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5月8日报道 “若尔盖草原正以每年11.65%的速度沙漠化,直逼仅400公里之外的成都平原。这不仅使若尔盖草原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产生的沙尘还可能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不久前,“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对若尔盖地区考察后得出了惊人结论。若尔盖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川省阿坝州北部,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其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川省阿坝州北部,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其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
而当前,随着沙漠化幽灵的日益逼近,这个母亲河的水源地也开始经常沙尘漫天。但由于经费、人才的匮乏,当地沙化治理工作却严重滞后。
“我们呼吁,将若尔盖湿地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范畴,以举国之力共同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阿坝州政府秘书长何飙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沙尘威胁成都平原
前不久,由我国科学家和新闻媒体组成的“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初步完成了对于若尔盖地区的科学考察,据介绍,目前若尔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2.87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6%,扩展速度十分惊人。另外还有受沙化威胁和严重威胁的草原面积逾20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8%。沙漠化侵吞了若尔盖草原上大量的草场,严重制约了这里畜牧业的发展。严重的沙漠化还使若尔盖草原经常出现恶劣的局部沙尘天气。
科考队队长、四川大学教授梁玉祥采样并对比全国主要沙区近4000个沙粒样本分析后发现,若尔盖草原沙化形成的沙地密度、粒度均属于最小的一类,在固定风力下最容易形成沙尘天气。“地处青藏高原的若尔盖地区春季具备了垂直切变的气象场条件,能够将地表物质大量输送到高空。在若尔盖草原没有沙化前,向流经此处的干冷季风补充的是水分,现在若尔盖地区草场退化形成沙区,向季风补充的可能就是沙尘,从而影响季风下游的北方地区。”梁玉祥说。
“这里的沙尘,正在逼近直线距离仅400公里的成都市区以及周边城市。”中科院成都分院有关专家表示,当前,位于岷江、大渡河和黄河源头的川西北地区草场的沙漠化现状已极其明显,“气候不断变暖,必使地表水蒸发加速,是土壤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其介绍,如果气候继续变暖,这种现象极可能在成都平原出现。
曾经水源地,今日吃水难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16670.6公顷,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保护区于1994年经若尔盖县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又升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该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但今天的若尔盖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仅辖蔓乡就有1/3的农户吃水有困难,不少人家靠打井取用地下水生存。而该乡位于岷江源头的文戈村,沙漠化更加严重,据村民介绍,大风一来,沙尘遮天蔽日,两米外不见人影。
尽管辖蔓乡的沙地现在已经拉上防护网,种上高山柳等植物,但由于经费短缺、缺乏管护、牧民缺乏保护意识等原因,植被还是经常遭到牛羊的破坏。
若尔盖县与红原县的交界山岭,70年前曾经夺去无数红军战士生命的大沼泽,如今已干涸退化,半沙化的山梁已经延绵几十公里,细沙已经爬上山脊,在红原县境内的沙化草原有20万亩。“若尔盖那边更厉害,如果没有分水岭挡一挡,这里早就变成沙漠了。”红原县政府的官员语气中还有点庆幸。这里曾经也有一片铁丝网围起的4000公顷治沙试验地。从2003年开始,已经有1120万元投入到这片沙地上,但现在留下的只有铁丝网、从洒水车上卸下的绿色储水罐和一些稀稀拉拉的红柳。
据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人士介绍,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与日益严重的沙化趋势相比,却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力不从心。因为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庞大系统工程,仅凭当地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是难以胜任的,除了经费严重短缺外,能熟练、全面掌握草原沙化治理技能的人员和专门从事草原沙化治理研究的人才也极其缺乏。同时,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沙化治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