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4万亿 环保投入需转变思路与角色 全国“十二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2.3%,将有效带动GDP累计约4.8万亿元。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10年来环保总投入在4万亿元左右。然而,公众的感觉是钱花出去了,环境却不见改善。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指出,全国“十二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2.3%,将有效带动GDP累计约4.8万亿元。连日来,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多个省区均表示将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
10年4万亿 环保投入需转变思路与角色
全国“十二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2.3%,将有效带动GDP累计约4.8万亿元。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10年来环保总投入在4万亿元左右。然而,公众的感觉是钱花出去了,环境却不见改善。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指出,全国“十二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2.3%,将有效带动GDP累计约4.8万亿元。连日来,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多个省区均表示将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
有数据显示:我国近10年来环保总投入在4万亿元左右。然而,公众的感觉是钱花出去了,环境却不见改善。环保低效症结何在?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10年4万亿还不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1年至2011年10年间,国内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36615亿元左右,平均环保投资约占年GDP总值的1.3%。然而,有专家指出,当前国内环保投入力度仍然不足。
“按照国际惯例,全社会加上政府的环保投入只有占到GDP的1.5%以上才可以遏制环境恶化;占到3%以上,环境才能有效改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合作研究报告建议,到2020年我国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的投资须增加到GDP的2%,此外还应增加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
“由此看来,我国环保投入确实还不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曾贤刚说。
事实上,近20年来,国内环保投入每隔5年就会翻一番。“十二五”期间,国内生态环保拟投入3.4万亿元,达到“九五”期间9倍还多。
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当前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仍居于全球前列。以空气污染为例,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3以上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整体环境仍在恶化,加大治理力度仍是当务之急。
对此,潘碧灵比较乐观。“我国环保投入最少要达到GDP的3%,这比科技和教育的3%和4%难度都小得多。”究其原因,科技和教育都靠政府拨款,而环保还有企业投入,关键是政府要下更大的决心。
环保“低效症”待解
事实上,10年4万亿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然而这些投入并没有换来期盼中的效应,相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领域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专家指出,环境污染欠改观的症结在于环保资金利用存在“低效症”。
曾贤刚告诉记者,环保投入低效与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让环保设备“躺着睡大觉”有关。很多企业有环保设备,却偷排污染物,上面检查时才做做样子,让花的钱打了水漂。
2013年3月12日至22日,环境保护部华北督查中心组织开展了对我省钢铁行业的全面调查。现场检查发现,我省部分钢铁企业存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水平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稳定、运行和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问题。在江苏、山东曾有火电厂耗巨资安装脱硫设备却仅在检查时开启,平日偷偷排放二氧化硫,且电厂每发一度电,还享受1.5分钱的“清洁”补贴。
曾贤刚认为,在监管方面,重前期投入、轻后期评估,未把好“防守关”也是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例如,北京周边钢厂,唐山地区为例,大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建设了脱硫系统,但脱硫系统的投运率无法确认。他建议,政府建立长期、跟踪式的环境评估机制,以避免资金浪费。
治污应引入市场机制——世能中晶的方案
“在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把环境保护看成是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的一种特殊活动,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而忽视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曾贤刚说。
他指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环境保护成了政府的包袱和企业的负担。企业为减轻负担而千方百计逃避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导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认为,政府有综合协调的能力,但环境治理有时并不专业,这是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他建议,应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投资机制,激发企业环保的主动性。
以二氧化硫减排为例,中国每年进口硫磺超过1000万吨,其中50%用于制造硫酸类肥料。中国每年从烟气里排出的硫达到1600万吨。中国是一个镁矿资源占到全球储量85%以上的国家。已经有一部分节能环保服务供应商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瞄向了硫酸镁市场,其途径就是通过建立镁法脱硫系统,利用中国菱镁矿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捕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但市场机制的缺位仍让整个行业技术产业化缺乏动力。
简言之,真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企业脱硫并不是一件纯粹的投入,更不能成为企业的包袱和地方政府被迫完成的“作业”。
以北京世能中晶在盛丰钢铁152m2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DBO+V(设计—建设—运营+脱硫副产品价值创造)的商务模式。
该模式的推行,有以下三个优势:
首先,基于掌握了关键的镁法脱硫及废液生产硫酸镁工艺,世能中晶等脱硫企业可以通过脱硫运营,从脱硫副产品——硫酸镁上持续盈利。这样就减少了业主运营过程的费用支出,保证了脱硫系统的实际运行,真正实现二氧化硫的减排目的。
其次,由于脱硫企业可以从副产品——硫酸镁上获取收益,就间接的降低了业主的投资成本,为业主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在5年或10年的运营期后,仍然可以利用世能中晶等脱硫企业提供的专利技术回收并销售硫酸镁肥来获取利润,这就增加了业主对烧结机脱硫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缓和了政府和企业的冲突关系,将地方环保部门对当地钢铁企业的监督工作转化为对脱硫运营企业的支持。甚至可以成功实现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实现部分部门的转变职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