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
fangdefu
fangdefu Lv.2
2007年05月10日 10:29:55
只看楼主

论文简介: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背景 附件名:20075101178764195326.zip 文件大小:57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论文简介: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背景



附件名:20075101178764195326.zip

文件大小:57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免费打赏
dongjunxing126
2007年05月10日 18:59:30
2楼
zheshi 大开眼界呀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9年03月30日 12:51:33
3楼
梅洪元
一、 简历

梅洪元,1958年7月生于辽宁,1978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读建筑学专业,于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本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 师从博览建筑专家邓林翰先生,于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助教、讲师。1987年以后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工作。1994年晋升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合校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评为二级教授。工作期间师从侯幼彬先生在职攻读博士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黑龙江省勘察设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城市建筑》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
《建筑与文化》编委
《建筑技术及设计》编委
《南方建筑》编委



二、综述

从1978年读建筑学开始至今已结缘建筑三十年,经历了中国建筑大发展的三十年辉煌时期。作为一名挚爱建筑专业的建筑师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始终致力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曾主持设计和创作国内外重要工程60余项,其中有许多特级或一级重大工程。如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大连东软集团软件园、北京航宇大厦、北京四季滑雪馆等,涉及体育建筑、博览建筑、校园建筑和办公酒店建筑等多种类型。从业以来,建筑创作始终是我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我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融入其中。期间有幸在俄罗斯的莫斯科、海参崴、圣彼得堡等地创作了一些作品。

多年来有40余项设计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各级奖励,有1项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银奖,有30余项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以上的奖项,其中一等奖10余项,并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2项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等奖项。在重大的设计竞赛和方案招标中也多次获胜。

作为建筑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在专业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一定的学术成就。作为第一、二作者和专题主编出版学术专著共九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是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指导博士后3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海外留学研究生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72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授《高层建筑创作》和《智能建筑》两门研究生课程。长期以来以高层建筑、博览建筑为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带领科研团队展开系统研究并取得了较丰实的收获。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高层建筑与城市》、《21世纪高层建筑的新发展》和2008年出版了《会展建筑》、《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等四部学术专著。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关注技术创新与设计研究紧密结合,“寒地高层建筑智能设计模式研究”、“中国高层建筑创作理论与发展”、“高层住宅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究”等一系列课题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学计划青年基金等资助。

在岗位上从不曾忘却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持之以恒地求索学习,不肯浪费点滴时间,内心深处常常感恩所处时代给予的这份幸运和机会。而社会对我所做出的点滴贡献也给予了肯定和表彰,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工委511人才”、“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等荣誉称号,《科学中国人》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曾数次报道取得的工作业绩。


三、历程

当我1978年从插队知青的黑土地迈进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大门的时候就昭示了我执业建筑一生的幸运: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程友玲女士成为我的入门导师,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建筑带给生命的激情竟能如此之巨,使我坚信学建筑是人生最伟大的选择。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深深得益于那些名师前辈的悉心教诲:常怀生、张家骥、梅季魁、侯幼彬、邓林翰、陶友松等先生们,为我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厚重朴实、理性严谨的作风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常常想,我骨子里为何会有那么执着的理性情结?冬季行在路上,常常会被路两边那些枯树的自然之美所打动,无序的杂乱中隐含着理性逻辑的表达,看上去比那些茂密的绿丛生动得多!尔后大学毕业便幸运地师从建筑界知名博览建筑专家邓林翰先生,读了三年研究生,受益匪浅。导师对“建筑的真实”的格外关注态度和客观的创作立场,深深地影响着我。1987年秋,我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赴匈牙利、俄罗斯(前苏联)访问考察,东欧现代建筑所呈现的工业化情境及建筑的理性表达,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因方案中标主持了母校新校区的规划建筑设计,期间有幸向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先生汇报方案,几次亲耳聆听了他的教导,严谨、对称、紧凑等概念大概是他的核心思想,至今历历在目。1987年冬天,随着新校区的建设需要我从建筑系教师岗位来到校属建筑设计院工作,开始了职业建筑师生涯。回首八十年代末期从专业教师到建筑设计院执笔创作这二十年,经历太多。从初期的全身心投入疯狂“创作”,一夜通宵完成三个不同方案的“体力大战”,到冷静下来去美国的学习与思考,再到九十年代中期担当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一干十五年,一边管理一边创作,感受万千。但是,矢志于建筑创作之心丝毫未变。

