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简介: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砌体部分),供参考! 好东西! 一起分享!! 附件名:20079111189481267840.rar 文件大小:33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图纸简介: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砌体部分),供参考!
好东西! 一起分享!!
附件名:20079111189481267840.rar
文件大小:33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2楼
根本没图,还需要积分
回复
3楼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
(砌体结构)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5]14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统一编号:GJBT-789
实行日期:二00五年三月一日 图集号:05SGl09-2
目 录
......
1.2.4 房屋有错层或相邻楼板的高差较大时,未采取有效措施。
原因分析:《抗震规范》GB 50011第7.1.7条规定,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时,宜设置防震缝,缝宽可采用50~100mm。规范没有明确楼板间的高差多大才算较大(《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结构专业》中规定,现浇楼板高差大于750mm,预制楼板高差大于600mm,宜考虑设缝。)房屋错层带来的破坏一般是局部的,经常发生在错层墙体附近,墙体断裂或局部倒塌。遇有此种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
改进措施:房屋有错层或相邻楼板高差较大,宜设缝。不设缝时,应当将两侧的楼盖质量作为两个质点来考虑。并采取其他有效的加强措施,如在错层两侧与之垂直的纵墙设置防撞墙等。
1.2.5 复式住宅中的跃层建筑层数计算有误,或未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原因分析:所谓复式住宅,就是在同一个单元内,设置不同层高的房间,以充分利用其空间,达到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复式住宅中的跃层布置一般是比较有规律的,跃层的高度也大致相近。在计算复式住宅的层数时,我们仍然应按抗震计算中的前提和原则,将楼盖作为集中质点,将上下各半层墙体分别计入上下质点中。因此,跃层中凡是有楼盖的标高处就是质点所在的部位,有多少层楼盖就应算多少层。
对于复式住宅中的跃层,实际上也是一种错层。但是,对此应予单独考虑,因为复式住宅中跃层一般都在一个单元的范围内,而且在某一楼盖标高上,不完全连续、交圈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错层。
改进措施:在如何加强复式住宅中的跃层结构时可以有两种考虑,一种是局部加强,即对局部跃层部位的墙体、构造柱.梁及圈梁等的局部加强,使之减轻可能造成的局部损坏。另外一种加强是从复式住宅整体考虑的,即在一个独立的抗震单元内,就加强整体结构采取有效措施,使整体结构有较强的抗震能力,然后对内部的局部跃层可以附属于整体结构抗震的加强而不另采取加强措施。
1.2.6 多层砌体的楼梯间设在尽端或转角处,未取更加有效的加强措施。
原因分析:《抗震规范》GB 50011第7.1.7条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房屋转角处。大量的震害调查中发现,凡设在房屋尽端的楼梯间,地震中尽端楼梯间先发生局部倒塌;同时,在一些L形或П形平面的建筑中,凡楼梯间设在拐角处的也破坏较重。
从结构动力的整体分析也能够说明,设在转角处的楼梯间是结构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此外,端部楼梯间震害还与结构“边端效应”有关。
从楼梯间的结构构造上说,楼梯间没有各层楼板的支承,楼梯间的墙处于休息板、斜跑楼梯板的局部支承下。尤其不利的是顶层楼梯间的上方墙体,有一层半高处于无侧边支承的情况。因此,楼梯间墙也易较早破坏。
改进措施:对设在房屋尽端或拐角处的楼梯间,除应符合《抗震规范》GB 50011第7.3.8条规定对设在房屋中段的楼梯间的加强要求外,应采取更加有效地加强措施。
措施一:楼梯间四周的墙体沿墙高方向设置水平配筋,并宜在水平面上交圈(遇门窗洞口可中断),其间距根据设防烈度的不同区别对待。如6、7度时可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左右设置一道,8度时每隔300mm左右设置一道,从底层到顶层都需设置。
上述水平配筋,也可以用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带代替。
措施二:加大楼梯间墙在楼板标高处的圈梁尺寸,同时加大楼梯间墙四角处的构造柱截面。以加强楼梯间的侧向约束,提高楼梯间墙的抗震能力。
楼梯间墙四角的构造柱设置应符合《抗震规范》GB 50011第7.3.1条的规定,为了加强楼梯间的刚度,当楼梯间处于房屋尽端或拐角时,可以考虑将墙四角的构造柱截面改为L形,这将会使楼梯间墙的刚度有一定的提高。
1.2.7 多层砌体房屋设置较大的会议室时布置在底层,或平面位置不够合理。
原因分析:《抗震规范》GB 50011第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且有良好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多层砌体房屋由于材料的性质决定了对结构布置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希望各层层高相同或接近;希望各层的墙厚及数量一致;希望各层的抗侧移刚度相近,等等。大会议室布置在底层,上下刚度差别大,有“头重脚轻”之感,不利于抗震。
改进措施:大会议室布置在顶层较有利。顶层具有取消部分横墙的便利,还可以适当加大层高;以适应大空间的要求,而且顶层大会议室的屋盖也比较好处理。当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顶部的地震作用可能会增大,但从抗震验算及加强构造上不难解决,比起将大会议室放在底层或中间层有利。
从平面的对称性要求,对大会议室房间的布置,宜设在中段或两端对称布置会议室。当设在顶层尽端应采取加强措施,如采用抗侧排架结构,调整在平面布置上刚度的分布等。
1.2.8 各层横墙很少(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远超过80%,如中、小学的教学楼)的多层房屋,房屋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应较各层横墙较少的房屋再降一层。
原因分析:横墙数量的多少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直接相关,规范除对横墙间距有明确限制外,另外还提出了“横墙较少”和“横墙很少”的概念。目的是区别一般的小开间住宅以外的多层砌体房屋,如办公楼、医院建筑等。但是,多层砌体房屋还用于教学楼、食堂、俱乐部等建筑。这些建筑的横墙间距可以在规范规定之内,但是它们作为主要抗震构件的墙体却比较少,因此需要从降低房屋的总层数和总高度来加以限制。《抗震规范》GB 50011第7.1.2条明确规定:开间大于4.2m的房间面积占本层总面积的40%以上时,称为“横墙较少”,总层数限值减少一层,总高度降低3m。规范还规定,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尚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但没有对“各层横墙很少”下定义。
改进措施:一般的中小学教学楼的教室都集中在一幢建筑中,即以教室为主的教学楼中,或者仅有个别的教师休息和备课的小房间时,此时大于4.2m的开间的面积将占到80%以上(北京市规定),如图1.2.8所示。此类多层房屋应视为“横墙很少”的房屋,从层数和高度上还应比《抗震规范》表7.1.2的规定分别降低二层和6m,以确保教学楼的安全。
......
希望大家看好再下载,我上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大家信息共享!!!
回复
4楼
好东西啊!对做结构的很有用,谢谢楼主哦,顶一个
回复
5楼
好东西顶一下
回复
6楼
非常感谢楼主提供的宝贵资料,让本人受益良多,希望楼主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资料为大家展示.图纸很好,有参考价值,希望大侠多多提供这样的图纸.
回复
7楼
好东西啊!对做结构的很有用,谢谢楼主哦,顶一个
回复
8楼
确实没有图。只有文字部分,而且是word版,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和正式资料上的内容是否一致,值得再探讨比较。
回复
9楼
图纸很好,谢谢楼主无私奉献!图纸很好,谢谢楼主无私奉献!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