一定要记得条文说明的东西。施书上的题目,显得过于简单,好像只要从规范里面翻到某个公式就可以啦,实际真正的题目不是这样的。考完了看哪个都简单,就是没时间呀,这是最重要的。实际所有的考试真题,只要是有时间,都会做出来,只是在考场上时间紧张,人也紧张,非常简单的题目就有可能做不出来。

  做钢结构习题的方法

  还考过吊车梁的计算,没做过的话,第一步求内力就卡住了,后面根本就不用谈了。做钢结构的题目关键就在于“剥”,把没用的唬人的东西全部剥掉,露出其真实面貌和考点所在,无非就是计算桁架的内力,求稳定应力,算焊缝长度什么的。吊车梁难度也就在于求内力这一步,这个会了,后面就是照本宣科了。

  做常规题

  考前把规范再熟悉一遍,我觉得考试就得心应手多了!
  老老实实看规范,这是正道。我今年也买了施的指南,但是只看了一章(时间不够了),后来就是做题。在考场上也看到很多人用行李箱拉着书的,光见他们一个劲地翻书了,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我感觉不能因为一年考得有点“偏”就放弃主流的东西。假如我今年不过的话,我明年还是会先把规范看一遍,常规的重点还是多看,着重看,顺便对一些比较偏、比较冷的条文看看,用笔勾一下,看看条文对应的说明。做题还是必须的,而且也应该以常规题为主。如果大家都找不着边际的偏题怪题复习的话,说不定明年又落入出题专家的陷阱了。况且看主流的东西对我们搞具体的设计工作还是有用的,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规范也不是为了考试而编的,要通过学规范和做题能更好地做设计才是大家想要的。
  规范肯定是有的了,不过不是每种处理都列出公式来,因为地基处理用桩的有两种,一种刚性桩,一种是散体材料桩,两种处理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的公式有点差别,所以我认为对规范很熟悉,理解做到很细致才是关键。
回复
the_prince
2013年11月11日 15:50:00
5楼
  做题 整理出题意图和所考知识点

  施的教育方法就是针对知识点反复做题,从而在考场上能够做到心熟和手熟,我觉得这种应试教育对提高通过率大有帮助的。剩下的一个月就是全面安排时间,做题再做题,以做题带动对规范的学习,进入考试状态。考试的时候最缺的是时间,因此看到题目要立刻整理出出题意图,要考哪一个知识点,能够很快翻到规范的条目,得到答案。只要这个过程有了,这一分基本可以拿到了。每天可以分上午做题,下午对答案,找缺陷,晚上复习前一天的知识点,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安排一下。

  做题 总结数据

  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把一些常用的数据、来源写在规范条条的旁边,这样下次能提高效率,特别是规范相互套用的公式、参数取值等等,写在条条旁边以备查用。

  做题的方法:多想多总结 主动思考

  做题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太机械了,要多想多总结。其实看规范何尝不是这样,每次看规范都觉得麻木了,思维定势使自已成为了奴隶,不主动去思考,觉得规范的条文没有什么,但是考试的时候专门考我们把握不清的地方,使你在考场上犹豫,一犹豫,往往就错了。如果每次看规范的时候都能以崭新的心态,从不同的侧面来看,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那看规范自然也就成了惬意的事。
  其实规范还是好好理解,要不然根本不能掌握它的精髓。每一句话都有很深奥的道理,其实复习每一门最好还是看教材,从教材上理解。看完教材就去看设计手册。最后两个月多做题目。

  做题一定搞透彻

  平时做题一定要搞透彻。我今年,好多题似乎都会做,但是做完了却找不到答案,就不能选;但是时间已经花费了,再继续看问题出在哪里吧,短时间内找不到,跳过去吧,已经完成了80%,时间和精力都付出了,这个分数又没有拿到,很可惜,不甘心、所以做不完不要紧,一定要尽力提高做题的准确度,这样的好处是,你没有得分的题目没有花费你时间,最多花费你一个审题的时间!

  做题与规范

  复习时间大致安排是,施书,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抽空做做题目,一定要自己动手做,不要光看,而且一个类型的题目做一两道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都做。然后是规范,规范是花的时间最多的,可以说基本规范都被我翻烂了~当然这和规范的装订质量也有关系,规范里写了很多自己的注释,我觉得考试的时候能够快速定位很重要,看到题目要马上知道是考哪本规范,然后去查章节和条文。

  做真题的方法

  今年准备考试我没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来很忙,没时间;二来繁忙之余,身心疲惫,总也鼓不起劲来看书。不过,有了去年的失败经验,今年有的放矢,集中火力在动手做题上面了。今年备考主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一些往年的题目,靠自己去年下考场时记住的和网上搜罗的。考前一个礼拜左右把这些题目仔细的做了两遍,认真揣摩出题的意图,考点,陷阱所在,对每个题目都到规范里找到相关条文加以理解,前后串联。对每个供选项尽可能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种题很多的,很多计算题要考虑3,4个参数,某一个或某几个漏掉了,就会有一个相应的供选项在那等着你,只有都考虑了,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比如去年一道题,问的是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的调整。公式在规范上有的,其中有两个重要系数,一是柱净高,一是不同抗震等级有不同的调整系数。答题时如果没有取用柱子净高,会得到一个答案,如果调整系数取错,会分别得到另外两个错误答案。只有这两个都考虑了,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