应该说在短暂的20多年时间里,我的创作实践在理论层面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建筑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创作完成了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如果客观总结一下在我的设计历程中伴生的建筑思想与创作理念,应该有如下三点:


(1)建筑的现代性品质——建筑之于我是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更是不凌驾于历史的超越。


20多年来,我的建筑实践根植于中国北方的黑土地,这里是我学习、创业的地方,凝结着我对这片土地、文化的热爱与感悟。我认为北方地域文脉的特质并非是简单的欧式符号或是中西合璧的“加法”,片面地强调单一的传统审美标准、忽视了文脉自我发展和现代化更新的需求是对历史肤浅的理解与误读。我倡导具有现代性品质的北方地域建筑创作,现代性品质不是一个抽象、普适的概念,不是对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的回归。我摒弃手法的堆砌与符号的拼贴,在设计中,我注重对建筑整体性的把握,偏爱完整的形体组织、规整的平面布局、质朴的建筑语汇,同时赋予建筑以灵动的要素,在简约中富于变化,一如北方民族淳朴、豪爽、豁达的性格——以前瞻性的姿态指向未来,以建筑雄浑博大的胸襟包容历史。真实契合时空,坚实扎根大地的建筑才更适合这片热土,才能够久尔弥笃。


(2)建筑的原真性基点——建筑之于我是此时此地的建造, 更是此情此景的抒发。


我主张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体现建筑的生命力,在时间的绵延中获得建筑创作的自由。对人性的关怀、对现实的回归是我创作的基点与源泉,这也是实现北方地域建筑现代性的根本途径。我认为扎根于北方的建筑应该如同蓬勃的生命体一样,不仅要“生于大地”,更要“长于阳光”,使人体会到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因而,我钟情于芬兰现代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不仅因为哈尔滨与北欧同属寒地气候,更在于他在建筑中体现的人性关怀,以及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心理感受所进行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在设计中我注重将阳光引入建筑,以完整的体形、厚重的外墙、敦实的基础,大尺度地铺陈在黑土地上,以朴素的语言去激发人们的心理归属与情感共鸣。我认为建筑师一定要有对自由创作的强烈渴望,尤其是创作伊始的概念设计,只有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缘、人缘、血缘与情缘,你才能用博大、坚实的笔触为即将诞生的建筑赋予这片土地的灵魂。


(3)建筑的适度性原则——建筑之于我是理性简约的表达, 更是精致细节的铺陈。


建筑创作一定要有扎实的根基,不能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不能超越现实任思维游走,这对于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北方地区从事建筑实践尤为重要。我摒弃建筑创作中“过度营建、美学滥用”等以浪费资源为前提的“超前意识”,提倡建筑创作的适度性原则。我欣赏德国现代建筑的理性与睿智、精密与严谨,以高效的功能组织、富有韵律的形式语言将技术与美学高度结合,以及建筑背后所彰显的民主、科学的现代精神。品读它们,除了精细、韵律带来的美感之外,更使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工具与手段,更成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抛却风格之争辩,德国现代建筑是建筑适度性的典范。在实践中,我偏爱“冷建筑”,以“沉稳、内敛、理性、简约”的建筑性格去诠释适度性,精致的材料、精细的工艺、精巧的结构在技术统筹之下有着独特的美感。

当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不仅是对我的肯定与鞭策,同时也使我感到一份沉重的责任。我深感,我们笔下的建筑不仅是时代精神的诠释,更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应答。对本土社会和文化的独立思考,对建筑本原的追问与反思将会激励我在建筑创作中继续探索与前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