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w308 于 2013-9-11 16:10 编辑 声明:我2012年62分已经考过,纯粹是对考试题目感兴趣,我列出的答案也有错的,往大家指正,我加以改正。PS:后续题目我主要以考题背景以及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作答,可能没有做题过程。3~6题3题其实是考概念的题目,大面积堆载就相当于z/b=0,题目已经告诉堆载面积远大于深度,所以平均附加压力系数为1,如果从应力泡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中心点以下至计算深度范围附加应力都是均匀的相同的,本题计算选择
声明:我2012年62分已经考过,纯粹是对考试题目感兴趣,我列出的答案也有错的,往大家指正,我加以改正。
PS:后续题目我主要以考题背景以及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作答,可能没有做题过程。
3~6题
3题其实是考概念的题目,大面积堆载就相当于z/b=0,题目已经告诉堆载面积远大于深度,所以平均附加压力系数为1,如果从应力泡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中心点以下至计算深度范围附加应力都是均匀的相同的,本题计算选择 (B)
4题是考地基处理的一道题,按照规范代值计算即可,本题计算选择 (A)
5题是考虑大面积填土负摩阻计算,这个题比较有实际应用价值,工程中也很常见(大面积填土,地下水下降,欠固结土等),我做的一个工程设计时就考虑了负摩阻的影响,本题计算选择 (B)《桩规》5.4.4
6题实际设计时需要考虑负摩阻影响,试桩单位提供的报告作为设计人也需要判断,最终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Ra计算时注意侧阻与端阻只计入中性点以下部分,本题计算选择 (C)
7~11题
7题是地基承载力计算与软弱下卧层验算,本题计算选择 (C)
8题是条形基础剪力设计值的计算,需要按照净反力,本题计算选择 (C)
9题比较简单了就是简单抗剪承载力计算,本质同于板的抗剪,本题选择 (D)
10题除了计算配筋以外,还需要考虑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本题选择 (D)
11题就是简单的沉降计算,本题选择 (B)
12~14题
12题是液化判断与震陷判断的题目,根据《抗震规范》4.3,本题选择 (B)
13题看似是一道蛮简单的题,但是题目有两个陷阱,第一个是桩偏心布置,需要考虑偏心荷载引起的弯矩,第二个考虑水平推力在承台底的弯矩,本题选择 (A)
14~17题提供的图片看不清楚
18题 选择(D) A B C说法均欠妥
19题 综合比较选择 (D)
24~26题
24题计算钢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需要考虑套箍系数,本题选择 (D)
25题考虑偏心引起的承载力折减系数,柱弯矩需要考虑转换柱以及角柱的调整,需乘以1.5*1.1,本题选择 (C)
26题计算钢管混凝土柱考虑长细比与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首先需要计算柱子的等效长度,然后计算长细比折减系数,最后将偏心与长细比折减系数相乘,本题选择 (B)
29~30题出的真好
29题其实就是针对性能化设计时,结构进入非线性阶段,如何也按照弹性反应谱简化设计?实际上中震或者大震阶段结构本身的非线性反应突出,反应谱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弹塑性反应谱,再按照弹性反应谱做设计(只调整最大加速度)已不能反应结构耗能构件的影响以及结构刚度折减对周期的延长,因此规范针对这种情况给出了该阶段连梁刚度折减取值、阻尼比的取值以及特征周期的取值的建议。本题选择 (A)。
30题考的是桁架转换,结构设计需要大概念,整层桁架转换不仅要按照层刚度(这里桁架层要作为一个层,转换层刚度为两个串联刚度)去控制,整层桁架转换还要跳出结构层的概念,要放到大的体系里(这种转换影响的不是上层或者下层,而是往上下各延伸的)因此规范针对这种转换提出γe2进行控制,本题需要双控,最后本题选择 (B)。
31~32题
31题其实就是考超限设计(目前国内性能化设计主要用于超限,其实性能化不仅局限于此,“高延性低承载力,高承载力低延性”或许是性能化设计的内涵),中地震波的选取,同一结构对不同地震波的响应千差万别,如何挑选合适的地震波或许只能从目前最为成熟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入手才是可以一个量化的手段,《抗震规范》5.1.2-3对于地震波选取有了明确的规定 “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本题应该采用排除法,排除A,D 然后B,C选项算出7条波的平均值进行判断,本题选择(B)
32题计算,这个如果做过超限设计,其实很简单,习惯做法都是结构某一特定指标按照同一条波的大震弹塑性结果与弹性的结果做比值,然后针对一系列地震波的比值的平均值或者包络值乘以小震反应谱法结果作为大震非线性计算结果。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如果看过超限报告或者做过超限,这道题基本都能作对,当然其实《抗规》条文说明3.10.4-5也有写到。本题无论取包络值或平均值都选择 (B),有经验的工程师往往通过这个比值就可以从侧面判断结构进入非线性耗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