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楼
顶
回复
13楼
以下是引用gdsjy在2003-11-7 11:01:37的发言:
甲方今天说两路10KV进线分别为架空4KM,和直埋6KM.
短路容量未提供.
在很多参考书上说低压侧是按无穷大考虑.
我在校验低压侧出线时,短路假想时间是断路器瞬时脱扣时间.
一般DZ的好像是0.02s;NS的我查施耐德提供的脱扣曲线,好像是
0.01s.
那s应大于Id/115*根号0.01
是不是这样?
我又翻了翻设计手册,感觉你这样的算法不对。
热稳定的公式是A=sqrt(Q)/C=I*sqrt(t)/C,这个I是个随时间变动的数值。由于塑壳断路器的断开时间小于0.02秒,也就是说在一个50Hz的波长范围内,如果是0.01秒,那就是半个波长了。这时候短路电流还没有达到稳态短路电流,我觉得应该用冲击短路电流有效值计算,也就是28.36*1.51=42.82。另外,交联铜芯电缆的热稳定系数C是137,你用的115是聚氯乙烯电缆的热稳定系数。
如果按照0.01秒计算,结果是31.3,哈!好像又绕回你原来的答案了。
不过我猜想之所以实际中大量应用着35mm2以下的低压出线电缆,可能是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电缆铜芯的温度虽然很高,但还来不及对绝缘层造成损坏就断开了。
如果这个猜想错误,那只能说对于较细的电缆,在从断路器出线口起一定长度内,属于短路保护的盲点。由于细电缆电阻很高,短路电流衰减得非常快,这个距离也相当短,出现短路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设计中也就不予考虑。
顺便说一句,如果用的是NS开关,还可计入它的级联限流功能
回复
14楼
但我看到手册上说塑壳断路器断开时间都应该小于0.02秒,不清楚塑壳断路器的制造工艺为什么动作这么快,但如果断开时间真的在一个波长范围内,那么用冲击电流能校验断路器也应该能校验电缆
回复
15楼
以下是引用白丁在2003-11-6 22:39:05的发言:
塑壳断路器短路瞬时脱扣,这个“瞬时”到底是多长时间?
同感。那位知道规范上是怎样规定的?
回复
16楼
以下是引用wutong100在2003-11-8 22:45:3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白丁在2003-11-6 22:39:05的发言:
塑壳断路器短路瞬时脱扣,这个“瞬时”到底是多长时间?
同感。那位知道规范上是怎样规定的?
可能因为频率为50Hz,在一个0.02秒周期内的就是瞬时吧?
回复
17楼
热稳定的公式中的短路电流持续时间t,对于高速断路器(断路器全分断时间小于0.08s)应该取0.1s(见《措施》表4.3.2-2)YJV电缆热稳定系数C取143(见《措施》表4.3.2-1),算出的电缆截面应大于70平方。
回复
18楼
以下是引用wutong100在2003-11-8 22:54:09的发言:
热稳定的公式中的短路电流持续时间t,对于高速断路器(断路器全分断时间小于0.08s)应该取0.1s(见《措施》表4.3.2-2)YJV电缆热稳定系数C取143(见《措施》表4.3.2-1),算出的电缆截面应大于70平方。
高速断路器取0.1~0.15秒,那是针对真空断路器这样的“高速”断路器,对于油断路器,还可以取0.2秒。但是高速与高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电流越小电压越小,动作也就越快。低压断路器的分闸时间远小于真空断路器,只不过我们做热稳定校验时基本上都是针对高压,所以手册上给出的公式也都是针对高压。之所以这个短路发热假想时间比断路器全分断时间还高,是因为在短路过程中,短路电流有效值并不是维持在稳态,而是由冲击电流有效值衰减到稳态短路电流有效值,因此用稳态有效值其实是小了,为了计算方便才把时间人为地延长了,所以说是假想。无限大系统里应该延长0.05秒,如果“低速”到了分闸时间大于1秒,稳态短路电流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冲击电流的影响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那个0.05秒也就不用加了。但如果是“瞬时”到了0.02秒以内,在一个周期之内衰减程度很小,电流按照冲击电流有效值,时间就不用假想了,直接用固有分闸时间就可以了。也正因为如此,校验塑壳断路器要用冲击短路电流而不是稳态短路电流。
我现在手头没有《措施》,我是根据《实用供配电技术手册》上的数据选取热稳定系数,也就是低压铜芯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缆,额定负荷最高容许温度90度,短路最高容许温度250度,热稳定系数137。这个数据也是引自《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我不知道你说的YJV电缆热稳定系数C取143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数据?
回复
19楼
回复
20楼
回复
21楼
以下是引用gdsjy在2003-11-9 18:44:30的发言: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二版)
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为28.36KA(1000KVA,无穷大MVA)
这个数据是怎么算的呢?
无限大短路容量的时候,电力系统阻抗为零
回复