回复
the_prince
2013年11月11日 15:50:01
6楼
  这是2011年考试前夕朱老师的寄语,在每一年的考试前夕都是通用的,大家可以在考试之前看下面这些内容。

  注册考试的相关问题,已在博客中多次回答过,这里再作统一回答,请各位考生注意

  1、考试中的概念题

  可直接按题目要求找出题目要求的答案(如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答案的,可直接找出正确的选项)并说明理由。也可采用排除法,将其他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逐一排除(如题目要求找出正确答案的,可将全部不正确的答案都找出,并说明不正确的理由)。

  2、关于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问题

  规范表述不明晰,目前,可见 f 就调整(规范有明确规定可不调整,或题目明确不需要调整的除外)。

  3、作答时对规范应尽量采用简称

  这样做以节约作答时间,如:抗规、高规、混规,等。

  考前寄语(1)——正确看待48和80

  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不是考状元,如果确定以答对60%为合格的话,那么48分与80分没有本质的区别。
  考前寄语(2)——讲究作答效率

  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上、下午各40道考题,每道题一分,作答时间各四小时,也即平均每道题的合理作答时间为6分钟。从考试效率角度看,如果答一道题超过6分钟就是低效率事件(除非你已将该答或能答的各题均答完),是很不划算的。从往年阅卷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考生被前面的难题缠住,大篇作答,只为一分,效率太低,而失去后面相对较简单问题的作答机会,很是可惜。若改变自己的答题策略,通过的几率将大为增加。
  对概念题,可以直接按题目要求找出答案,但应说明理由,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进行逐一排除,并说明相关理由。

  考前寄语(3)——学会放弃

  按难易程度一般可将考题分为难、中、易三部分,其大致比例为20%、60%和20%,如果以答对全部考题的60%为合格线的话,答对总数为48道,拿住16道相对简单的,再把握住48中等难度题中的2/3,通过考试不成问题。
  但应注意,各个科目考题均有难、中、易之分,考生应把握这一规律,抓住简单的,把握中等的,必要时学会放弃难题或至少放弃先做难题。从往年阅卷情况看,学会放弃不容易,但的确是考试的重要技巧之一。

  考前寄语(4)——学会不想过去

  虽然上、下午考试同等重要,但由于各人的工作经历、复习重点不一样,决定了上午考试的发挥不同,如果考生对混凝土、钢结构和砌体比较熟悉,则上午的考试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不然。不能因为上午考试自我感觉不好,就放弃下午的考试(从往年阅卷情况看,此类情况并不少见)。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考察的是全天考试成绩。从通过考试的统计结果看,有主要是上午得分的,也有主要靠下午得分的。

  考前寄语(5)——关于参考书

  好的参考书是学习和理解规范的好帮手,合理地参考可以促进对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但要力戒被参考书所左右,避免被茫茫题海所困扰,应学会举一反三,讲究学习技巧,提高备考效率。
  同时提请各位考生,不要被押题的游戏所迷惑。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不同于其他考试的题库组题,命题工作也在随着考试的进程而不断调整完善。因此,押题既不现实也不可取,不仅违背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宗旨,同时对考生备考也是有害的。与其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希望渺茫的小概率事件上,不如真正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点东西。

  考前寄语(6)——抓重点顾全面

  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分混凝土、钢结构、砌体、地基、高层和桥梁六大部分,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各部分的熟悉程度,选择自己的复习重点,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时,不宜面面俱到。
  对自己熟悉或以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分,宜结合自己设计过的同类工程,判别以往的实际设计工作中哪些做法与规范的规定不一致,哪些是违反规范规定的,找出自己对规范学习和理解的不足之处,从而争取在短时间内加以弥补。从某种意上说来,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备考过程也是对以往结构设计实践的再检验过程。
  对自己不熟悉或以前没有实践经历的部分,要想在短时期内全面理解规范和提高设计能力是有困难的,可以通过适当的突击学习,达到对相关规范规定和基本概念的初步了解,以能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和解答简单的考题为主要备考目的。

回复
a173758124
2013年11月11日 16:46:27
7楼
{:2_78:}{:2_78:}{:2_78:}
回复
哈哈一笑
2013年11月11日 21:12:08
8楼
有道理,可供考试的同仁参考
回复
fengling111
2013年11月12日 17:14:52
9楼
非计算题貌似只找出错的,或者找出对的,用排除法可以的,大家给确定下,是不是可以这样。毕竟有的选项一时很难找出来。
回复
wukong2013
2013年11月13日 09:28:37
10楼
资料好详细哇,以前早就听说过朱总了,今天看了他的寄语,心里的一把火突然燃烧,我要努力奋斗,为我的梦想前进。。。
回复
小李美刀
2013年11月13日 10:02:34
11楼
我看了两遍,希望对自己有所帮助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